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窄、旧,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因此,重视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引入新课
好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引课技能运用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思路,是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1生活实例引入法。实例应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但又说不清道理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
在《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豆浆咸的会聚沉而甜的却不会聚沉?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水来?”讲完新课后,要引导学生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可让学生凸现“收获”的喜悦。
1.2抽象概念形象化。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化学键中的“共价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以HCl为例讲:“氢利氯都是非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且均容易获得1个电子。当二者结合时,都希望得到对方的电子,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为了解决矛盾,于是只好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各拿出一个电子配成一对公用电子对共同使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这样可使学生对共用电子对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不难理解“共价键”这一概念了。
1.3趣味实验导入法。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导入新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解惑析疑的欲望。
在讲《钠》时,这样导入“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否点燃酒精灯昵?”接着演示“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的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再讲“俗语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呢?因为我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昵?”学生非常好奇,急切的想找出答案。于是,我因势利导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承上启下导入法、事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课件导入法等等。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法,其宗旨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2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授课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和相互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采用常见的讲解法、实验法等,还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喻导式等教学方法。
2.1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是把教材内容编写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写在黑板上或做成课件,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依据题目,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把自己认为正确答案在课本上注明。先由一名学生按题目说出答案,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肯定正确,纠正错误,说明原因。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几位学生设计了下述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实验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与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认为试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请你简要分析每个方案是否严密?
方案甲:试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试液无沉淀、无气体白色沉淀
方案丙:试液 无沉淀白色沉淀
通过这样带着问题读书,结合演示实验,学生很快找出正确答案,讨论过程中充满自信,顺利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对所要讲授的重点或难点知识不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钠放在水中是浮是沉?钠的状态是否变化?反应后的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生成的气体是什么?还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认真观察化学实验,从而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原因,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可达永久记忆。
2.3喻导式教学。喻导式教学是运用比喻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增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在讲授《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节的勒夏特列原理时,学生难以理解,可通过“有的人存在着逆反心理,叫他朝东偏要向西”作比喻,以物理学中的“楞次定律”作类比,列举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使学生对平衡移动的原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喻导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可以使学生感到好记,不致对化学基本理论产生畏难的情绪。
3学生参与小结归纳
课堂中的小结与归纳是对本堂课重点、难点知识的高度概括。虽然是短短几分钟、几句话,里面包含的内容却不可忽视。如果这一过程只由教师来完成,不利于学生的提高。为此,我们可采用先示范、学生参与、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4重视作业设计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在精选和一题多练上下功夫,即对同一道题倡导学生设计出与此题相似的题型并解题。如铜与硝酸的反应:3.84g铜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完全溶解时,求反应后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启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相似题目,如①3.84g铜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求反映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②3.84g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完全溶解时,共收集到标况下气体2.24L,求反应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通过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可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5课后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视和解剖,作出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改进。
在习题课讲到“在标准状况下,将a mo1H2S和b mo1O2混合充分燃烧后,两种反应物都没有剩余,得到三种产物S、SO2、H2O,求产生的SO2的物质的量。”如果就题论题,根据题意,产物为S、SO2和H2O,依照H2S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个化学方程式求解出SO2的物质的量。这样教学,学生虽然能解题,但是,如果题设情景改变,学生又茫然了。为此,课后反思时,如果对题中的a、b值进行讨论,对b的取值范围逐一分析:①当b≤■时的产物及物质的量;②当■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1引入新课
好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引课技能运用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思路,是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1生活实例引入法。实例应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但又说不清道理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
在《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豆浆咸的会聚沉而甜的却不会聚沉?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水来?”讲完新课后,要引导学生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这样,可让学生凸现“收获”的喜悦。
1.2抽象概念形象化。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化学键中的“共价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以HCl为例讲:“氢利氯都是非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且均容易获得1个电子。当二者结合时,都希望得到对方的电子,互不相让,争吵不休。为了解决矛盾,于是只好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各拿出一个电子配成一对公用电子对共同使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这样可使学生对共用电子对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不难理解“共价键”这一概念了。
1.3趣味实验导入法。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导入新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解惑析疑的欲望。
在讲《钠》时,这样导入“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那么,用水能否点燃酒精灯昵?”接着演示“用胶头滴管向酒精灯的灯芯上滴几滴水,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再讲“俗语说‘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呢?因为我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实验现象使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就能把酒精灯点燃昵?”学生非常好奇,急切的想找出答案。于是,我因势利导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承上启下导入法、事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课件导入法等等。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法,其宗旨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2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授课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和相互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采用常见的讲解法、实验法等,还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喻导式等教学方法。
2.1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是把教材内容编写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写在黑板上或做成课件,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依据题目,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把自己认为正确答案在课本上注明。先由一名学生按题目说出答案,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肯定正确,纠正错误,说明原因。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几位学生设计了下述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实验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与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认为试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请你简要分析每个方案是否严密?
方案甲:试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试液无沉淀、无气体白色沉淀
方案丙:试液 无沉淀白色沉淀
通过这样带着问题读书,结合演示实验,学生很快找出正确答案,讨论过程中充满自信,顺利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对所要讲授的重点或难点知识不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钠放在水中是浮是沉?钠的状态是否变化?反应后的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生成的气体是什么?还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认真观察化学实验,从而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原因,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可达永久记忆。
2.3喻导式教学。喻导式教学是运用比喻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增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在讲授《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节的勒夏特列原理时,学生难以理解,可通过“有的人存在着逆反心理,叫他朝东偏要向西”作比喻,以物理学中的“楞次定律”作类比,列举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使学生对平衡移动的原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喻导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可以使学生感到好记,不致对化学基本理论产生畏难的情绪。
3学生参与小结归纳
课堂中的小结与归纳是对本堂课重点、难点知识的高度概括。虽然是短短几分钟、几句话,里面包含的内容却不可忽视。如果这一过程只由教师来完成,不利于学生的提高。为此,我们可采用先示范、学生参与、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4重视作业设计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在精选和一题多练上下功夫,即对同一道题倡导学生设计出与此题相似的题型并解题。如铜与硝酸的反应:3.84g铜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完全溶解时,求反应后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启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相似题目,如①3.84g铜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求反映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②3.84g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完全溶解时,共收集到标况下气体2.24L,求反应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通过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可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5课后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视和解剖,作出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改进。
在习题课讲到“在标准状况下,将a mo1H2S和b mo1O2混合充分燃烧后,两种反应物都没有剩余,得到三种产物S、SO2、H2O,求产生的SO2的物质的量。”如果就题论题,根据题意,产物为S、SO2和H2O,依照H2S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个化学方程式求解出SO2的物质的量。这样教学,学生虽然能解题,但是,如果题设情景改变,学生又茫然了。为此,课后反思时,如果对题中的a、b值进行讨论,对b的取值范围逐一分析:①当b≤■时的产物及物质的量;②当■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