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找准核心问题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核心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根本性质,更能提升学习能力。在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所涉及的知识,从新旧内容链接、内容本质、内容整合以及思维拓展四个方面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自主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相比于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公式定理,了解这些公式定理的来源、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更为重要。就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尽管面对的数学内容较为简单,还是不能忽略思想方法的学习。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设置核心问题,深入探究,让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掌握其核心,真正学会如何学习数学。
一、链接处,比较迁移
数学是一门前后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旧知识的出现。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涉及到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设置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与旧知识比较的过程中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中,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问题,学生们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曲面,那么对于圆柱来说就是由这三个面组成,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求解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旦求出侧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引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并尝试将其变成圆柱的样子,经过实践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关于侧面积的求解就用到了長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乘以宽。那么便引出了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恰巧是圆柱的底面周长,而长方形的宽正好为圆柱的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可求解。可以看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求解侧面积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这对之后学生在学习圆锥的表面积也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本质处,深度探究
在练习题的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带领学生得出最终答案,更是要教会学生对待和处理题目的方法,掌握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本质,找准解题核心。
以看图找关系这一内容为例,有这样一道题目:下图是一辆汽车从学校站到商场站之间行驶速度变化的情况。
在这个题目中,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观察上图,你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观察一些基本信息。 (2)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了红线变化的含义。(3)1-3分钟内汽车的行驶路程是如何变化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有的学生认为形式路程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而有的学生觉得车明明一直在走,所以路程应该增加才对。我引导学生再次回到第一个问题之中横轴坐标代表的含义,引出这个题目的关键点,也是经常让学生发生混乱的一点:红线所描述的是速度,而不是路程。那么如何从图中观察出路程的变化呢?回忆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结合图形可知图中红线下方的区域即为路程的变化,所以,在1-3分钟之内,尽管速度没有变,但是路程是在增加的。对于这道题目,本质就是能够正确区分图中哪一部分表示速度,哪一部分表示面积,学生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深入探究,真正学会如何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
三、整合处,渗透思想
数学中有许多名字相似但是概念却完全不同的知识,学生经常会对其感到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整合,让学生从核心区别这些概念。
以比和比例这两个知识点为例,是看似相同,实际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学时,核心问题是要让学生区分比和比例分别代表什么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利用 “图片像不像”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区分。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张图片,然后将其通过上、下、左、右、对角这5种方式进行拉动,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拉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2)以哪种方式移动后的图片与原来的图片最像?(3)为什么其他的图片和原来的图片不像呢?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从具体的情景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比,体会不同的长和宽会形成不同的比,得到不同的比值。而第二个像不像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图片之间长和宽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让学生感受比与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出核心思想:比描述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较,而比例展示的是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在顺序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感受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不同之处, 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拓展处,开阔视野
适当的思维拓展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从贴近生活的例子入手,发现核心问题,继而引导学生提炼出有趣的数学知识,使得学生的眼界得以扩大。
以观察的范围这个有趣的知识为例,在教学时,我以游戏为开场,要求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课本展开并将其立在桌子上,同时将自己的笔盒放在课本的后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可以看到自己的笔盒吗?为什么呢?显然是不能看到的,这是由于书本把笔盒挡住了。于是我又将游戏升级,让学生保持这些物品不动,自己也不换位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看到笔盒呢?为什么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只要站起来就可以看到书本后面的笔盒,此时书本不再阻碍视线了,由此看出,在这个游戏中,书本是影响我们观察范围的关键,那么,当我们改变自己的位置,或者改变书本的高度时,又是否能看到笔盒呢?对我们的视线有什么影响呢?实验发现,观察范围会随着观察点和视线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将点具体为眼睛,线具体为视线,区域具体为观察范围,引导学生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生活中学到数学知识,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
总之,核心问题的设置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使得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对于深层含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学会围绕知识点的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深入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覃天宣.数学教学的命脉——核心问题[J].小学教学参考,2017(11):78-78.
[2]陈华忠.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应如何呈现[J].辽宁教育,2016(1):71-72.
