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对高校学生新形势新问题的背景下,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模式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若干问题的必然选择。推行辅导员培养的专业化,以职业化的策略建设辅导员队伍,应建立和完善具体的保障制度以推进辅导员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241-01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稳定、社会和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性措施来抓。自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度施行以来,高校辅导员面临现实的尴尬:他们“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没有职称发展上的优势和话语权,也没有成为干部的预备军。专业理想不高、专业意识不强、专业地位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定并实施适合高校特点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对策。
1 专业化培训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首先,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工作性质和职责的必然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宏观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微观上看,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班级管理者和辅导咨询服务者。这些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多维要求。新时期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价值观念、网络环境等新变化,也给辅导员带来方法、手段和效能上的严峻挑战。他们需要开展专业化培训,系统学习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促进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业务能力的提升。
其次,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几年来学历层次的提高,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学科背景的优化,既为队伍专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辅导员自我提升、发展的意识和要求不断强化。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全身心地投入与实际取得的绩效的差距、多重角色的冲突等矛盾导致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倦怠、迷茫接踵而至,转岗到教学做专业教师可能性不大,在政工路上求升迁又很难。因此做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成为第三条道路。只有契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现状,为专业化发展拓宽职业空间,增强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身份的归属感,才能根本遏制辅导员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现状。
2 专业化培训现存问题概括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专业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就其科学性、系统性等尚不能完全适应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格局相对单一,培训基地、培训机构、培训规模及经费等的限制,造成上岗培训、专题培训、骨干示范研修培训合而为一,以常规工作总结、政策诠释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不分层次、不分类别、不求形式、不重实效。
(2)教育培训评估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周期、师资配备、内容传授、方式方法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质量监督和评价难以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
(3)培训机制亟待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理论、体制及方法单一,内容与模式不能较好地适应辅导员发展实际,相反限制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缓慢提高。
3 专业化培训的保障机制构建
首先,建设并稳定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需要政策的保证、配套制度的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中共中央、教育部先后制定下發了一系列的文件法规。2004年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又签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培训指导思想、培训原则、培训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随后《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提出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等目标。上海、辽宁等地以各种文件的形式制定了辅导员队伍选聘、管理、培养、发展的具体措施,但类似的办法和规定在地方和高校间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其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决策层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中。复旦大学提出“创新型辅导员”培养理念,1998年即成立了青年研究中心,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在激发辅导员积极性方面,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高校可在校内制定并施行政策,让专业背景、学术造诣俱佳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推荐到党政管理部门甚至领导岗位;校外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挂职等将辅导员输送到教育系统以外的社会舞台去历练。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和高校与社会间的双向流动,丰富了队伍结构,有利于形成辅导员队伍的立体式流动格局。
再者,依托专门机构、专业的师资培训及手段实现专业化的培养。高校或高校间资源共享联合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保障教育资金的投入与运行。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搭建完整的分层分级的内容体系。岗前培训侧重通识教育,针对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如岗位职责介绍、工作经验总结以及政策、规定解读等开展,日常培训强调工作技能的提升,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推动辅导员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师资队伍,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工作进行专题教学和课程项目的开发研究,加强同行间交流与经验传授。在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科学设计培训内容、优选精育培训师资、严格规范培训管理之外还要全程监督培训效果,形成专业化培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谢坤语.浅论新形势下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5):117~118.
[2] 唐文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77~7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241-01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稳定、社会和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都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性措施来抓。自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度施行以来,高校辅导员面临现实的尴尬:他们“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没有职称发展上的优势和话语权,也没有成为干部的预备军。专业理想不高、专业意识不强、专业地位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定并实施适合高校特点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对策。
1 专业化培训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首先,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工作性质和职责的必然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宏观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微观上看,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班级管理者和辅导咨询服务者。这些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多维要求。新时期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价值观念、网络环境等新变化,也给辅导员带来方法、手段和效能上的严峻挑战。他们需要开展专业化培训,系统学习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促进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业务能力的提升。
其次,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几年来学历层次的提高,年龄结构的合理化,学科背景的优化,既为队伍专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辅导员自我提升、发展的意识和要求不断强化。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全身心地投入与实际取得的绩效的差距、多重角色的冲突等矛盾导致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倦怠、迷茫接踵而至,转岗到教学做专业教师可能性不大,在政工路上求升迁又很难。因此做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成为第三条道路。只有契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现状,为专业化发展拓宽职业空间,增强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身份的归属感,才能根本遏制辅导员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现状。
2 专业化培训现存问题概括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专业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就其科学性、系统性等尚不能完全适应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格局相对单一,培训基地、培训机构、培训规模及经费等的限制,造成上岗培训、专题培训、骨干示范研修培训合而为一,以常规工作总结、政策诠释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不分层次、不分类别、不求形式、不重实效。
(2)教育培训评估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周期、师资配备、内容传授、方式方法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质量监督和评价难以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
(3)培训机制亟待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理论、体制及方法单一,内容与模式不能较好地适应辅导员发展实际,相反限制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缓慢提高。
3 专业化培训的保障机制构建
首先,建设并稳定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需要政策的保证、配套制度的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中共中央、教育部先后制定下發了一系列的文件法规。2004年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又签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培训指导思想、培训原则、培训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随后《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提出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等目标。上海、辽宁等地以各种文件的形式制定了辅导员队伍选聘、管理、培养、发展的具体措施,但类似的办法和规定在地方和高校间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
其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决策层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中。复旦大学提出“创新型辅导员”培养理念,1998年即成立了青年研究中心,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在激发辅导员积极性方面,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高校可在校内制定并施行政策,让专业背景、学术造诣俱佳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推荐到党政管理部门甚至领导岗位;校外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挂职等将辅导员输送到教育系统以外的社会舞台去历练。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和高校与社会间的双向流动,丰富了队伍结构,有利于形成辅导员队伍的立体式流动格局。
再者,依托专门机构、专业的师资培训及手段实现专业化的培养。高校或高校间资源共享联合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保障教育资金的投入与运行。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搭建完整的分层分级的内容体系。岗前培训侧重通识教育,针对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如岗位职责介绍、工作经验总结以及政策、规定解读等开展,日常培训强调工作技能的提升,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推动辅导员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师资队伍,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工作进行专题教学和课程项目的开发研究,加强同行间交流与经验传授。在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科学设计培训内容、优选精育培训师资、严格规范培训管理之外还要全程监督培训效果,形成专业化培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谢坤语.浅论新形势下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5):117~118.
[2] 唐文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