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脱离阅读谈写作,写作往往会成为空中楼阁,而脱离写作说阅读,阅读也不能深入,更不能领会到文章之精髓。基于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感情,更应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借对文章中细微之处(即含蓄处、空白处、过渡处、细节处、呼应处)的赏析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含蓄之处
含蓄就是说话或作文时把想说而又不便明说的语意委婉地表达出来。常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现。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在谈“碰壁”一事时,我问:“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伯父回答:“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双关语既回答了我的疑问,又表达了鲁迅的感情。这句话是文段的中心句。我在分析时抓住这句话诱导学生联系当时社会环境,学生就会明白,这句话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没有丝毫自由,处处受迫害。透过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立场。学生认识了这一点,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至此,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方法,学会遣词造句的准确与语意的含蓄表达,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课后我让学生写一两句含蓄的话。有学生这样写道: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 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等等。
二、空白之处
作者撰文常常会故意留下空白,诱发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再创造,让人感到余味未穷。
叶老的《粜米》结尾这样写到:“……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此时,我让学生们充分地想:农民们拿着这些钞票会想些什么和做什么呢?有的说;给家人抓药治病。有的说修补房屋;有的说是缴租,付债;有的说是买点吃的、穿的。有的说是去添点农具……但根据当时的情形,不难想像“旧毡帽朋友”面临的一幕幕悲剧,地主索租时凶神恶杀的样子,债主讨债的威逼面目;卖儿卖女的揪心场面;讨饭躲债的凄惨情境。这些言外之意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鞭挞着剥削制度。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的主旨就隐含在这空白之中。教学时,我认真抓住这课结尾的空白处,尽量让学生去想和说,然后,让学生把他从空白中所想到的写出来,这样既练了笔,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恰当留下空白处,给文章增添悬念,给读者留下想像空间。
三、过渡之处
所谓“过渡”,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具体一点说:由这层意思向另层意思转换;或由这段内容向另段内容发展,在这中间要用话串起来,这就是“过渡”。它在上下文中间,层与层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起桥梁作用。这样既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一文中,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的表现;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的精神。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方面”和总起下文的“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 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句子。我在分析这两处过渡句时,引导学生想想它们的好处,让学生明白:它们能使全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学会这种写作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使自己的作文内容上下衔接、过渡自然,结构完整,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细节之处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那些主要情节的描述,也要注意那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虽细,却往往能体现人物一方面的品质,一滴水虽少,却映出太阳的光辉。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这里有两处细节描写:一处是周总理夜餐的情境:只有一小碟花生米,而且可以数得清颗数。另一处是当“我站起来时,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 我在赏析这处细节描写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其次是说出从这两处细节描写中你看出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会明白:前者表现总理工作了一夜,却只吃了几粒花生米充饥,他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后者突出他老人家是多么平易近人。这是我顺势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注意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看似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揭示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后让学生观察一个人,把他(她)的外貌或动作细致地描写出来。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仰头一看,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高高地坐在一大树杈上,手里还拿着一支口琴,正准备吹哩!她穿着火红色的绒绒衣,套一条豆绿色的短裙子。两只穿着四时鞋的小脚悬空耷拉着,怪自在的。她那梳着小辫子的脑袋歪倚在右肩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向我眨巴着,鼻子略显有些上翘,且露出一副淘气相。这就是我可爱的妹妹。
五、呼应之处
“呼应” 也叫“照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我在分析《口技》这篇文言文时,在学生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明白全篇围绕“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来展开全文内容的。文章为了表现这个中心,除了正面写出表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外,还从侧面写出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更最要的是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在赏析此处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指出这两处介绍道具简单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尾呼应,说明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确实是一个人通过“口”来完成的,突出了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也使文章结合得更加紧凑完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赏析完此处后,我顺势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要做好呼应。同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呼应方法(首尾呼应, 前后呼应, 点题呼应,伏笔呼应,因果照应)和呼应的作用(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的文章中找一些呼应片断,加深理解、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学生找到了如下一些: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把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放在阅读教学的首位,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成功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用愁吗?
