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蔡明训的中华情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fei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9日,祖籍广东揭西、从马来西亚士乃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蔡明训,因呼吸衰竭在太原辞世,享年98岁。中国新闻社和中央电视台对南侨机工蔡明训的革命事迹和去世的消息,均做了专题报道。包括蔡明训在内的南侨机工这个特殊的抗战群体,也被世人进一步认识了解,并且获得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崇高的评价。
  受表哥黄国光影响投奔延安
  蔡明训的表哥黄国光当时也定居马来西亚士乃,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未等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公开招募,国光就于1938年9月底,和12名爱国的华侨青年组成“士乃华侨司机回国服务团”,经新加坡启程回国参加抗战,于1938年10月下旬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负责人谭政、交际处主任金城及其他工作人员盛情欢迎,并同他们合影留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体会,黄国光写信告诉担任汽车司机的表弟蔡明训:“延安是真正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人人都在为抗日救亡而学习、工作和战斗”;又说:“延安是最平等最光明的地方,人人都有工作干,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没有压迫和剥削。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在延安……”
  心系祖国安危的蔡明训,本来就有回国参战的念头。看了黄国光的信,心想:“这不正是我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吗!”于是,毅然放弃在士乃收入不菲的工作,报名参加士乃第二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于1939年2月13日启程回国。这批共有15人,带了14辆汽车,最后只有蔡明训和团友黄文观两个人驾驶美国制造的福特牌卡车投奔到延安。
  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绝大部分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接收,编入国军运输兵序列,经集训后派往滇缅公路服务;而投奔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是很少的。这是因为当时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就是应“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的要求而招募和派遣华侨机工回国的。当时,无论是加入“国军”或投奔“共军”,都是为了抗日这个共同目标,一样的出生入死。
  兄弟俩均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教诲
  蔡明训和黄国光都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和教诲,这种幸运的事情在南侨机工中是绝无仅有的。
  蔡明训到延安以后,被安排到工人学校学习。工人学校又称职工学校,校长为张浩(即林育英),是党中央专门为提高工人觉悟和文化水平而创办的一座学校。已经入党的黄国光,也从“抗大”第三大队转到这里学习。经过工人学校的培养和训练,蔡明训进步很快。由黄国光和队长黄保平介绍,于1939年7月27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一批工人学校的学员送到前方去。大家知道消息后欣喜若狂,说:“这下我们可以到前方杀敌去了!”可是校长张浩对黄国光和蔡明训等人说:“你们几个另有安排,还不能上前方。”他们一听心急了,忙问张浩怎么回事。张浩说:“毛主席的意思,送你们几个进中央党校继续学习。”大家对这样的安排都想不通,有的说:“我们从国外回来,就是为了杀日本鬼子,凭什么不让我们上前方?”有的说:“我们已经学到杀敌本领了,现在需要上前方去接受考验了!”最后,大家“逼”着张校长去向毛主席反映。第二天中午,张浩从毛主席那里请示回来,大家急忙找他询问结果。张浩说:“毛主席还是要求你们去中央党校学习。”又说:“明天毛主席叫你们去一下。”第二天,校长张浩领着黄国光、蔡明训和其他几位南侨机工去见毛主席。当时,叶剑英总参谋长也在场。毛主席说:“听说让你们去学习你们还不愿意?你们可是要吃亏的喽!”接着,毛主席又耐心地开导大家:“打日本鬼子不是一个人的事,要把全国人民都动员、组织起来,才能打败日本鬼子。党中央希望你们这些工人同志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才能承担党交给你们的任务,把对敌斗争的工作做得更好!”
