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思想是体育教育可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为了让体育教学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加强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思想建设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事情。本文就我国体育教育的当前状态进行剖析,并且对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入人文思想提出一些建议,以满足当代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 人文体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07-01
体育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顽强的意志,体育课程除了交给学生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和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成长成为更加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人文教育体现了以人和核心的观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多学少,而在于学生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专精,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高水平,但是需要有个人特色和个人发展方向,以求他们能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这和过去的以教学成绩为重点的教学方式不同,我们在给学生进行测验的时候无非都是一些比较固定的项目,达到多少成绩算是多少分,这样的进行培养学生的方式其实是固化了他们的发展方向,或许有人擅长其他的项目,所以那样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活动和文化教育不同,我们不是说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运动将建为目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一种坚韧的体育精神。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前的高校学生在对体育认识上缺乏人文精神,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这也和学生从小到大得到的教育模式相关,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常常将教师当成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几乎是模仿教师来进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变得很淡,缺乏自主性观念,体育学习和测试无疑就是上课跟随教师学习技能动作,要点要领教师都讲解清楚了,考试的时候就只注重结果,这样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因此,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社会认识,认为那只是上学的一部分,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和兴趣来进行安排,除了固定项目之外还应该有让学生自我选择的项目,以一种综合的方式来进行考察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淡化技巧性的东西,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品质的锻炼,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以此来推动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在短期内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这样的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发展,长远的发展。
2 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体育思想培养
2.1 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灌输
首先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都非常的欠缺,这个原因主要是我国过去长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所造成的,不是一时可以纠正的,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技巧和动作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单一的局限于技巧性内容,并且对学生的评定上也是以成绩和结果为主要的标准,忽略了人文因素,因此,导致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长大后又从事体育教育行业,这种思想和思维方式又开始影响下一代。当前我们对于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应该要进行强化,根据当前教学需要和社会需求对教师进行再培训,从观念上进行纠正,让教师在教学成果评定的时候多增加人文因素,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给学生多一点自由选择的机会,从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人文体育观念的渗透。
2.2 课程设置个性化与多样化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2002年我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做任何的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来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在人文体育观的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地设置课程。随着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教学模式之一。开放式模式,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和自觉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因为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选择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其次,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多样化地设置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规范着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2.3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思想的培养,除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之外,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是其思想逐渐成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长期的接受何种体育教学环境就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体育教学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这也与体育课程的特点相符,不将枯燥的内容带入课堂,虽然内容一样但是方式可以改变,可以分组进行,可以竞赛,而不是单纯的交完之后开始测验,这样的循环模式。对学生应该采取鼓励的教育机制,管理体制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评价机制也更加体现的人文精神。
3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融入人文体育思想不仅是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而言,不是单纯的体质训练,更多的应该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人格品质和身心健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珺,王东.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6(4):20-21.
[2]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5-6.
[3]赵克.现代体育思想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149-151.
[4]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51-53.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 人文体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07-01
体育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顽强的意志,体育课程除了交给学生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和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成长成为更加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人文教育体现了以人和核心的观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多学少,而在于学生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专精,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高水平,但是需要有个人特色和个人发展方向,以求他们能够获得适合自身的发展。这和过去的以教学成绩为重点的教学方式不同,我们在给学生进行测验的时候无非都是一些比较固定的项目,达到多少成绩算是多少分,这样的进行培养学生的方式其实是固化了他们的发展方向,或许有人擅长其他的项目,所以那样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活动和文化教育不同,我们不是说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运动将建为目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一种坚韧的体育精神。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前的高校学生在对体育认识上缺乏人文精神,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这也和学生从小到大得到的教育模式相关,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常常将教师当成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几乎是模仿教师来进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变得很淡,缺乏自主性观念,体育学习和测试无疑就是上课跟随教师学习技能动作,要点要领教师都讲解清楚了,考试的时候就只注重结果,这样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因此,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社会认识,认为那只是上学的一部分,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和兴趣来进行安排,除了固定项目之外还应该有让学生自我选择的项目,以一种综合的方式来进行考察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淡化技巧性的东西,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品质的锻炼,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以此来推动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在短期内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这样的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发展,长远的发展。
2 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体育思想培养
2.1 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灌输
首先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都非常的欠缺,这个原因主要是我国过去长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所造成的,不是一时可以纠正的,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技巧和动作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单一的局限于技巧性内容,并且对学生的评定上也是以成绩和结果为主要的标准,忽略了人文因素,因此,导致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长大后又从事体育教育行业,这种思想和思维方式又开始影响下一代。当前我们对于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应该要进行强化,根据当前教学需要和社会需求对教师进行再培训,从观念上进行纠正,让教师在教学成果评定的时候多增加人文因素,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给学生多一点自由选择的机会,从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人文体育观念的渗透。
2.2 课程设置个性化与多样化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2002年我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做任何的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来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在人文体育观的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地设置课程。随着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教学模式之一。开放式模式,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和自觉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因为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选择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其次,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多样化地设置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规范着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2.3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思想的培养,除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之外,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熟悉是其思想逐渐成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长期的接受何种体育教学环境就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体育教学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这也与体育课程的特点相符,不将枯燥的内容带入课堂,虽然内容一样但是方式可以改变,可以分组进行,可以竞赛,而不是单纯的交完之后开始测验,这样的循环模式。对学生应该采取鼓励的教育机制,管理体制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评价机制也更加体现的人文精神。
3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融入人文体育思想不仅是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的需要,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而言,不是单纯的体质训练,更多的应该体现出对学生个体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人格品质和身心健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珺,王东.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6(4):20-21.
[2]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5-6.
[3]赵克.现代体育思想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149-151.
[4]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