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充的《论衡》一书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对我国逻辑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其批判思维源于当时社会多维度思想冲击及其自身三重身份秉性,有明显时代印记。本文将以《论衡·问孔篇》为文本,分析其批判性思维及其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关键字] 王充;《论衡·问孔篇》;时代性;批判性思维;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24-03
王充,字仲任,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批判者,会稽上虞人(今浙江),著《论衡》一书,凡八十五篇(《招致篇》为存目佚文),对我国逻辑史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秦汉以来,逻辑思想的发展渐入低谷,但整个东汉时期是我国批判思潮的重要时期,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徐干等为代表,范晔的《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位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赞之为“汉世三杰”。其中王充最为突出,胡适曾说,“王充的哲学是批评的哲学,中国的思想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魏晋的大解放。”他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衡》一书使我国的逻辑思想重获生机,在我国的逻辑思想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引领了东汉时期的批判思潮,还对于我们当今世界为人处世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一、王充思想的时代性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的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一部文化作品,都会浓缩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传承着其文化意蕴及时代精神,体现着作者的文化底蕴及自身秉性等意志。王充的批判性思维也不例外地闪烁着时代性的光芒。
多维度思想冲击。随着东汉各统治者推行政策的实施,儒学愈加神化政治化,已逐步偏离学术思想的轨道,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已经让位于政治价值、工具性意义,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不同的思想往往被视为异端,思想界儒学一枝独秀,而法家等理论则被挤压、严禁,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以一元拒斥多元,价值观上崇尚权威主义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进步。
三重身份秉性。错综复杂的时代,加上其秉性,赋予了王充三重身份——失落者、批判者、创造者。王充不攀炎附势,不沽名钓誉徼名於世,是仕途上的失落者。王充对其时代的性与命、天人关系、民风、天人感应等思想进行分析、推理、反驳与批判,其批判者身份的定位显而易见。《论衡》中提出许多独特的进步观点,“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希望可以“核道实义,正定是非”,引导民众形成综合性批判思维,是个名副其实的创造者。
二、《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1.何为批判性思维?
“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运动”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北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众口难调,美国哲学学会九十年代将其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及对判断赖以生存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来帮助我们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包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推理和论证能力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破”与“立”,具有创造性-综合性思维、批判性-分析性思维及实用性-情景性思维。
在中国古代也有批判性思维的萌芽,东汉二百年间涌现批判思潮,王充是该思潮的引领者。《问孔篇》中,他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因此他知难知问,透过表面看到孔子言行中隱藏的矛盾谬误等,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
2.《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王充是位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富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思想家。他《问孔篇》中慎取孔子十七“言”与“事”,运用批判性思维,结合矛盾律及充足理由律等逻辑规律,在内容及语言层面分别针锋相对逻辑地进行反驳论证,详论孔子之“仓卒吐言,不能皆是。”
(1)言行相违,前后相伐。
王充的批判性思维,突出表现在对矛盾律的深刻理解和在论证过程中的熟练运用。理论上,他提出了独特有深度的见解,认为矛盾律是“二家相违也,并而是之,无是非之分。无是非之分,故无是非之实”,“不得两全,必有一非”。实践上,王充《问孔篇》大量运用矛盾律分析指出孔子“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首尾相违”“不能皆是”。
宰我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予何诛。”是恶宰予之昼寝。
《春秋》之义,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贬纤介。
孔子作《春秋》时指出不贬小以大,意指不用重话来指责小过,但孔子用指责罪大恶极的话来指责宰予白天睡觉,这是孔子写的与说的互相矛盾,言行相违,前后相伐。此外,文中还有其他例子,如孟懿子问孝中,王充指出孔子违背“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的原则,亦归此类。
(2)无据见哉。
王充除善于运用矛盾律外,还初步提出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的或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论据充足是论证推理正确的前提,论据不足会导致“推不出”的谬误。
孔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缘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案孔子之称公冶长,有非辜之言,无行能之文。实不贤,孔子妻之,非也;实贤,孔子称之不具,亦非也。
