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建议从近年来国内外巨灾发生及其惨痛教训入手,概要地总括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的启示,进而强调面对现代社会高风险的态势,强化综合减灾预测预警研究的必要。为此建议自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起。应建立首都圈综合灾情预测预警年度报告制度,并以此确保北京安全发展布局的基础。其具体意义:为建国六十周年、为即将开始的“十一五”规划总结及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难得的决策帮助。
一、汶川“5.12”巨灾的工程综合减灾启示
2008年5月12日下年2时28分(北京时间),震中位于北纬31.021° 东经103.367°,地域发生面波震为Ms8.0,震源深度14Km的巨震。截止到2008年10月21日12时,共发生4.0级及以上余震270次,5.0级及以上全震40次,6.0级及以上余震8次,最大余震为6.4级。它是近50年来中国发生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十分巨大的工程破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四川、甘肃、陕西和云南等地区地震震动强度均十分强烈,远则近千公里和数千公里外的山西、北京、河北、山东、上海和福建也有一定的震感。从地震释放的能量、灾害波及区域面积、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初初步统计看,此次地震的危害要超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震中烈度高达IX度。汶川县映秀镇、北川县城和陈家坝乡处于IX度区内,均遭受到毁灭性破坏。从综合减灾的对策上看。对城乡安全建设至少有如下汲取的要点:
1、IX度区域内。90%以上建构物倒塌、滑坡和地基失效严重。
2、结构整体破坏坍塌如北川县城区内最高建筑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发生了整体破坏而坍塌。
3、北川县城为小型旅游型城市。由于商业需要,县城及新城区街道两侧建筑几乎均为办公及商住房,地震中柔性底层破坏严重,房屋整体下坠、倾斜、移位等。
4、极震区房屋震害也有异常现象。如中科院青年北川希望小学教学楼(新2层砌体结构)未受破坏,而近邻的2层砌体结构教学楼(老楼)则遭受了严重破坏。分析表明,极震区房屋及设施震害异常现象是开展深入抗震设防研究的重要资料。
5、相对平原地区,山区城镇的抗震设防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6、相邻和具有相似结构形式的房屋建筑破坏程度及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给人们展示了巨震对工程结构影响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7、汶川地震及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阿坝、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雅安等市(州)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平武、卧龙等县(区)和震中地区多数乡镇对外交通一度完全中断。共造成G108、G212、G213、G317、G318五条国道及十条省道干线公路受损,仅桥梁损坏即达1177座,生命线系统受毁是造成汶川地震灾后救援困难的关键。
8、汶川巨震引发的滑波、崩塌是极为严重的,其外因是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及地表破裂,而内因是高山峡谷地形、岩体层理与节理发育、风化及沉积层松散,因此灾后城镇选址成为工程安全保证上的最重要环节。 9、汶川地震极震区的损失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社会经济单元的GDP值,由于汶川地域的欠发达,甚至生命线系统都欠完善,所以它的巨灾破坏对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并不深重,不难设想若极震区在现代的成都平原,其灾损将是更为巨大的,其生命线诸系统的二次损失也将是无法估量的。
10、汶川地震之所以迅速震动全世界,不仅是因为地震的惨烈,还在于现代灾害的综合扩展性,表面是一场地震自然灾害,但它体现出多灾齐发的属性,整个救援及重建过程迄今已过近十个月,但灾区尚有一系列根本问题未解决。因此依我拙见它留给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安全启示是,决不可就单灾种说灾害,必须建立在综合减灾的大思路。从预测、预警、预防、抗灾、救援、恢复的全过程入手,不如此细化防灾减灾应急策略,我们将无法面对大城市安全的主题,我们都将“败阵”。
二、实施“首都圈综合灾情预测预警年度报告制度”的建议
