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轨电车相位设计研究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v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位相序的设计和选择,直接关系到现代有轨电车的通行效率及相交道路的服务水平。本文在系统阐述道路交通与有轨电车信号优先相位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有轨电车与道路交通流的冲突,最后给出了路中直行、路中转路中等几种常规相位设计方案。
  [关键词]有轨电车;相位相序;冲突
  中图分类号:U492.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7-0089-02
  1 引言
  交通信号相位,是指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同时获得通行权的一个或多个交通流的信号显示状态。引入交通相位的主要目的,是分离相互冲突的交通流,保障道路交叉口的安全、有序。
  相位分布的设置是有轨电车信号控制的关键一环,其本质是行车安全与通行效率的平衡与协调。一方面,与社会车流量相比,有轨电车出现的次数是有限的,应当作为特殊的交通参与者来考虑,尽量纳入已有相位中,不额外增加特殊相位,以免大幅度影响道路交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有轨电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且由于其车长及制动性能的特殊性,需确保在电车通过路口时,没有冲突车流。
  2 相位设计原则
  2.1 道路交通常规相位设计原则
  道路交通常规相位主要依据各进口道的车流量、流向来设计,遵循安全、效率、均衡和习惯性原则:
  1.为确保安全性,对交叉口交通流冲突进行分析,使相位内交通流冲突尽可能少。
  2.相位设计尽可能提高对交叉口的利用率,在保证各方安全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相位数量,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过多的相位数会增加相位切换损失时间,从而降低交叉口通行效率。而过少的相位数则易造成交叉口混乱,同样会降低通过率。
  3.相位设计同时需兼顾各流向车流的饱和度均衡,通行权的大小应当与各车流的流量成正比关系。根据道路交通流量,合理分配绿信比,使交叉口均衡运行。
  4.道路交通信号发展数十年,很多驾驶员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驾驶习惯,如路口采用对称式放行,在直行获得通行权时进入左转待转区,相位设计时也需考虑这些习惯,采用符合地区驾驶习惯的设计,方便驾驶员理解和接受。
  2.2 有轨电车信号优先的相位设计原则
  在完成常规相位设计的前提下,增加有轨电车信号,相位设计仍遵循安全和效率原则。同时,结合有轨电车特点,相位设计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包含有轨电车信号的相位内应保证交通流绝对无冲突,部分情况下单独设立一个有轨电车相位,保证电车安全通过交叉口。
  2.在有轨电车信号相位内尽可能放行无冲突的交通流,以减小电车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如同时放直行或左转。
  3.有轨电车相位可设计为需求相位,在电车无需求时,有轨电车信号灯不获得通行权,交叉口运行在常规模式。
  4.针对特殊交叉口,如消防队、学校,医院等,设置相应的配置,并实现请求的及时响应。
  3 有轨电车与交通流冲突分析
  有轨电车与社会交通流及行人的冲突分析,是相位设计的基本依据。当电车与社会交通流在同一时间,通过同一地点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该点称之为交通冲突点。交通冲突是影响交通安全及通行效率的根源。引入相位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消除冲突点。有轨电车轨道或铺设于道路中央,或鋪设于道路一侧,特殊的轨道位置导致其无论是直行还是转弯,都与常规道路交通行驶方式不同,产生了较多的冲突点。考虑到有轨电车车辆的特征,以及其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的特性,信号相位的设计需严格消除社会交通流与有轨电车的冲突,避免道路交叉口瘫痪拥堵的发生。
  有轨电车通过路口的方式主要有中央直行、一侧直行、中央转中央、中央转一侧四种。
  1.中央直行
  有轨电车轨道成对铺设于道路中央,是最常见的形式,其与社会车辆及行人的冲突点如图1所示。在该轨道布设形式下,有轨电车与其右侧的左转车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也是最不符合常规道路交通行驶方式的。
  常规的两相位布置形式中,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在同一相位放行,其安全性主要依靠驾驶行为来约束。该相位布置方式的目的是,通过适量降低安全性,减少相位的损失时间。若司机驾驶行为符合规范,且车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两相位布置形式确实可提高交叉口服务水平。然而,由于有轨电车轨道铺设于道路中央,直行电车与右侧左转车辆存在严重的空间冲突,故相位设计不宜布置为两相位形式。
  常规的四相位布置形式中,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在两个相位放行,时间上的分离可有效的消除冲突。这种方法简单,也最常用,虽然损失了一定的相位转换时间,但是保证了交通安全。直行电车与直行社会交通流在同一相位放行,在固定配时的状态下也可以实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社会车辆驾驶员习惯在直行绿灯开放后,驶入待转区,等待左转绿灯开放。车辆停靠于待转区,会侵占有轨电车轨行区,因此,有轨电车行驶线路中,应禁止社会车辆驶入待转区,并设置简单明了的地面标线和标志标识,以分隔冲突车流,满足交叉口的通行要求。
