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危机与精神的重建——解读《金瓶梅》

来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瓶梅》出现在晚明社会,真实地展示了一副转型期社会的历史画卷。显示出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社会,人的所有欲望被全面的打开,传统的伦理纲常已遭“除魅”,信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处于悬空状态。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和人们心灵的哲学关照并试图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攀登创新高峰的垫脚石。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学生内心的创造力。  一、教师必须有极强的问题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很强的进取心,就不会深入思考,其教学活动只能是浮于表层。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会对教学内容持一种怀疑、探索的态度,并借此生成
介绍了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和步骤以及常用的工具和方法,详细分析了软件项目中常见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成因,最后给出了经典的风险管理
也许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德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项教育工作,德育都应该放在首位。我们应该在重视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语文中怎样渗透德育呢?下面是我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总结。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
就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围绕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被称为“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提问题,但是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怎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