“防灾减灾预为先”这是国内外数百年减灾的法典。在我的案头中迄今摆放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1999年~2005年共计7个年度的《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回顾它形成的过程,都是在每年1~2月组织中国科协下属20余个协会、学会的权威专家召开一个自然灾害对策研讨会,不仅总结上一年度灾情,更预测本年度的灾情,由于是交叉研究并论证,所以体现了综合减灾的思想,本人共参与其中工作7年,并每年代表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提交议案。但它自2006年迄今已中止,不论其原因如何,但我至少认为如果它能坚持下来,它应在2008年初起到预测预警作用。至少可以说,科学家对中国巨震预测的意见未集中在中国科协这个平台上,甚至可以说汶川“5.12”大地震的可预报性由于它而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权威通道。本建议之所以提及这个事件及作法,是因为面对北京安全发展,无论是北京城乡,还是首都圈发展每年都不可缺少综合减灾含义下的防灾减灾预测预警研究。具体建议:
1、要针对北京城乡安全及整个首都圈地域(北京、天津、河北乃至部分华北地区)的不同情况及类别组织不同规模的防灾减灾预测及总体研究,重在对历史规律性及重大灾例的总结,要求每篇报告均能站在北京城乡安全或首都圈安全的综合视角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建议在各城市政府或科协、科委的主持下,具体由市属减灾协会承办,尤其要让所有参加的省(市)明白,这次活动不是研究某一个城市安危的项目。而是针对“北京安全问题”的大型系列化、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因此要有必要的研究活动(含会议)的费用保障,确保请到中央及在京部委的一流减灾专家。
3、由于该活动的科学性、权威性及可应用性。要发挥它的决策参谋作用,建议会议成果每年出版一本类似“东京减灾白皮书”的年刊,宣由北京减灾协会策划并承编。
4、建议每年一度的活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
第一,组织一次有特约主旨报告且展开交流的论坛(时间长短另议);
第二,将与会专家的全部发言文稿编辑出版论文集,名暂定“首都圈综合减灾预测预警对策研究论文集(2009年度)”; 第三,由会议学术执行委员会组织对论文集及大会关键发言中的要点整理成“首都圈综合减灾预测预警年度白皮书(2009)”(宜在每年3月份发布);
5、此项活动旨在贯彻国家2007年10月新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灾种涉及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灾害事件四大类,因此建议参加学会要涵盖住所有灾种类型,同时要增加对会人文类学会的比重,确保预测预警研究的年度成果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性。此外,虽该“白皮书”系机密件,但依其研究内容及首都减灾文化教育的需要,选取必要的内容可利用媒体见面会等形式,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形成制度,旨在培养市民及公务员的灾难文化意识与能力。(金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建设部城市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专家)
(编辑 陈志华)
一、汶川“5.12”巨灾的工程综合减灾启示
2008年5月12日下年2时28分(北京时间),震中位于北纬31.021° 东经103.367°,地域发生面波震为Ms8.0,震源深度14Km的巨震。截止到2008年10月21日12时,共发生4.0级及以上余震270次,5.0级及以上全震40次,6.0级及以上余震8次,最大余震为6.4级。它是近50年来中国发生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地震造成十分巨大的工程破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四川、甘肃、陕西和云南等地区地震震动强度均十分强烈,远则近千公里和数千公里外的山西、北京、河北、山东、上海和福建也有一定的震感。从地震释放的能量、灾害波及区域面积、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初初步统计看,此次地震的危害要超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震中烈度高达IX度。汶川县映秀镇、北川县城和陈家坝乡处于IX度区内,均遭受到毁灭性破坏。从综合减灾的对策上看。对城乡安全建设至少有如下汲取的要点:
1、IX度区域内。90%以上建构物倒塌、滑坡和地基失效严重。
2、结构整体破坏坍塌如北川县城区内最高建筑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发生了整体破坏而坍塌。
3、北川县城为小型旅游型城市。由于商业需要,县城及新城区街道两侧建筑几乎均为办公及商住房,地震中柔性底层破坏严重,房屋整体下坠、倾斜、移位等。
4、极震区房屋震害也有异常现象。如中科院青年北川希望小学教学楼(新2层砌体结构)未受破坏,而近邻的2层砌体结构教学楼(老楼)则遭受了严重破坏。分析表明,极震区房屋及设施震害异常现象是开展深入抗震设防研究的重要资料。
5、相对平原地区,山区城镇的抗震设防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6、相邻和具有相似结构形式的房屋建筑破坏程度及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给人们展示了巨震对工程结构影响的复杂性和随机性。
