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赛》对主持人才培养的启示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_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促使我国传媒业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跨界”主持人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对传统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升级,孵化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持人,是当前我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2019年,《主持人大赛》阔别八年后全新归来。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公开选拔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評选标准直接体现出主流媒体对新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本文从《主持人大赛》出发,对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认为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当从优化人才选拔模式、创新播音主持教学方式、打造专家型主持人、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等方面进行改革升级。
  关键词:《主持人大赛》 播音主持 主持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信息传播也由传统的“垂直单向”传播模式转变成“复合双向”传播模式,受众拥有了更大的信息选择权。在受众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下,原先传统媒体的受众被大量分流至新媒体平台的节目中,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的知名度和传播力大大下降。不仅如此,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媒行业的发展空间,各类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激增,受众对主持人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字正腔圆、科班出身”的固有概念。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泛主持人化”现象逐步显现,主持人的来源渠道得以扩大,很多平台的主持人并非科班出身,大多是来自各界的知名人士,加剧了主持人行业的市场竞争。2019年《主持人大赛》的成功播出,将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传统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身上,其向大众展现了优秀主持人的真正实力,为新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对《主持人大赛》基本情况的介绍
  2019年10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在阔别荧屏八年后再度起航,其前身是《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创办于1988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作为主持界最权威的选拔赛事,其为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鞠萍、王志、撒贝宁等人均是在此比赛中脱颖而出,后成为央视的知名主持人。
  本届《主持人大赛》由撒贝宁担任节目主持人,董卿、康辉两位央视名嘴担任点评嘉宾,同时节目还邀请到敬一丹、朱迅、鲁健等17位总台著名主持人担任专业评审,强大的评审阵容雄踞总台主持界的“半壁江山”。节目播出伊始便获得了收视冠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次《主持人大赛》以“奋斗有我,为梦发声”为主题,突破了以往的参赛者招募标准,将具备“过硬导向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人格化传播能力”作为全新的筛选标准。此外,本届大赛在赛制上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创新。大赛通过“现场面试+网络在线面试”的方式进行初赛,选拔出全国60强选手后,再按照文艺类和新闻类两大主持方向进行后续比赛,最终选出新闻类和文艺类的两名金奖获得者。
  二、《主持人大赛》的播音主持人才评选标准
  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每一届主持人大赛都会在赛制和人才选拔标准上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升级,以期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遴选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本届大赛距离第六届《主持人大赛》的举办已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仅作为节目串联者和把控者的主持人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本届大赛在“硬核配置、全新赛制、专业评审”的助力下,为业界重新定义了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评选标准。
  1.坚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本届《主持人大赛》注重考察选手的临场发挥水平。这不仅要求选手具备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更需要其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在大赛60强选手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参赛者高达5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个学识渊博的主持人能够为观众传递更深层次的知识和信息,为节目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第一赛段90秒即兴考核中,文艺类选手尹颂在以家乡为主题进行即兴主持的过程中,借用余光中的《乡愁》,引出了为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1年没有回过家的嘉宾。整个主持过程完整,内容丰盈,获得了很高的得分。
  2.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节目的形式愈发多样,直播类的节目越来越多。在直播过程中,现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主持人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现场突发情况,保证节目的正常进行。在文艺类节目的总决赛中,选手要根据临时设定的情景,化解现场的突发情况。在选手张舒越抽取的题目中,她要说服以身体不舒服为由选择退赛的撒贝宁继续进行比赛。在整个处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逻辑思维,张舒越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很好地化解现场的矛盾,最终被淘汰。另外,在全媒体环境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主持人的信息传播在时效性上失去了优势,观众更期望从其口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解读。大赛第二赛段“经典节目实战”着重考察了选手的思辨能力,选手需要对题目给出的浅层信息进行纵向化、专业化的解读,从而提升信息的附加值,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3.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全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与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主持人时代正在被终结,未来主持人的发展必将朝着个性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大赛虽然只将60名选手分为两大类别,但是观众很难看到选手风格相撞的现象。随着比赛场次和淘汰人数的不断增多,每一位晋级选手的个人风格也展现得更加鲜明。王嘉宁作为新闻类主持人,时常能把严肃、枯燥的新闻话题播得更日常、更亲切。其自然轻松的舞台表现,很容易将观众带入自己营造的情景中。在“走出去”的比赛环节中,王嘉宁讲述了中国速度见证者韩军甲的故事。她凭借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让观众在笑声中了解到信息也收获了感动。
  4.“四力”兼具的媒介素养。本届大赛的赛事简介上明确说明:“把政治素养、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融为一体的综合素质,作为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的主持人考核标准,为传媒事业输送全媒体、全球化、复合型主持人才”。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同时也是一名优秀主持人必备的素质。在第三赛段的“走出去”环节中,选手不只是简单走入基层进行一次采访,而是要参与到整个内容的策划中,扮演导演、策划、记者、编辑、主持人多重角色,这对所有选手来说是一场全方位的挑战。在这个环节中,记者出身的选手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比如,李七月和邹韵的节目设计,无论是从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拍摄采访,还是后期的编辑串联来看,都非常清晰完整。   三、《主持人大赛》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启示
