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学生专心听讲、勤思好学、质疑善问、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真正自主高效。
关键词:高效课堂 培养 学习习惯
目前,各级学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高效课堂的实现,不仅要有精心的预设准备、科学的环节流程、合理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应从习惯的培养抓起。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注倾听是获取基本知识与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是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稳定,除了每节课中设计阶段性的放松与调节外,还规定学生上课时要做到“三听一提醒”:即一要听清学习要求,二要听明基本知识点,三要听取同学的发言,并善于吸取其中的营养,充实自己;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力要集中。
学生有没有听课,教师可以从学生听课的神态上来判断。要求学生在讲述阶段一定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如果发现某一个学生的眼睛没有看着讲课人或者目光呆滞,就要稍微停顿一下,用教室的寂静提醒他,或者走到他跟前用手轻轻示意一下,暗示他注意听课;或者提一个问题让他回答。同伴的发言陈述,也要认真听取,并做出及时评价或给予必要补充,而不是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没事。有时可以让某一个同学回答一半,另一同学回答剩下的一半,以检查学生上课时是否在认真听讲。此外,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倚重声情并茂、充满了智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勤思好问是深刻理解和内化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问欲望。二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思考体验。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思考数学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因此,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要将耳朵倾听、眼睛观察、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但由于存在胆怯心理,往往有了疑难不愿提出,不敢提出,更多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要予以及时褒奖,调动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在教學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除了有利于学习信息的反馈,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一些胆小怕说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让他们有敢说的勇气。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不善发言,不愿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提高、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兴趣,回答得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不必苛求,重要的是合作引导,鼓励其完成表述。
四、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
很多学生经常凭经验做题,所以对文字题常会一扫而过,就动笔了。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意思。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阅读题目习惯,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必须默读三遍题,要不漏字、不添字等。二是读题时学生一定要勤,教师一定要“懒”,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其独自完成,培养他们专心、细心、抓住重点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通常情况下,学生每天都有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一要按时完成,当天作业当天完,并请家长配合检查。二要独立完成,不抄袭,不照搬,不等不靠。三要专心完成,不能做做停停,或者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四要学会自我检查,做完作业后,要进行自我检查,养成认真仔细,不粗心的习惯。五是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先动脑钻研,再向他人请教。
总之,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经常去强化这些习惯养成教育,使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实现省时高效。
关键词:高效课堂 培养 学习习惯
目前,各级学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高效课堂的实现,不仅要有精心的预设准备、科学的环节流程、合理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应从习惯的培养抓起。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注倾听是获取基本知识与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是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稳定,除了每节课中设计阶段性的放松与调节外,还规定学生上课时要做到“三听一提醒”:即一要听清学习要求,二要听明基本知识点,三要听取同学的发言,并善于吸取其中的营养,充实自己;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力要集中。
学生有没有听课,教师可以从学生听课的神态上来判断。要求学生在讲述阶段一定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如果发现某一个学生的眼睛没有看着讲课人或者目光呆滞,就要稍微停顿一下,用教室的寂静提醒他,或者走到他跟前用手轻轻示意一下,暗示他注意听课;或者提一个问题让他回答。同伴的发言陈述,也要认真听取,并做出及时评价或给予必要补充,而不是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没事。有时可以让某一个同学回答一半,另一同学回答剩下的一半,以检查学生上课时是否在认真听讲。此外,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倚重声情并茂、充满了智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勤思好问是深刻理解和内化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问欲望。二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思考体验。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思考数学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因此,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要将耳朵倾听、眼睛观察、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但由于存在胆怯心理,往往有了疑难不愿提出,不敢提出,更多的孩子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要予以及时褒奖,调动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在教學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除了有利于学习信息的反馈,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一些胆小怕说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让他们有敢说的勇气。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不善发言,不愿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提高、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兴趣,回答得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不必苛求,重要的是合作引导,鼓励其完成表述。
四、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
很多学生经常凭经验做题,所以对文字题常会一扫而过,就动笔了。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意思。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阅读题目习惯,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必须默读三遍题,要不漏字、不添字等。二是读题时学生一定要勤,教师一定要“懒”,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其独自完成,培养他们专心、细心、抓住重点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通常情况下,学生每天都有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一要按时完成,当天作业当天完,并请家长配合检查。二要独立完成,不抄袭,不照搬,不等不靠。三要专心完成,不能做做停停,或者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四要学会自我检查,做完作业后,要进行自我检查,养成认真仔细,不粗心的习惯。五是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先动脑钻研,再向他人请教。
总之,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经常去强化这些习惯养成教育,使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实现省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