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的三大区别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rykapn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述角度也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与叙事文本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通俗地说,就是叙述者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并传递有关事件的信息。叙述角度是小说叙述的一个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从19世纪以来,叙述角度一直成为西方文艺理论关注的艺术技巧之一。一般认为,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叙述者通晓所有需要被认知的人物和事件,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超越时空,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按照他的选择,传达(或掩饰)人物的言语行动。他不仅熟知人物的公开言行,而且对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也了如指掌。
  有限视角一般采用“凡人目光”来叙述故事。叙述者所表现的仅仅是某个人物所看到的,他好像站在这个人物的身边,通过这个人物的眼睛来看待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和事件。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叙述者对故事内容知晓的程度不同
  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在这样的叙述方式中,叙述者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事件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如《桥边的老人》第1段: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在这段文字中,叙述者以“上帝俯瞰”的方式,对河边的人和物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在叙述者看来,他仿佛了解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物。
  而现代小说,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采用有限视角。叙述者往往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在《桥边的老人》中,叙述者和人物是重叠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人,也是故事中的人物,“我”完全以自己的世界观和立场出发叙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所知道的,和人物所知道的,是一样的多。如《桥边的老人》第2~4段: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在这段文字中,叙述者的眼睛又变成了“凡人目光”。在他的观察中,“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老人还在原处”,似乎与上面“上帝俯瞰”的内容差不多,但一句“你从哪儿来?”充分说明了他视野的局限性。如换成“上帝俯瞰”,“我”一定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我”是全知全能的,知道“他”从哪里来。
  有限视角的另一种情况是,叙述者知道的甚至比人物知道的还要少。即叙述者完全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通过人物的外部对话和行动来展开故事,他显然是要等人物行动之后,才能和读者一起判断出事情的发展。这类情况,在悬疑推理小说中比较常见。当然,视角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二、叙述人称有所不同
  全知视角一般选用第三人称。因为选用第三人称,不但有利于叙事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而且更有利于他从全局来合理安排故事中的人或事,介绍一般情况下人类可能并不知道的其他事情。如教材第七单元《山羊兹拉特》中的第4段: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兹拦特对主人充满信任。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
  在这段文字中,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不但知道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告别时的情形,而且还知道兹拉特的内心活动。
  而有限视角一般选用第一人称(有时也采用第三人称)。当使用第一人称时,由于叙事者是故事中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因而他就不可能知道除他能观察到之外的人和事。如《桥边的老人》第11段: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这里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视角受到限制,“我”只能“寻思”,无法对“敌人”的动静全然知晓。
  三、叙述者对故事中人物的态度不同
  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叙述者走到前台,对人物进行评头论足,进行道德批判和情感判断。而有限视角则受到叙述者身份的限制,更多的是客观描写。如《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只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对故事中的人和事发表议论或者流露情感。小说第1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只是“我”的观察而已,并非如全知叙述者一样,能表达出客观和肯定的评论。
  此外,从艺术效果方面来看,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更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因为“有限”,才有“未知”;有“未知”,才有各种“可能”,进而增强小说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桥边的老人》的结尾部分: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在这里,有限视角让故事呈现出各种可能。老人为什么不走了?敌人什么时候会来?老人的结局会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进行推导,从而让小说更具想象意味。
其他文献
时间是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要准确了解历史知识,首先应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要总结书本中常用的几种纪年法,同时要理解几种常用时间的计算和换算方法。  一、理清常用的几种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我们书本上的历史时间多采用公元纪年,但中国历史上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的。  2. 干支纪年。书本上多有“甲午”“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要注意,可以说1898年是
期刊
由于生物学科中知识点的共同特性及某些特殊情况,高中课本中常见到一些较模糊的语言叙述。同样,许多生物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可能”或“最可能”等字眼,两种说法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若不仔细分辨,往往导致同学们错在起点,白费功夫。  1.“可能的遗传方式”与“最可能的遗传方式”  例1 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一个调查小组对某一
期刊
日常生活中,“框图”无处不在:电子产品的说明书中有框图,工业生产的工序中有框图,编写程序中有框图,办公大楼楼层分布图中有框图. 总之,“框图”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极大的方便.   数学中得“框图”包括“流程图”和“结构图”两大类.   一、流程图  1. 流程图的概念:由一些图形符号和文学说明构成的图示称为流程图. 流程图常常用来表示一些动态过程,通常会有一个“起点”,一个或多个“终
期刊
历史高考考查的四大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而通过比较类的试题考查同学们的这四种能力,在新课标卷中屡有体现。下面,我们以思想文明模块中出现的几次“百家争鸣”为例,探讨一下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一、初识试题,管窥其立意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们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期刊
归纳与演绎是两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是解答政治主观题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演绎是由理及事,指根据设问要求和教材理论去分析具体材料的问题;归纳是由事及理,指根据具体材料的指向寻找教材的理论。  一、题型特点  1.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出所学知识,并联系材料具体说明概括归纳的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
期刊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常用逻辑用语》这一章学习的重点,是高考的热点. 现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考点予以类化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一、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  判断给定条件的充分、必要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定义法   (1)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是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3)是的充要条件[pq,qp.]   (4)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1
期刊
一、漫画型选择题  对策一:细心审漫画。一审漫画的标题,理解漫画的意图和主旨;二审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和物的表面特征和人物的神态形象;三审人和物之间的联系,了解漫画尤其是组合漫画中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把握漫画反映的表面意思;四审漫画中的文字,文字对解读漫画起着提示、引导、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五审漫画寓意,理解寓意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漫画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实现从现象到本
期刊
陈楚生,1981年7月25日出生于海南,中国当红原创歌手,华语乐坛最具影响力男歌手之一。因夺得2007年“快乐男声”全国总冠军而名声大振,当年的一曲《有没有人告诉你》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佳作。签约华谊公司后的他,歌唱事业一路攀升。代表作《有没有人告诉你》《山楂花》等。    星星档案  星座:狮子座  昵称:里里  别号:公子/楚公子/老陈/陈幸福/小弟  血型:O型  身高:176cm  体重:6
期刊
《牡丹亭》中有云:“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诚然如此,人生路上不会永远万里无云花团锦簇,风雨永远都是常客。当万木凋枯、风雨骤至时,学会在风雨中跳舞方能成就人生的极致。  学会在风雨中跳舞,用乐观面对逆境的狂风,成就人生的柔韧。  屡受贬谪,竹杖芒鞋,苏轼轻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双目失明,耳聋口哑,海伦·凯勒以《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期刊
沉重地呼出一口气,浊重的气息在稀薄的空气中凝结成水雾,继而化成冰凌,挂在他花白的胡子上。  他搓了搓早已冻僵的手,掌心厚重的老茧互相刮蹭着,每一下,都像是要刮下血肉来。手背上也满是冻伤,指节红肿粗大,显出诡异的紫色。只有被他常常修剪的指甲,一分不长,一分不短,干干净净,暗示着曾经养尊处优的生活。  苏武握紧了手中脱尽毡旄的节杖,挥了挥,将离群的几只羊赶回羊群,他叹息于自己熟练的动作,心想:这样的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