  《主持人大赛》自1988年开办以来,一直是业界“风向标”式的存在。每一届大赛的人才评选标准,都深刻地反映着这个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本届大赛全新升级,对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选拔标准,以及我国高校新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优化高校人才选拔模式,打破形式固化误区。播音主持专业在本科阶段属于艺术类专业,文化成绩门槛较低,再加之我国新媒体行业发展迅速,就业前景良好,不少学子将该专业作为高考路上的一条捷径。目前,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人数持续上涨,招生质量随之下降。大多数高校播音主持艺考的选拔环节形式相对固化,大多以面试为主,笔试为辅,甚至有些学校不设置笔试环节。在录取环节中,不少学校在学生文化课过线的基础上,按艺考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实际上,播音主持人才应该是集新闻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高考文化课成绩反映着考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质,如果在招生选拔中过分强调考生的外形和声音条件,而忽视其内在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将导致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从起点就陷入误区。新媒体环境对主持人的文化底蕴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和各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选拔观念,提高播音主持专业高考文化成绩的分数线和综合占比。各大高校应当从自身教学资源出发,形成专业培养特色。比如,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专业化新闻主持人为特色,上海戏剧学院以培养综艺主持人为特色。各高校按照各自人才培养方向,对艺考选拔方式进行优化,打破统一的考试模式,设置差异化、专业化的招生目标,以此选拔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播音主持人才。
  2.“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播音主持教学方式。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必须和传媒市场的发展亦步亦趋,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由于教育方式老化、硬件设备匮乏、教材更新滞后等原因,培养出的播音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尽快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方式。首先,学校应当积极深化校企、校媒合作,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媒体机构或者企业机构的实际项目为载体、学校理论教育为基础、产品生产为导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联合培养方式。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的新闻学院开展了和一线媒体的“部校共建”项目。“部校共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还能为学生提供媒体一线的实习机会,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其次,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行业专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有助于促进一线人才与学院教师的双向交流,实现双方共同开发教材、合作授课、分工指导的全方位深层合作。媒体骨干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更新鲜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校播音主持教育直接对接行业前沿。
  3.专业和个性相结合,培养“专家型”主持人才。新媒体時代对主持人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尤其是在时政、法律、医疗、经济等特殊领域,主持人“专家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媒体时代仍要坚持内容为王,无论节目形式如何变化,主持人传递的内容信息依旧是节目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主持人只有具备节目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和全新的观点,才能获取受众的喜爱和信任。高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适当减少重复性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综合性的院校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学科背景,对播音主持人才进行错位培养,要求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在经济学、政治学、医学、法学、体育学等某一专业领域,完成选修课程或者双学位的修读任务,以提高未来就业方向的针对性和专业素质。其他如财经类、体育类、农业类的院校,可以借助特定领域的专业优势,培养相应方向的“专家型”主持人。另外,还应加强通识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多栖发展的能力。随着媒体进入“窄播化”阶段,打造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帮助其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明确自身的个性化定位,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个人品牌意识。
  4.顺应新媒体发展,打造复合型传媒人才。目前,记者型主持人已经成为主持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柴静、邹韵都有过长期的记者生涯,她们在节目的角色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主持人,而是能够参与到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前期策划、出镜采访、后期编播甚至担任节目的制作人。全新的媒介环境,打破了主持人“专岗专职化”的特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新媒体的发展,重塑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学校可以尝试对播音主持人才、电视编导人才和新闻传播人才,进行交叉化的实践教学,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进行实践学习,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既能发挥所长,又能取长补短。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成立的新闻实验班,就是对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做出的有益尝试。此外,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是新时代传媒工作者的必备生存技能。因此,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数字处理技术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多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让其不仅能在舞台上表现出专业的主持人风采,也能在新媒体平台独立输出文化产品,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多渠道传播需求。
  在媒体行业的飞速变迁中,播音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高校作为我国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必须紧跟行业与市场的发展脚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具有时代特色、不负行业期望、满足市场需求的传媒人才。
  作者臧蔚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系讲师
  刘畅系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助教
  本文系2018年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习得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藏语母语使用学生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18SA013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央视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正式启动,复合素质、实战能力成考核新标准[EB/OL].(2019-06-06)[2021-06-02].http://m.news.cctv.com/2019/06/06/ ARTIbE7ZH6WYGUxJOdNnF1bs190606.shtml.