王充认为,孔子不能由公冶长没有罪而“被”坐牢而得出“公冶长可妻”的结论,因为无据见哉,犯推不出的逻辑谬论,违背充足理由律。
[关键字] 王充;《论衡·问孔篇》;时代性;批判性思维;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24-03
王充,字仲任,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批判者,会稽上虞人(今浙江),著《论衡》一书,凡八十五篇(《招致篇》为存目佚文),对我国逻辑史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秦汉以来,逻辑思想的发展渐入低谷,但整个东汉时期是我国批判思潮的重要时期,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徐干等为代表,范晔的《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位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赞之为“汉世三杰”。其中王充最为突出,胡适曾说,“王充的哲学是批评的哲学,中国的思想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魏晋的大解放。”他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衡》一书使我国的逻辑思想重获生机,在我国的逻辑思想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引领了东汉时期的批判思潮,还对于我们当今世界为人处世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一、王充思想的时代性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的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一部文化作品,都会浓缩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传承着其文化意蕴及时代精神,体现着作者的文化底蕴及自身秉性等意志。王充的批判性思维也不例外地闪烁着时代性的光芒。
多维度思想冲击。随着东汉各统治者推行政策的实施,儒学愈加神化政治化,已逐步偏离学术思想的轨道,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已经让位于政治价值、工具性意义,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不同的思想往往被视为异端,思想界儒学一枝独秀,而法家等理论则被挤压、严禁,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以一元拒斥多元,价值观上崇尚权威主义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进步。
三重身份秉性。错综复杂的时代,加上其秉性,赋予了王充三重身份——失落者、批判者、创造者。王充不攀炎附势,不沽名钓誉徼名於世,是仕途上的失落者。王充对其时代的性与命、天人关系、民风、天人感应等思想进行分析、推理、反驳与批判,其批判者身份的定位显而易见。《论衡》中提出许多独特的进步观点,“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希望可以“核道实义,正定是非”,引导民众形成综合性批判思维,是个名副其实的创造者。
二、《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1.何为批判性思维?
“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运动”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北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众口难调,美国哲学学会九十年代将其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及对判断赖以生存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来帮助我们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包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推理和论证能力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破”与“立”,具有创造性-综合性思维、批判性-分析性思维及实用性-情景性思维。
在中国古代也有批判性思维的萌芽,东汉二百年间涌现批判思潮,王充是该思潮的引领者。《问孔篇》中,他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因此他知难知问,透过表面看到孔子言行中隱藏的矛盾谬误等,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
2.《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王充是位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富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思想家。他《问孔篇》中慎取孔子十七“言”与“事”,运用批判性思维,结合矛盾律及充足理由律等逻辑规律,在内容及语言层面分别针锋相对逻辑地进行反驳论证,详论孔子之“仓卒吐言,不能皆是。”
(1)言行相违,前后相伐。
王充的批判性思维,突出表现在对矛盾律的深刻理解和在论证过程中的熟练运用。理论上,他提出了独特有深度的见解,认为矛盾律是“二家相违也,并而是之,无是非之分。无是非之分,故无是非之实”,“不得两全,必有一非”。实践上,王充《问孔篇》大量运用矛盾律分析指出孔子“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首尾相违”“不能皆是”。
宰我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予何诛。”是恶宰予之昼寝。
《春秋》之义,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贬纤介。
孔子作《春秋》时指出不贬小以大,意指不用重话来指责小过,但孔子用指责罪大恶极的话来指责宰予白天睡觉,这是孔子写的与说的互相矛盾,言行相违,前后相伐。此外,文中还有其他例子,如孟懿子问孝中,王充指出孔子违背“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的原则,亦归此类。
(2)无据见哉。
王充除善于运用矛盾律外,还初步提出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的或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论据充足是论证推理正确的前提,论据不足会导致“推不出”的谬误。
孔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缘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案孔子之称公冶长,有非辜之言,无行能之文。实不贤,孔子妻之,非也;实贤,孔子称之不具,亦非也。
王充认为,孔子不能由公冶长没有罪而“被”坐牢而得出“公冶长可妻”的结论,因为无据见哉,犯推不出的逻辑谬论,违背充足理由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