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放]
2004年6月起,武义县各村先后选举产生了新型村级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该县的村级权力架构中,该组织被外界誉为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第三驾马车”。
2011年初,我老家武义县柳城镇县后村村“两委”换届选举非常热闹,家中小弟竟全票当选为监委会委员。自那以后,本来就忙的小弟,更加管不着家了。
中秋节回家,我问小弟:“村里财务支出的每张发票你是否都要签?”小弟不无骄傲地说:“要签的嘞!凡是支出发票,监委会主任和我们两位委员都得签。”他还笑着说,“我们是村里的‘第三只眼睛’!我们不签,光是村支书、村主任的大名,钱是报不回来的。”
据小弟介绍,附近的王大路村,村级招待费历年都在万元以下,可其监委会审查却非常严格,2008年因拒付了3000余元招待费,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自2004年6月,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武义县诞生以来,已有7年时间。这7年间,不断有媒体报道这一村务监委会制度,《浙江人大》在2005年第10期刊登了《武义:“第三驾马车”的分权制衡》,详细报道了该制度的产生背景、具体做法和现实意义。
该制度在武义县各村刚开始推广时,村民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啥花头,还不是书记、村主任说了算!”“这样一来,以后做事情会多个‘绊脚石’、‘跟屁虫’。”……针对这些说法,一些基层干部一下子很难用形象的说法,解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时任县后村村委会主任的郑爱民说,他就是在翻阅《浙江人大》杂志时,看到了《武义:“第三驾马车”的分权制衡》一文,觉得“第三驾马车”的说法很形象,道出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义。在随后的村民代表大会上,郑爱民就介绍了该文,统一了村民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认识,端正了大家对监委会的看法。后来,“第三驾马车”的说法,又被村民们演绎为“第三只眼睛”。
在媒体的不断推动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已在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落地生根。与此同时,该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从原先仅对集体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发展到现在对所有村务进行管理监督。此外,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土地流转、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分配等新问题,武义县还创新设置了村级村务“四定二评一创”工作流程,家家户户发了一本《村务监督管理阳光手册》,建立了村务决策、管理、监督、公开、民主评议的制度体系,使村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人的“第三只眼睛”不容易开,开了就是天眼,就能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事物,看得更清楚,且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村务管理也一样,单从一方面看容易看走眼,开了“第三只眼”,做事就有保证了,上访村也能奇迹般地变成文明村。像武义县壶山街道的三板桥村,2005年前只是一个集体收入4万元的小山村,因其100多名村民经常集体到县、市、省上访,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可自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以来,该村监委会全程参与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讨论决定,实施工程公开招投标,每笔账目、每张发票都公之于众,让村民们对各项村务都一清二楚,大家齐心协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结果,2010年该村的集体经济达80万元,并实现了上访信访“零”记录。
2004年6月起,武义县各村先后选举产生了新型村级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在该县的村级权力架构中,该组织被外界誉为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第三驾马车”。
2011年初,我老家武义县柳城镇县后村村“两委”换届选举非常热闹,家中小弟竟全票当选为监委会委员。自那以后,本来就忙的小弟,更加管不着家了。
中秋节回家,我问小弟:“村里财务支出的每张发票你是否都要签?”小弟不无骄傲地说:“要签的嘞!凡是支出发票,监委会主任和我们两位委员都得签。”他还笑着说,“我们是村里的‘第三只眼睛’!我们不签,光是村支书、村主任的大名,钱是报不回来的。”
据小弟介绍,附近的王大路村,村级招待费历年都在万元以下,可其监委会审查却非常严格,2008年因拒付了3000余元招待费,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自2004年6月,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武义县诞生以来,已有7年时间。这7年间,不断有媒体报道这一村务监委会制度,《浙江人大》在2005年第10期刊登了《武义:“第三驾马车”的分权制衡》,详细报道了该制度的产生背景、具体做法和现实意义。
该制度在武义县各村刚开始推广时,村民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啥花头,还不是书记、村主任说了算!”“这样一来,以后做事情会多个‘绊脚石’、‘跟屁虫’。”……针对这些说法,一些基层干部一下子很难用形象的说法,解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时任县后村村委会主任的郑爱民说,他就是在翻阅《浙江人大》杂志时,看到了《武义:“第三驾马车”的分权制衡》一文,觉得“第三驾马车”的说法很形象,道出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义。在随后的村民代表大会上,郑爱民就介绍了该文,统一了村民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认识,端正了大家对监委会的看法。后来,“第三驾马车”的说法,又被村民们演绎为“第三只眼睛”。
在媒体的不断推动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已在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落地生根。与此同时,该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从原先仅对集体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发展到现在对所有村务进行管理监督。此外,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土地流转、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分配等新问题,武义县还创新设置了村级村务“四定二评一创”工作流程,家家户户发了一本《村务监督管理阳光手册》,建立了村务决策、管理、监督、公开、民主评议的制度体系,使村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人的“第三只眼睛”不容易开,开了就是天眼,就能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事物,看得更清楚,且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村务管理也一样,单从一方面看容易看走眼,开了“第三只眼”,做事就有保证了,上访村也能奇迹般地变成文明村。像武义县壶山街道的三板桥村,2005年前只是一个集体收入4万元的小山村,因其100多名村民经常集体到县、市、省上访,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可自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以来,该村监委会全程参与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讨论决定,实施工程公开招投标,每笔账目、每张发票都公之于众,让村民们对各项村务都一清二楚,大家齐心协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结果,2010年该村的集体经济达80万元,并实现了上访信访“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