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非战役是军迷们津津乐道的二战往事,在那里,德国和英国的装甲部队展开了极具力量感的大碰撞。不过,在北非战役开始之前,二战非洲战场的热点乃是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对抗的东非战役。在东非的战事中,英军以少胜多一路奏捷,把墨索里尼的东非殖民帝国迷梦击得粉碎,而其中的关键,便是1941年初春的克伦之战。
兵家必争之地
在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厄立特里亚,连绵的山地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拱卫着那里的滨海重镇克伦。意大利殖民者在1890年就控制了当地,并以之为跳板先后两次实施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并于1935年夺取了埃塞俄比亚全境,从而将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的一部分连为一体,成为所谓的意属东非,更是墨索里尼梦想构建的新罗马帝国的重要海外版图。
而在意大利攻陷埃塞俄比亚6年之后的1941年,意大利人又把克伦变成其东非帝国的一个大型多面堡,来阻挡西面的英军自苏丹展开的进攻。克伦这个不为人知的地名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克伦起伏的群峰挡在从苏丹到达红海海岸的必经之地上,身后则是一马平川,经过此地的公路和铁路,是通往殖民地首府阿斯马拉和红海港口马萨瓦的重要通道,可以说,不管是谁控制了克伦,都能够掌握进出厄立特里亚的主动权。
在东非,一场大战的阴云已经密布难消了。在二战爆发前夕,中东地区英军司令阿奇巴尔德·韦威尔将军就曾经预言式地说过:“假如意大利站在德国一边参战,我手里有四件事乃是当务之急,分别是确保苏伊士运河安全、控制东地中海、肃清红海沿岸地区、在东南欧展开行动。”
到了1940年6月,当法国在德国的全面进攻下快要招架不住之际,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就选择在那时对英法两国宣战,在东非的意军很快接到了夺取英属索马里、苏丹和肯尼亚边境地带的指令。
在意大利人的咄咄进逼之下,韦威尔立即要面对上述的“四件事”,而以他手里极其有限的作战资源,他明白不可能同时做这四件事。经过反复权衡,他认定第三件事乃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夺取位于红海东岸的意属厄立特里亚。
时至1940年底,驻厄立特里亚的意军已经判断英军会从苏丹实施进攻,尤其是从阿戈达特指向克伦一线。由于有限的运输能力不足以保障预备兵力在开战后迅速前调,意军采取将重兵屯于边境一线的做法,这些部队混合了意大利士兵和征募自东非当地的土著战士,这也是意大利在非洲殖民战争中一贯采取的做法。
顺利开局
英国人的进攻举措是于1941年初向苏丹部署了2个师,在肯尼亚部署了3个师,其中以苏丹为基地的部队由威廉·普拉特中将指挥,这将是进攻厄立特里亚的主力军。普拉特指挥着两支颇有名气的印度部队——第4印度师和第5印度师,其人员编成以印度战士为主,辅以英国士兵,另外还有一些自由法国的士兵。普拉特的作战计划非常简单:越过边境,长驱直入350千米,直抵厄立特里亚的红海港城马萨瓦。
要从苏丹到达马萨瓦,英军有两条路可以选,每一条都必须经过克伦。按照普拉特的计划,两个印度师将分别进攻,第5师经由特塞内指向位于克伦外围的阿戈达特,第4师的2个旅经由克鲁指向阿戈达特,另一个旅则从北面的苏丹港向南进攻克伦。
克伦这座城市本身并没有什么像样的防御设施,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坚固的堡垒要塞,它的易守难攻之处在于周边分布着连续的、陡峭的花岗岩质的山地,设在几个制高点上的意军阵地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住进出克伦的通道,因此克伦的攻防战实际上将是其周边山地的争夺战。
1月18日,普拉特挥军经由卡萨拉山口攻入厄立特里亚,到25日,由诺伊尔·贝斯福德·佩尔斯少将指挥的第4印度师率先逼近阿戈达特,刘易斯·希斯少将的第5印度师亦从侧翼跟进。阿戈达特争夺战的核心是科岑岭,此处最高峰海拔450米,其间多有陡峭山谷,是克伦之前的一道屏障,把守在这里的乃是意军第4殖民师。
在第4印度师中充当前锋的,是一个由英国人、印度人、苏丹人共同组成的“瞪羚分队”,他们配备有机枪和轻型火炮,由梅塞维上校指挥。在这个先遣队投入战斗后,第4师的第5旅和第11旅也相继发起猛攻。
在山脚下,还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装甲战。英军先是派出一批小型装甲车诱使意大利坦克驶离它们的隐蔽位置,然后由火力强劲的“玛蒂尔达”式步兵坦克突施奇袭,结果一举打掉了6辆意军中型坦克和5辆轻型坦克。
双方的步兵随后在山坡上发生激战,第11旅向阵地上的1个意军土著连发出风暴般的火力,令其在抛尸100多具后败逃,从而一举站上了科岑岭东端的最高点。第4印度师师长贝佩尔斯少将报告自己的两个旅加起来伤亡还不足150人,而当面的意军第4殖民师已经崩溃,光是本部抓获的俘虏就至少有1千人。
山岭上的拉锯
从科岑岭的制高点上俯瞰下去,英军已经可以看到通向克伦的公路,可是,这条公路还远未打通。2月2日,第4师前锋沿着阿斯德拉山谷推进,直指克伦外围的山地阵地,据最初看到它的士兵们说,“克伦要塞几乎是无法被攻克的。”
在这里,林立的山头奇峰兀立,意军部署了多达3万人和144门大炮,其中大部分人是当地的土著战士,意大利部队虽然数量不算多,却是东非意军的精华,包括萨沃亚掷弹兵营和阿尔卑斯山地营等。
兵家必争之地