  [2]戴运财,姚争.智能化时代的播音主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来自英国播音专业教育的启发[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9(06).
  [3]张超.媒介革新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优化培养模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4]孟士杰.试论当代我国主持人转型发展——以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22).
  【编辑:沈金萍】
其他文献
作为党的主流舆论工作主阵地,党刊自诞生之始,就深深植根在党的红色基因、血脉之中.重庆市委机关刊《当代党员》于1958年创刊,60多年来,重庆党建全媒体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
期刊
在融媒体建设的大环境下,地市级媒体面临着“一城多媒”的融合困境,需要在观念、体制、资源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实现媒体融合、资源整合的初心.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民间话语等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内容,给社会舆情治理带来许多新挑战。政务新媒体是开展社会舆情治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网络议题设置、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疏导等功能。本文认为,应以《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提升政务新媒体内容质量,创新政务新媒体服务方式,加强政务新媒体社群建设,发挥政务新媒体的社会舆情治理功能。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 社会舆情 舆情治
行业媒体兼具“行业人”与“媒体人”两重身份,既承担着为行业发声的责任,又肩负着重大宣传的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背景下,行业期刊在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
党报理论版存在政治性过强和吸引力不足的矛盾,以往研究多关注显性要素,对隐性要素关注不足.本文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的办刊实践为例,提炼出党报理论版隐性要素的三维创
摘要: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設,民意相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根基。作为对外传播的核心主体,媒体承担着信息沟通、形象塑造的时代使命。而交流的前提是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交流对象的媒体发展现状与前景,才能有的放矢,展开精准对接,进而为实现民意相通夯实基础。为此,本文以越南媒体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其媒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媒体发展的独特格局与前景,从而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政策性建
摘要:为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战‘疫’”系列宣传号召,众多网络媒体平台适时策划了抗“疫”栏目,帮助人民群众舒缓“宅家”的焦虑情绪。腾讯微视在此次疫情期间,上线了“疫情知识官”专栏,组织网友在线互动,在娱乐放松的同时传播防疫科普知识。腾讯微视积极做好短视频平台参与和宣传工作,吸引了大批官方账号入驻,收获了大量网友点赞和关注。本文分析了腾讯微视在疫情期间策划的“疫情知识官”等多个抗“疫”系列专题,
摘要:随着移动资讯市场竞争要素向内容生产和受众体验的下沉,如何加强聚合力建设,已经成为移动新闻客户端改革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处于第二甚至第三梯队的主流新闻客户端来讲,更是其能否突破重围实现后发赶超的重点。本文在总结主流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聚合力问题表征的基础上,以“天眼新闻”为例,探讨了其在强化内容生产聚合力方面的实践探索,对打造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的聚合力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主流新闻
摘要: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暴发。作为疫情初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武汉的疫情变化始终牵动着14亿国人的心。新华社深入一线,跟随武汉的抗疫、封城、解封,制作了武汉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全景展现武汉抗“疫”以来的英雄群谱,源于体验采访、蕴于故事挖掘、现于创作笔墨,引发了受众共鸣,一经播出后好评如潮。本文结合《英雄之城》的实例,探析该全景式纪录片成为爆款文化产品的原因。  关键词:纪录片
摘要:新媒体的即时性特征给新闻报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报道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下兼顾报道的速度与深度成为难点。作为《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官方公众号,“北青深一度”在长期的报道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兼顾了速度与深度,实现了提升速度、坚守深度的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 突发事件 深化报道 北青深一度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移动化、碎片化已经成为用户信息消费的主要方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