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信息刑法保护的构建与完善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识别信息是用于自动身份鉴别、状态分析与属性估计的人体生理和行为特征信息,具有唯一性、稳定性、易收集性与公利性的特征.非法获取、提供与使用生物识别信息可能构成对他人人格权益、财产权益、公共秩序甚至国家利益的侵害.现行刑法与司法解释从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的源头与尾端对个人信息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保护,但无法实现对生物识别信息的特别保护.应当坚持以人格权益为中心、以预防为导向的立场完善对生物识别信息的刑法特别保护.在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的源头,将生物识别信息在个人信息分类分级中明确定位为“敏感个人信息”,并将相关侵犯行为的起刑点设定为50条;在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的尾端,将非法使用生物识别信息行为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制范围;在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将对生物识别信息的非法“持有”行为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制范围,以实现对非法留存行为的有效规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攀升,长期照护易由家庭风险演变为社会风险,政府需要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制度中的突出矛盾更多地源自于老年人经济来源有限所导致的支付能力不足问题.政府在长期照护服务中的经济责任体现为:对“双困”老人实行照护社会救助,构建长期照护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并促进长期照护服务市场的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与研究,分阶段逐步实现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
容错机制是执政党在新时代着眼于释放干部队伍激励效能而作出的重要制度性设计.无论是寻求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多要素支撑,还是对现代政党治理内在需求的正视,容错机制都蕴含着深刻的建构逻辑.基于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展开了积极探索,制定了多层级的政策文本.这些政策文本在2015年以后逐年增多,并且呈现出市县两级更加细致、更加注重容错与激励的耦合互动等特征.然而,关键性内容不够清晰、府际之间未能形成共识、具体组织实施部门之间具有不同认知是其面临的突出难题.这导致容错机制政策文本试图释放的激励效能等目标期待未能得到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