7、汶川地震及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阿坝、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雅安等市(州)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平武、卧龙等县(区)和震中地区多数乡镇对外交通一度完全中断。共造成G108、G212、G213、G317、G318五条国道及十条省道干线公路受损,仅桥梁损坏即达1177座,生命线系统受毁是造成汶川地震灾后救援困难的关键。
8、汶川巨震引发的滑波、崩塌是极为严重的,其外因是地震引起的地震动及地表破裂,而内因是高山峡谷地形、岩体层理与节理发育、风化及沉积层松散,因此灾后城镇选址成为工程安全保证上的最重要环节。 9、汶川地震极震区的损失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社会经济单元的GDP值,由于汶川地域的欠发达,甚至生命线系统都欠完善,所以它的巨灾破坏对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并不深重,不难设想若极震区在现代的成都平原,其灾损将是更为巨大的,其生命线诸系统的二次损失也将是无法估量的。
10、汶川地震之所以迅速震动全世界,不仅是因为地震的惨烈,还在于现代灾害的综合扩展性,表面是一场地震自然灾害,但它体现出多灾齐发的属性,整个救援及重建过程迄今已过近十个月,但灾区尚有一系列根本问题未解决。因此依我拙见它留给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安全启示是,决不可就单灾种说灾害,必须建立在综合减灾的大思路。从预测、预警、预防、抗灾、救援、恢复的全过程入手,不如此细化防灾减灾应急策略,我们将无法面对大城市安全的主题,我们都将“败阵”。
二、实施“首都圈综合灾情预测预警年度报告制度”的建议
“防灾减灾预为先”这是国内外数百年减灾的法典。在我的案头中迄今摆放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1999年~2005年共计7个年度的《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回顾它形成的过程,都是在每年1~2月组织中国科协下属20余个协会、学会的权威专家召开一个自然灾害对策研讨会,不仅总结上一年度灾情,更预测本年度的灾情,由于是交叉研究并论证,所以体现了综合减灾的思想,本人共参与其中工作7年,并每年代表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提交议案。但它自2006年迄今已中止,不论其原因如何,但我至少认为如果它能坚持下来,它应在2008年初起到预测预警作用。至少可以说,科学家对中国巨震预测的意见未集中在中国科协这个平台上,甚至可以说汶川“5.12”大地震的可预报性由于它而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权威通道。本建议之所以提及这个事件及作法,是因为面对北京安全发展,无论是北京城乡,还是首都圈发展每年都不可缺少综合减灾含义下的防灾减灾预测预警研究。具体建议:
1、要针对北京城乡安全及整个首都圈地域(北京、天津、河北乃至部分华北地区)的不同情况及类别组织不同规模的防灾减灾预测及总体研究,重在对历史规律性及重大灾例的总结,要求每篇报告均能站在北京城乡安全或首都圈安全的综合视角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建议在各城市政府或科协、科委的主持下,具体由市属减灾协会承办,尤其要让所有参加的省(市)明白,这次活动不是研究某一个城市安危的项目。而是针对“北京安全问题”的大型系列化、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因此要有必要的研究活动(含会议)的费用保障,确保请到中央及在京部委的一流减灾专家。
3、由于该活动的科学性、权威性及可应用性。要发挥它的决策参谋作用,建议会议成果每年出版一本类似“东京减灾白皮书”的年刊,宣由北京减灾协会策划并承编。
4、建议每年一度的活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
第一,组织一次有特约主旨报告且展开交流的论坛(时间长短另议);
第二,将与会专家的全部发言文稿编辑出版论文集,名暂定“首都圈综合减灾预测预警对策研究论文集(2009年度)”; 第三,由会议学术执行委员会组织对论文集及大会关键发言中的要点整理成“首都圈综合减灾预测预警年度白皮书(2009)”(宜在每年3月份发布);
5、此项活动旨在贯彻国家2007年10月新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灾种涉及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灾害事件四大类,因此建议参加学会要涵盖住所有灾种类型,同时要增加对会人文类学会的比重,确保预测预警研究的年度成果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性。此外,虽该“白皮书”系机密件,但依其研究内容及首都减灾文化教育的需要,选取必要的内容可利用媒体见面会等形式,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形成制度,旨在培养市民及公务员的灾难文化意识与能力。(金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建设部城市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专家)
(编辑 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