一、含蓄之处
含蓄就是说话或作文时把想说而又不便明说的语意委婉地表达出来。常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表现。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在谈“碰壁”一事时,我问:“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伯父回答:“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双关语既回答了我的疑问,又表达了鲁迅的感情。这句话是文段的中心句。我在分析时抓住这句话诱导学生联系当时社会环境,学生就会明白,这句话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没有丝毫自由,处处受迫害。透过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立场。学生认识了这一点,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至此,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方法,学会遣词造句的准确与语意的含蓄表达,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课后我让学生写一两句含蓄的话。有学生这样写道: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 记忆像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等等。
二、空白之处
作者撰文常常会故意留下空白,诱发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再创造,让人感到余味未穷。
叶老的《粜米》结尾这样写到:“……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此时,我让学生们充分地想:农民们拿着这些钞票会想些什么和做什么呢?有的说;给家人抓药治病。有的说修补房屋;有的说是缴租,付债;有的说是买点吃的、穿的。有的说是去添点农具……但根据当时的情形,不难想像“旧毡帽朋友”面临的一幕幕悲剧,地主索租时凶神恶杀的样子,债主讨债的威逼面目;卖儿卖女的揪心场面;讨饭躲债的凄惨情境。这些言外之意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鞭挞着剥削制度。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的主旨就隐含在这空白之中。教学时,我认真抓住这课结尾的空白处,尽量让学生去想和说,然后,让学生把他从空白中所想到的写出来,这样既练了笔,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同时,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恰当留下空白处,给文章增添悬念,给读者留下想像空间。
三、过渡之处
所谓“过渡”,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层次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具体一点说:由这层意思向另层意思转换;或由这段内容向另段内容发展,在这中间要用话串起来,这就是“过渡”。它在上下文中间,层与层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起桥梁作用。这样既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一文中,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的表现;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的精神。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方面”和总起下文的“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 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句子。我在分析这两处过渡句时,引导学生想想它们的好处,让学生明白:它们能使全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学会这种写作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使自己的作文内容上下衔接、过渡自然,结构完整,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细节之处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那些主要情节的描述,也要注意那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虽细,却往往能体现人物一方面的品质,一滴水虽少,却映出太阳的光辉。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这里有两处细节描写:一处是周总理夜餐的情境:只有一小碟花生米,而且可以数得清颗数。另一处是当“我站起来时,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 我在赏析这处细节描写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其次是说出从这两处细节描写中你看出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会明白:前者表现总理工作了一夜,却只吃了几粒花生米充饥,他的生活是多么简朴!后者突出他老人家是多么平易近人。这是我顺势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注意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看似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揭示主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后让学生观察一个人,把他(她)的外貌或动作细致地描写出来。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仰头一看,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高高地坐在一大树杈上,手里还拿着一支口琴,正准备吹哩!她穿着火红色的绒绒衣,套一条豆绿色的短裙子。两只穿着四时鞋的小脚悬空耷拉着,怪自在的。她那梳着小辫子的脑袋歪倚在右肩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向我眨巴着,鼻子略显有些上翘,且露出一副淘气相。这就是我可爱的妹妹。
五、呼应之处
“呼应” 也叫“照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我在分析《口技》这篇文言文时,在学生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明白全篇围绕“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来展开全文内容的。文章为了表现这个中心,除了正面写出表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外,还从侧面写出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更最要的是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在赏析此处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指出这两处介绍道具简单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首尾呼应,说明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确实是一个人通过“口”来完成的,突出了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也使文章结合得更加紧凑完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赏析完此处后,我顺势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要做好呼应。同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呼应方法(首尾呼应, 前后呼应, 点题呼应,伏笔呼应,因果照应)和呼应的作用(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的文章中找一些呼应片断,加深理解、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学生找到了如下一些: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把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放在阅读教学的首位,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成功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用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