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语文;提问;艺术
一位想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如,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问题的性质的发问的方法查出来。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受到成效的。”所以,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切入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
2.变直为曲,方法灵活,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的方法一定要灵活,可以用“为什么”的形式,也可以不用。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设问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一定要吸引他们能思考、乐思考,以至非思考不可。一堂课本身由无数个“为什么”组成,但全部用“为什么”搬出来,如天女散花,学生一定会眼花缭乱。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形式多样的方式提出,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冰心《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的。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劝教师多深思,不拘一格设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问教师;可以讨论,也可辩论。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古文论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其意思是说文章最忌平淡。设问亦如此。“问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注意了设问的新颖性,课堂气氛才能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东西。
3.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课堂设问是一个大系统,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分散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的。因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4.提问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再如学习了《斑羚飞渡》(沈石溪)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狩猎队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给狩猎队写封信,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收稿日期:2011-08-12
【关键词】语文;提问;艺术
一位想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如,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问题的性质的发问的方法查出来。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受到成效的。”所以,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切入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
2.变直为曲,方法灵活,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的方法一定要灵活,可以用“为什么”的形式,也可以不用。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设问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一定要吸引他们能思考、乐思考,以至非思考不可。一堂课本身由无数个“为什么”组成,但全部用“为什么”搬出来,如天女散花,学生一定会眼花缭乱。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形式多样的方式提出,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冰心《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的。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劝教师多深思,不拘一格设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问教师;可以讨论,也可辩论。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古文论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其意思是说文章最忌平淡。设问亦如此。“问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注意了设问的新颖性,课堂气氛才能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东西。
3.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课堂设问是一个大系统,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分散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的。因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4.提问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再如学习了《斑羚飞渡》(沈石溪)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狩猎队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给狩猎队写封信,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收稿日期: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