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语文;提问;艺术
  
   一位想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如,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问题的性质的发问的方法查出来。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受到成效的。”所以,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切入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
  2.变直为曲,方法灵活,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的方法一定要灵活,可以用“为什么”的形式,也可以不用。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设问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一定要吸引他们能思考、乐思考,以至非思考不可。一堂课本身由无数个“为什么”组成,但全部用“为什么”搬出来,如天女散花,学生一定会眼花缭乱。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形式多样的方式提出,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冰心《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的。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劝教师多深思,不拘一格设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问教师;可以讨论,也可辩论。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古文论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其意思是说文章最忌平淡。设问亦如此。“问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注意了设问的新颖性,课堂气氛才能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才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东西。
  3.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课堂设问是一个大系统,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分散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的。因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4.提问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再如学习了《斑羚飞渡》(沈石溪)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狩猎队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给狩猎队写封信,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收稿日期:2011-08-12
  
其他文献
一天中午,接到家长电话,让我陷入许久的沉思。电话是刘伟妈妈打来的,她反映:刘伟本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可自从他父亲出事入狱后,家里就没有他怕的人,特别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后,更是给惯得没法子,前段时间奶奶要她给孙子买电脑,说,“不买就要给孙子吵死”。买了电脑后孩子就更不听话了,放学回家书包一甩就去打游戏,饭也不吃,我昨晚快八点了端饭送给他,说吃了再打游戏吧,孩子张口就骂“滚走滚走,老子
期刊
当今,时代呼唤德育,人民渴望德育。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交响曲中,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德育成了教育的“特强音”。李岚清同志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加强伦理道德,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音乐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究竟对人的思想品德,有否感染,教化作用,其实这个问题早被先哲所认识春秋儒家,祝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
期刊
长期的教学生涯,虽然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确实教过了很多的学生,对过往学生回忆时,不禁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的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而这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不就是另老师头疼的后进生吗?  通常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品行不良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力避学生作文大话、空话、套话、成人话、不切生活实际主观编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 作的束缚。引导学生有意观察生活,感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积累生活材料,让自己的写作始终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创新思维;个性;观察感悟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际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期刊
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很枯燥。同时,《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并提到应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师应去充分探讨的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体会如下:  1.正确认识多媒体,充分发挥其功效 多媒体就是利用
期刊
【摘要】生本课堂重视语文课前研究,要教给学生课前研究的方法; 合作学习,课堂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在合作、展示中得到了提升;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关键词】生本;课前研究;合作展示;预设生成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
期刊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基本功也在不断变革。不仅传统的教师基本功应进一步强化,而且新课程带来新理念也要求教师有新的基本功。这对我们新老教师都是一种挑战,现在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基本功的内容也变多了。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的传统教学基本功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向新时代的过渡。让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同练好新的基本功,昂首阔步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中学教师;新课改
期刊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实施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除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教育必须由过去的重于继承转向重于创造。可以说,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全新的理念,都是对教师的一个全新的挑战,那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师该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期刊
1.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法的误导仍然存在。一些英语教师由于长期使用统编教材或过去接受的是统编教材的教育,习惯了统编教材的“填鸭式”教学,且乐此不疲。课堂教学“一言堂”,应试教育色彩甚浓,科研意识不强,仍然是相当一批教师的授课法则。这些教师在教学上虽然费时较多,但却收效较低,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造成这种原因一是由于现在“升学率”的影响,二是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