在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厄立特里亚,连绵的山地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拱卫着那里的滨海重镇克伦。意大利殖民者在1890年就控制了当地,并以之为跳板先后两次实施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并于1935年夺取了埃塞俄比亚全境,从而将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的一部分连为一体,成为所谓的意属东非,更是墨索里尼梦想构建的新罗马帝国的重要海外版图。

而在意大利攻陷埃塞俄比亚6年之后的1941年,意大利人又把克伦变成其东非帝国的一个大型多面堡,来阻挡西面的英军自苏丹展开的进攻。克伦这个不为人知的地名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克伦起伏的群峰挡在从苏丹到达红海海岸的必经之地上,身后则是一马平川,经过此地的公路和铁路,是通往殖民地首府阿斯马拉和红海港口马萨瓦的重要通道,可以说,不管是谁控制了克伦,都能够掌握进出厄立特里亚的主动权。

在东非,一场大战的阴云已经密布难消了。在二战爆发前夕,中东地区英军司令阿奇巴尔德·韦威尔将军就曾经预言式地说过:“假如意大利站在德国一边参战,我手里有四件事乃是当务之急,分别是确保苏伊士运河安全、控制东地中海、肃清红海沿岸地区、在东南欧展开行动。”
到了1940年6月,当法国在德国的全面进攻下快要招架不住之际,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就选择在那时对英法两国宣战,在东非的意军很快接到了夺取英属索马里、苏丹和肯尼亚边境地带的指令。
在意大利人的咄咄进逼之下,韦威尔立即要面对上述的“四件事”,而以他手里极其有限的作战资源,他明白不可能同时做这四件事。经过反复权衡,他认定第三件事乃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夺取位于红海东岸的意属厄立特里亚。
时至1940年底,驻厄立特里亚的意军已经判断英军会从苏丹实施进攻,尤其是从阿戈达特指向克伦一线。由于有限的运输能力不足以保障预备兵力在开战后迅速前调,意军采取将重兵屯于边境一线的做法,这些部队混合了意大利士兵和征募自东非当地的土著战士,这也是意大利在非洲殖民战争中一贯采取的做法。
顺利开局
英国人的进攻举措是于1941年初向苏丹部署了2个师,在肯尼亚部署了3个师,其中以苏丹为基地的部队由威廉·普拉特中将指挥,这将是进攻厄立特里亚的主力军。普拉特指挥着两支颇有名气的印度部队——第4印度师和第5印度师,其人员编成以印度战士为主,辅以英国士兵,另外还有一些自由法国的士兵。普拉特的作战计划非常简单:越过边境,长驱直入350千米,直抵厄立特里亚的红海港城马萨瓦。
要从苏丹到达马萨瓦,英军有两条路可以选,每一条都必须经过克伦。按照普拉特的计划,两个印度师将分别进攻,第5师经由特塞内指向位于克伦外围的阿戈达特,第4师的2个旅经由克鲁指向阿戈达特,另一个旅则从北面的苏丹港向南进攻克伦。
克伦这座城市本身并没有什么像样的防御设施,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坚固的堡垒要塞,它的易守难攻之处在于周边分布着连续的、陡峭的花岗岩质的山地,设在几个制高点上的意军阵地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住进出克伦的通道,因此克伦的攻防战实际上将是其周边山地的争夺战。
1月18日,普拉特挥军经由卡萨拉山口攻入厄立特里亚,到25日,由诺伊尔·贝斯福德·佩尔斯少将指挥的第4印度师率先逼近阿戈达特,刘易斯·希斯少将的第5印度师亦从侧翼跟进。阿戈达特争夺战的核心是科岑岭,此处最高峰海拔450米,其间多有陡峭山谷,是克伦之前的一道屏障,把守在这里的乃是意军第4殖民师。
在第4印度师中充当前锋的,是一个由英国人、印度人、苏丹人共同组成的“瞪羚分队”,他们配备有机枪和轻型火炮,由梅塞维上校指挥。在这个先遣队投入战斗后,第4师的第5旅和第11旅也相继发起猛攻。
在山脚下,还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装甲战。英军先是派出一批小型装甲车诱使意大利坦克驶离它们的隐蔽位置,然后由火力强劲的“玛蒂尔达”式步兵坦克突施奇袭,结果一举打掉了6辆意军中型坦克和5辆轻型坦克。
双方的步兵随后在山坡上发生激战,第11旅向阵地上的1个意军土著连发出风暴般的火力,令其在抛尸100多具后败逃,从而一举站上了科岑岭东端的最高点。第4印度师师长贝佩尔斯少将报告自己的两个旅加起来伤亡还不足150人,而当面的意军第4殖民师已经崩溃,光是本部抓获的俘虏就至少有1千人。
山岭上的拉锯
从科岑岭的制高点上俯瞰下去,英军已经可以看到通向克伦的公路,可是,这条公路还远未打通。2月2日,第4师前锋沿着阿斯德拉山谷推进,直指克伦外围的山地阵地,据最初看到它的士兵们说,“克伦要塞几乎是无法被攻克的。”
在这里,林立的山头奇峰兀立,意军部署了多达3万人和144门大炮,其中大部分人是当地的土著战士,意大利部队虽然数量不算多,却是东非意军的精华,包括萨沃亚掷弹兵营和阿尔卑斯山地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