  感应技术的发展使得信号控制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借助感应信号控制方式,可实现对有轨电车开放特殊相位,以及对左转车辆开放特殊相位。
  对有轨电车开放特殊相位的两相位方案中,若系统没有检测到电车的到达信息,则按照常规两相位方式放行。当系统检测到电车的到达信息后,关闭左转绿灯,只允许直行列车同行。采用该信号控制方案的好处,是只在电车到达的一段时间里限制左转车流的通行,从理论上来讲,确实可以起到提高左转车流通行效率的作用。针对该信号控制模式,笔者利用VISSIM做了仿真实验,实验证明,在车流量足够小时,该方法也只比四相位固定配时方案单小时平均延误少了4s左右,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优势甚至微乎其微。考虑到有轨电车线路绝大部分铺设于城市主干道上,该相位布置方案的适应性需进一步研究。   对左转车流开放特殊相位的方案,也需依赖感应信号控制。从安全性上来讲,可以消除冲突。从通行效率上来讲,该方法的缺陷在于左转车流的通行效率。只有当左转车流量足够少时,该方法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位布置方案中,还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是,掉头车辆与电车的冲突。考虑到此冲突的严重程度以及发生概率,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禁止掉头,并设置明显的标志标识,用来提醒驾驶员,改变驾驶习惯。
  2.一侧直行
  有轨电车轨道成对铺设于道路一侧,其与社会车辆及行人的冲突点如图2所示。在该轨道布设形式下,主要冲突来自于直行电车和右转车辆。而此冲突,也是常规道路交通行驶方式下,不存在的。因此,传统道路交通“碗形”信号灯无法满足系统需求,需要在此类型交叉口设置右转箭头信号灯。同时,在运营初期,有必要设置交通协管员进行引导,提醒,逐步培养司机驾驶习惯。
  3.中央转中央
  有轨电车轨道成对铺设于道路一侧,从道路中央转入另一道路中央,其与社会车辆及行人的冲突点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电车与对向直行车流、垂直方向直行车流以及垂直方向左转车流都冲突,因此,该轨道布置形式下,采用四相位控制方式,有轨电车与同向左转车流共用一个相位。
  4.中央转一侧
  (1)有轨电车轨道从道路中央转向靠近轨道的道路一侧,其与社会车辆及行人的冲突点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电车主要与轨道铺设于中央的道路车流及行人有冲突。
  (2)有轨电车轨道从道路中央转向远离轨道的道路一侧,其与社会车辆及行人的冲突点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由于有轨电车线路在路口侵占空间较大,与直行、左转相位均有冲突,这种情况下有轨电车作为单独相位放行,即有轨电车放行时社会车辆(除无冲突的右转相位外)全部红灯。
  4 相序设计形式
  相序是指一个信号周期内,各个相位的运行顺序。设计相位顺序时,需统筹考虑交叉口的几何特征、交通管控措施(禁左,禁止掉头)以及交叉口渠化等因素。混合交通流,是我国交通的一大特点。相序设计需结合各种交通流在运行特征上的差异,兼顾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及行人交通流。由于不同交通流在运行速度、制动能力、忍耐心理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故相序的设计不仅关系到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更是关系到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在相序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尽量使绿灯间隔时间最短。通常情况下,较优的相序设计,是总周期时间最短。
  2.结合当地驾驶员、行人的习惯进行设计。
  3.保证相位的连续性,使不同相位的交通流平稳衔接。
  4.当某一方向的交通流影响到其他方向的交通流通行时,应优先放行该方向交通流。
  5.单口放行相位设计形式下,应优先考虑逆时针方向及对向衔接。
  6.设置左转待转区的交叉口,应优先放行直向车流。
  根据以上分析,有轨电车参与的道路交通相序设计,应当优先放行电车直行,后放行右侧车流左转;若电车路中转路中,采用单口放行方式,则应该采用逆时针或对向放行方式。
  5 相位相序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给出路中直行、对称放行方式下的路中左转两种交叉口的相位相序设计方案。
  1.路中直行路口信号相位相序设置
  有轨电车在路中直行,跟随社会车辆直行相位一起放行,该类型路口的相位相序方案如图6所示。
  2.路中左转路口信号相位相序设置
  有轨电车由路中左转至另外一条路中,有轨电车左转流向与社会车辆一致,有轨电车跟随社会车辆左转相位一起放行,對称放行形式下的相位相序方案如图7。
  6 结语
  相位分布需结合交叉口类型、道路交通流特性等做区别设计,实际应用中,相位控制和绿灯间隔时间等共同影响交叉口通过能力和安全性,如何做更优的相位设计,使得行车安全与通行效率达到平衡和协调,是现代有轨电车发展之路上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世敏.现代有轨电车信号优先对道路交通的影响[J].中国市政工程,2016,(01):46-49+93-94.