  听了毛主席的教诲,大家感到犹如一股甘露滋润心田,一切浮躁情绪顿时烟消云散。毛主席见大家情绪已经平和,就说:“走吧!我同你们到中央党校去看看。”就这样,毛主席、叶参谋长和张浩3人亲自带着黄国光、蔡明训一行到中央党校。见了邓发校长,毛主席对他说:“我把这些华侨同志交给你喽,将来学习得好不好就看你啦!”黄国光、蔡明训一行异口同声地表态:“我们一定好好学习!”第二天,他们几个人就打起背包到中央党校报到了。
  在有的人看来,曾经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和教诲,是多么大的炫耀和升迁的政治资本。可是,蔡明训却把这种荣耀深埋心底,从不炫耀吹嘘;他更看重的是领袖的教诲和嘱托,是对自己更高更严的要求。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蔡明训和黄国光从中央党校结业以后,都留在陕北从事财政、税务工作。蔡明训当过收费员、“卡长”、稽查队长。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他都尽心尽责,一丝不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他的党性和革命自觉性大为增强。首先,坚决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号令,党组织叫干啥就干啥,决不讨价还价;其次,干工作不抱私心,全力以赴,把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当作伟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
  解放战争打响以后,精通驾驶技术的蔡明训根据工作需要,告别地方,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他随部队转战于华北和东北,参加过许多战役。虽没有上前沿阵地与敌人拼刺刀,但日夜驾驶汽车为部队运送弹药及其他物资,也冒着很大的危险,可说是出生入死。
  自从抗战开始,蔡明训就与老家失去了联系。家里人以为他不在人世了,逢年过节祭奠先人时连他一块祭奠。后来,黄国光回老家探亲,介绍了蔡明训的一些情况,母亲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还活着,高兴之余却不知道该怎样和他联系。蔡明训在华北军区后勤部服役时,有一次出差到广州购买汽车器材。经领导批准,请假2天(包括往返行程)回揭西河婆探亲。当时父亲已经客死印度,母亲已六七十岁,还挑着担子在田里劳动。母子相见,激动万分,有说不完的话。但他实在没法多逗留一些时间,只给母亲留下了5元钱,一碗水没喝完,便匆匆忙忙离家归队了。
  蔡明训从马来西亚士乃回国以后,经历了两次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后又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地方工作30年直至离休。每年做鉴定时,对他的评语几乎都是这样8个字:“任劳任怨,两袖清风。”他说:“有这八个字,我就心满意足了!”   常说自己“赤化”得还不够
  1954年12月,蔡明训从华北军区后勤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国防部给他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本来他可以选择回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老家工作,但当他知道内陆省份山西更需要汽车驾驶人才时,便愉快地转业到山西工作。他曾任山西省交通厅公路局监理科副科长、太原市交通局北营监理站站长。1984年离休时,他的职务却仅仅是北营街道办事处普通干部,是城市最基层的干部了。尽管他享受的是县处级待遇,但仍是同一批回国人员中职务和待遇最低的。有人替他鸣不平:“蔡明训参加革命出生入死,资格这么老,官却越做越小,太不公平了!”一贯对名利地位不屑一顾的蔡明训平静地说:“当年我回国就不是为了做官!”
  蔡明训有二男二女,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不错。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艰苦奋斗,不要铺张浪费;要关心国家大事,多为国家分忧。他不仅“言传”,而且“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蔡明训每年都要突破规定,多交党费。汶川地震时,他一下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另外还向侨联捐款500元。玉树地震时,他又捐款500元。他还动员儿子分别捐款500元。每当国家有难,人民有难,他都会主动找省侨联或有关部门捐款。有一次中国侨联领导到山西慰问他时,送给他一笔慰问金,他把慰问金退回给中国侨联领导,并说:“我感谢党和侨联对我的关心。但我不需要这些钱,我自己生活还可以,就把这些钱送给那些困难的人吧!”
  蔡明训认为共产党员就应当竭尽全力,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他恨不得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作一点贡献,而不要给国家增添什么负担。离休以后,他总认为自己年岁大了,还要组织关心他,惦记他,快成了组织的“累赘”了,这使他内心常感不安。
  很多人不理解蔡明训的思想行为,有个别年轻人曾说他:“这老头被‘赤化’了!”他回答说:“我是‘赤化’了,但还不够!”
  在荣誉面前谦虚、超然、淡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共党史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南侨机工”这个抗战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引起从民间到官方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尽管蔡明训做人十分低调,但还是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各种荣誉的光芒一次次投射到他身上。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于1995年8月,给蔡明训颁发了《荣誉证书》,上面写道:“蔡明训同志响应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满怀爱国热情,加入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辞别亲人,远涉重洋,回国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发此证,以资表彰。”
  2010年9月2日,《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专题展览在福建集美陈嘉庚纪念馆开幕。主办方专门向蔡明训和另外一位“南侨机工”发出邀请,请他们出席开幕式盛典。蔡明训由于健康原因,无法成行。
  2010年11月初,陈嘉庚的长孙、中国侨联海外顾问陈立人与集美学校委员会和陈嘉庚纪念馆的代表们,组成一支“南侨机工慰问团”来到山西,看望了包括蔡明训在内尚健在的南侨机工及已故南侨机工的遗孀。在11月4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山西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特意给蔡明训等两位老人颁发了荣誉纪念证。
  2014年12月中旬,陈立人和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汤晓梅,在集美陈嘉庚纪念馆负责人和山西省侨联负责人的陪同下,在太原看望并慰问了两位健在的南侨机工。18日下午,陈立人一行到老军营小区看望了蔡明训,给这位曾经为祖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人,送上了新年的祝福和慰问。当时蔡老虽然思维比较迟钝,行动也比较缓慢,但身板结实,精神状态也好。家里来了这么多侨界的客人,气氛犹如过年,老人既激动又高兴。陈立人此次特意给蔡老带来了新加坡的特产——榴莲酥和千层糕,以及北京志远关爱功臣基金会的8000元慰问金。宾主无拘无束地交谈,时而幽默地对答,时而爽朗地大笑,洋溢着浓郁的侨胞亲情。当来宾称赞他为“老英雄”时,蔡老立即纠正说:“什么老英雄?我为国家做的那点事,都是应该的,是我份内的事情!”这是蔡明训最后一次公开露面,3个月后他便与世长辞。
  蔡明训面对各种荣誉,始终是谦虚、超然、淡定。他那朴实的言语——“我为国家做的那点事,都是应该的,是我份内的事情!”时常在我们耳边回响,他的崇高思想境界,令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钦佩和感动!