[3]雷飞燕.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核心问题的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7(8):164-164.
【关键词】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自主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相比于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公式定理,了解这些公式定理的来源、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更为重要。就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尽管面对的数学内容较为简单,还是不能忽略思想方法的学习。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设置核心问题,深入探究,让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掌握其核心,真正学会如何学习数学。
一、链接处,比较迁移
数学是一门前后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旧知识的出现。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涉及到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设置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与旧知识比较的过程中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中,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问题,学生们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曲面,那么对于圆柱来说就是由这三个面组成,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求解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旦求出侧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引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并尝试将其变成圆柱的样子,经过实践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关于侧面积的求解就用到了長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乘以宽。那么便引出了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恰巧是圆柱的底面周长,而长方形的宽正好为圆柱的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可求解。可以看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求解侧面积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这对之后学生在学习圆锥的表面积也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本质处,深度探究
在练习题的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带领学生得出最终答案,更是要教会学生对待和处理题目的方法,掌握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本质,找准解题核心。
以看图找关系这一内容为例,有这样一道题目:下图是一辆汽车从学校站到商场站之间行驶速度变化的情况。
在这个题目中,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观察上图,你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观察一些基本信息。 (2)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了红线变化的含义。(3)1-3分钟内汽车的行驶路程是如何变化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有的学生认为形式路程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而有的学生觉得车明明一直在走,所以路程应该增加才对。我引导学生再次回到第一个问题之中横轴坐标代表的含义,引出这个题目的关键点,也是经常让学生发生混乱的一点:红线所描述的是速度,而不是路程。那么如何从图中观察出路程的变化呢?回忆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结合图形可知图中红线下方的区域即为路程的变化,所以,在1-3分钟之内,尽管速度没有变,但是路程是在增加的。对于这道题目,本质就是能够正确区分图中哪一部分表示速度,哪一部分表示面积,学生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深入探究,真正学会如何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
三、整合处,渗透思想
数学中有许多名字相似但是概念却完全不同的知识,学生经常会对其感到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整合,让学生从核心区别这些概念。
以比和比例这两个知识点为例,是看似相同,实际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学时,核心问题是要让学生区分比和比例分别代表什么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利用 “图片像不像”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区分。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张图片,然后将其通过上、下、左、右、对角这5种方式进行拉动,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拉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2)以哪种方式移动后的图片与原来的图片最像?(3)为什么其他的图片和原来的图片不像呢?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从具体的情景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比,体会不同的长和宽会形成不同的比,得到不同的比值。而第二个像不像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图片之间长和宽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让学生感受比与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出核心思想:比描述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较,而比例展示的是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在顺序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感受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不同之处, 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拓展处,开阔视野
适当的思维拓展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从贴近生活的例子入手,发现核心问题,继而引导学生提炼出有趣的数学知识,使得学生的眼界得以扩大。
以观察的范围这个有趣的知识为例,在教学时,我以游戏为开场,要求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课本展开并将其立在桌子上,同时将自己的笔盒放在课本的后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可以看到自己的笔盒吗?为什么呢?显然是不能看到的,这是由于书本把笔盒挡住了。于是我又将游戏升级,让学生保持这些物品不动,自己也不换位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看到笔盒呢?为什么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只要站起来就可以看到书本后面的笔盒,此时书本不再阻碍视线了,由此看出,在这个游戏中,书本是影响我们观察范围的关键,那么,当我们改变自己的位置,或者改变书本的高度时,又是否能看到笔盒呢?对我们的视线有什么影响呢?实验发现,观察范围会随着观察点和视线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将点具体为眼睛,线具体为视线,区域具体为观察范围,引导学生探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生活中学到数学知识,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
总之,核心问题的设置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使得学生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对于深层含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学会围绕知识点的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深入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覃天宣.数学教学的命脉——核心问题[J].小学教学参考,2017(11):78-78.
[2]陈华忠.小学数学“核心问题”应如何呈现[J].辽宁教育,2016(1):71-72.
[3]雷飞燕.如何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核心问题的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7(8):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