  [2] 李盛,杨晓光.现代有轨电车与道路交通的协调控制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04):57-6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礦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输送机逐渐成为了矿业的主角。输送带是矿用带式输送机的主要部分,损伤后对输送机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分析输送带的损伤原因和讨论预防输送带损伤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输送机在工作过程对输送带的损伤原因、输送带的日常养护和预防输送带损伤的主要方法,保证输送机机的安全运行并提高工作效率,为矿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输送带;损伤原因;预防方法  
期刊
[摘 要]水电厂在我国的电力能源供应中占据不少比重,通过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了其他能源消耗,对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都投入大力度进行水电站的建设工作。而在水电厂的运行过程中,机电设备对水电厂的运营至关重要,只有保证机电设备正常工作,水电厂才能稳定供电。然而,由于相关人员对机电设备运行管理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且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导致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将结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学、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交流变频传动系统在四象限运行、高稳速精度、快速响应等性能已经可以与直流调速相媲美。目前,变频器已达到了多功能、高性能、廉价化和小型化的阶段,变频器现已广泛应用于锅炉鼓引风机、煤矿提升机等方面,但其在胶带运输机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因为电机长期工频运行再加上液力耦合器效率,造成皮带运输机运行不经济;同时由于电机缺乏软起动和软停车,会引起机械上的剧烈冲击
期刊
[摘 要]批量的大块铸铁件的回炉破碎技术是一大难题,传统破碎方法(如落锤重力破碎、手提砂轮切割+手工錾子胀破碎)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研究探讨铸铁特性和铸铁断裂机理,利用铸铁脆断特性提出大块铸铁件新的破碎方法--应力破碎;应力破碎首要任务就是设计铸铁低应力脆断敏感应力状态,使其易于脆断,提出应力破碎采用弯曲载荷加载能有效的激发大块铸铁件的内部石墨片尖角处裂纹萌生和扩展,产生应力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赵固二矿立井井筒所处巨厚冲积层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立井井筒井壁的应力状态和井壁的竖向变形,并根据井壁的竖向变形规律确定合理的井筒装备变形治理技术。  [关键词]巨厚冲积层 变形 控制  中图分类号:TD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7-0093-01  1 巨厚冲积层冻结井筒井壁应力实验室试验研究  (1)永
期刊
[摘 要]做好電厂锅炉运行控制和预防工作,不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保证锅炉设备安全运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锅炉运行控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做好电厂锅炉运行管理及维护工作,并在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及时对锅炉存在的故障进行解决,保证锅炉安全、稳定的运行,为电厂正常的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影响电厂锅炉运行的因素及运行方式的优化。  [关键词]电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传统系统是带液力耦合器的一种,在减速器、滚筒和异步电机的配合下,这种系统空载起动,运作较为简单。液力耦合器实现了软启动,但是大型的液力耦合器需要进口,价钱昂贵,大大增加了成本,并且,近年来,我们发现液力耦合器在运行时会漏油,所以我国开始推广另外一种传动方式即滚筒、减速器、异步电器和变频器的组合,也就是由变频器替换点液力耦合器。  [关键词]液力耦合器;变频器;节能改造  
期刊
[摘 要]辅助回风大巷掘进地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部砂质泥岩、大占砂岩、泥岩与二1煤层中。试验掘进头位置:辅助回风大巷通尺602m;试验探测时间:2014年8月3日。探测巷道为岩石巷道,底板岩石坚硬,无法插入电极,因此没有进行直流电法探测,只进行了远距离声波及瞬变电磁两种物探方法的探测试验。本次试验目的是查明掘进头前方三维地震勘探出的FS11断层是否存在、准确位置及是否含水;另外前方100m范围
期刊
[摘 要]水电站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我国的水电站的行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水电站不断的兴起。进行资金投入的商家又想在一定的时间内较为快速的得到回报,在这样的需求下,水电站就需要有多种有效的手段对水电站的安全加以保障。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管理技术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机电设备的能力。正由于这样,通过机电设备的维修可以在专
期刊
[摘 要]计算机辅助工业产品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工业设计的普遍方法,对于从事产品设计者来说,去学会利用主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高效率地进行产品设计是他们需掌握的首要技能之一。本文以汽车为设计对象,并采用Pro/E自顶向下设计思路去快速并有条理地实现零件的曲面造型、几何复制与发布、直接建模、快速缺省装配等步骤,为汽车等复杂的三维模型设计提供了一种较为完备的实用方法。  [关键词]Pro/E建模 自顶向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