  南侨机工对于抗击和战胜日本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以及建设新中国所作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永垂青史的。至今,全球仅存13名南侨机工,其中国内8名(山西1名),国外5名(马来西亚4名,加拿大1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行渐远,终将成为史迹。但是,他们的精神将得以传承和弘扬。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其他文献
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民聪慧,是一方古老而神奇、英雄而光荣的土地;这里,是丹河、浊漳河、陶水发端地,孕育着开启文化宝藏的密匙;这里,是中国著名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祥地、神农炎帝尝百草兴稼穑的所在地、上古帝王尧的出生地和十六国时期西燕国的建都地。这,就是地处山西东北部,上党盆地西侧的长子县。  长子因尧王长子丹朱封地而得名,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拥有丰富的
期刊
山西大同作为抗日战争主战场的一部分,现有抗战遗址15处,其中平型关战役遗址和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是大同市最重要的抗战遗存,两处遗址真实地记录了日军侵略的历史事实,是日军侵略我国的铁证,也是我国军民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见证。  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大同市煤峪口南沟。分上、下两洞。上洞宽5米多,深40多米,系一自然山洞。下洞宽4米左右,深70多米,为旧时小煤窑的坑道。洞内层层叠叠堆满了矿工的尸体。
期刊
抗战硝烟在中华大地蔓延之时,南洋各国华侨在陈嘉赓先生的领导下纷纷向祖国捐钱捐物。“南侨总会”利用募捐款在海外购买了一批汽车,但由于海路被日军封锁,只好先运到缅甸腊戍,再分批转运回国内。这些汽车都是载重为3吨的道奇牌卡车。在缅甸装配好后运回昆明。当时司机奇缺,于是我在1933年随着一批爱国青年侨民回国参加抗战,1937年进入“南侨机工”运输处工作。  南侨机工和国内招募到的汽车驾驶员,都必须到昆明潘
期刊
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率部3000余人长征,在豫西卢氏县被敌军设下布袋阵,差点全军覆没。幸亏在一位山西货郎陈廷贤(陈廷献)的帮助下,侥幸脱险突围。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一度任山西省委书记,他曾先后6次派人到晋城寻找那位货郎,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找到。1985年,中央军委编撰军史,再次派人到山西、河北、河南查访陈的下落,最终找到其家人。那么,陈廷贤是谁?他和程子华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呢?  十
期刊
河南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城西南部,全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口285人。  河南村古民居建筑群多为明清建筑,以平房、楼院、窑上楼为主。坐南朝北,高低错落,多为一进院落,砖木结构。样式为主房五间,多设火炕,厢房三间。拱券式门窗、压窗石多以草叶文、荷莲纹、福寿字纹等装饰。开正门,门外多供佛龛。门前多有照壁。门楼装饰考究,多为二木打垛,设斗拱,精雕阑额雀替,雕饰多为花草鸟兽。墀头设砖雕,图案为草叶
期刊
华北重镇太原自古以来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战略位置,太原的解放标志着阎锡山在山西38年统治的结束和南京国民党政府失去了在华北的最后据点,也为中共巩固华北局势、解放大西北和促进绥远国民党军队起义提供了有力保证,推动了全国解放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太原城市的接管更是中共城市工作实施的成功典范。三晋大地,左拥太行,右依吕梁,一条汾河贯通南北,可谓“表里山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陈毅
期刊
为《现代评论》撰稿  《努力周报》停刊后,《现代评论》于1924年年底在北京创刊。《现代评论》的性质与《努力周报》类似,也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刊物。所不同的是,它的作者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存在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大。作为学术界的一个重阵,陶孟和自然是它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特别是在《现代评论》的前期,即1927年7月迁往上海之前,每隔几期就有他的一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到教育改革、学生运动、经济独立
期刊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会为剧中李云龙打仗和追求爱情的那股“疯”劲而动容。殊不知,作为李云龙的原型、开国中将王近山在三战三捷的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以及上党战役中名闻太行,在上甘岭战役中威震世界,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在黎城邂逅爱情  2014年9月30日,开国中将王近山之女王媛媛应邀前往山西黎城参加抗战公祭仪式。参加完活动后,她来到黎城牛居村一二九师医院旧址,向笔者讲述了父亲王近山和母
期刊
陈文杞(1904—1941),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少将参谋长。1904年出生于福建莆田常太乡(今城厢区常太镇)岐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城内培元小学和莆田中学。他勤勉好学,聪慧过人,成绩优异,深为校方喜爱。中学毕业后,于1923年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  陈文杞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深受欺辱和压迫的多难之秋,帝国主义横行,军阀割据,政府腐败无能。他立志投笔从戎,投身民主革
期刊
有人说,“临汾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地方,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礼乐与思想在这里尽情弹奏,民俗与风物在这里演绎传承。”这话说的有道理。   临汾是中华民族祖先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学家通过对临汾所辖襄汾县“丁村遗址”的考古证明,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是人类起源之地。“丁村人”大约生活在十万年前,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考古学家通过对三枚“丁村人”牙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