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作文兴趣之后,教师必须运用模糊理论改进教法,去开发学生的新思维。我是这样做的:
一、提供模糊信息,活跃学生想象
模糊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大脑中的概念大都是模糊概念。根据这些概念,人们完全有能力对事物做出想象、推理,并且有效地传递乃至加工各种复杂的信息,进一步认识事物并做出判断。在作文教学中,我据此而经常给学生提供模糊信息,让学生在作文中活跃想象。比如,从报纸上发表的新闻通讯中,提供一个素材,要他们写出几个不同的开头,或者几个不同的结尾;中间的叙写,也要有不同的布局谋篇,或者选取不同的详略侧重面;等等。又如,教了《项链》后,我向学生提供两个模糊信息:①佛来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后,主动把赔偿的项链归还了她;②佛来思节夫人虽然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却不愿意把赔偿的项链归还她。然后要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分别写出续篇。文题一经提出,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立即怀着极大的兴趣与激情,投入具有高度想象力的创作活动之中。写出的续篇,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二、设计求知方程,开拓学生思路
模糊理论启示我们:“欲求精确,必须严格;欲求严格,必须复杂,而当复杂性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复杂性与精确性就会互相排斥。”这是模糊理论的一大特征,即不相容原理。也就是说,精确性与复杂性是不相容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作文求知方程愈复杂、愈模糊,学生所获得的结论就会愈精确、愈清晰。
中学生作文,最怕写议论文。其主要症结之一便是打不开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在为他们设计求知方程时,便要在开拓其作文思路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失街亭》时,我提出一问:“丢失街亭,罪责谁负?”学生争论,各执己见:或曰罪在马谡,狂妄自大,理该受斩;或曰责在孔明,知人不明,误了大事;或曰马谡有罪,孔明有责,应该各打五十大板。我认为这正是借助不相容原理开拓学生作文思路之良机,便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求解方程,让他们分别从马谡、孔明、赵云、王平四个人物的行为表现,取其一点,抽象出一个议论观点,拟好一篇小评论的论题。结果,涌现出不少较好的文题。写马谡的有《狂妄自大,咎由自取》、《一个教条主义者的典型》、《岂能只看一时一事》、《马谡功过辨》、《我为马谡伸冤叫屈》;写孔明的有《好一个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执法如山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知人不明,罪责难逃》《杀一将而辞己咎不可取》;写赵云的有《正确对待表扬与奖赏》、《可贵的先忧后乐精神》;写王平的有《应该有这股子进谏的勇气》、《谏而未果,等于不谏》;等等。再把这些论题反馈到学生中去,互相启发,进一步开拓了大家的思路,使这次议论文习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思维
模糊理论还提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大量决策问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而取大小原则──即利取最大,害取最小──是模糊决策方法的灵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构思出这样那样的教改实验方案,哪种方案是上策呢?根据模糊理论的方法,取其利最大而害最小的便是最佳方案。
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利最大而害最小的最佳方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完善学生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是编织一个“15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书,听、说、读、写、思。就作文教学而言,便是编织一个“8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审(题)、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怎样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呢?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以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组复杂记叙文。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确复杂记叙文一般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本单元四篇课文各自的特色分别确定其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去独立分析一篇课外读物。最后,让学生投入复杂记叙文的作文。
一、提供模糊信息,活跃学生想象
模糊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大脑中的概念大都是模糊概念。根据这些概念,人们完全有能力对事物做出想象、推理,并且有效地传递乃至加工各种复杂的信息,进一步认识事物并做出判断。在作文教学中,我据此而经常给学生提供模糊信息,让学生在作文中活跃想象。比如,从报纸上发表的新闻通讯中,提供一个素材,要他们写出几个不同的开头,或者几个不同的结尾;中间的叙写,也要有不同的布局谋篇,或者选取不同的详略侧重面;等等。又如,教了《项链》后,我向学生提供两个模糊信息:①佛来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后,主动把赔偿的项链归还了她;②佛来思节夫人虽然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却不愿意把赔偿的项链归还她。然后要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分别写出续篇。文题一经提出,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立即怀着极大的兴趣与激情,投入具有高度想象力的创作活动之中。写出的续篇,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二、设计求知方程,开拓学生思路
模糊理论启示我们:“欲求精确,必须严格;欲求严格,必须复杂,而当复杂性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复杂性与精确性就会互相排斥。”这是模糊理论的一大特征,即不相容原理。也就是说,精确性与复杂性是不相容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作文求知方程愈复杂、愈模糊,学生所获得的结论就会愈精确、愈清晰。
中学生作文,最怕写议论文。其主要症结之一便是打不开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在为他们设计求知方程时,便要在开拓其作文思路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失街亭》时,我提出一问:“丢失街亭,罪责谁负?”学生争论,各执己见:或曰罪在马谡,狂妄自大,理该受斩;或曰责在孔明,知人不明,误了大事;或曰马谡有罪,孔明有责,应该各打五十大板。我认为这正是借助不相容原理开拓学生作文思路之良机,便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求解方程,让他们分别从马谡、孔明、赵云、王平四个人物的行为表现,取其一点,抽象出一个议论观点,拟好一篇小评论的论题。结果,涌现出不少较好的文题。写马谡的有《狂妄自大,咎由自取》、《一个教条主义者的典型》、《岂能只看一时一事》、《马谡功过辨》、《我为马谡伸冤叫屈》;写孔明的有《好一个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执法如山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知人不明,罪责难逃》《杀一将而辞己咎不可取》;写赵云的有《正确对待表扬与奖赏》、《可贵的先忧后乐精神》;写王平的有《应该有这股子进谏的勇气》、《谏而未果,等于不谏》;等等。再把这些论题反馈到学生中去,互相启发,进一步开拓了大家的思路,使这次议论文习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思维
模糊理论还提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大量决策问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而取大小原则──即利取最大,害取最小──是模糊决策方法的灵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构思出这样那样的教改实验方案,哪种方案是上策呢?根据模糊理论的方法,取其利最大而害最小的便是最佳方案。
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利最大而害最小的最佳方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完善学生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是编织一个“15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书,听、说、读、写、思。就作文教学而言,便是编织一个“8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审(题)、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怎样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呢?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以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组复杂记叙文。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确复杂记叙文一般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本单元四篇课文各自的特色分别确定其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去独立分析一篇课外读物。最后,让学生投入复杂记叙文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