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一些富有挑战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机会,这样会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式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关键词]问题意识 素质教育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79-01
当今时代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将无从谈起。何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只注重授之以“渔”,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局面。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思维只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不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对问题产生的类型及它在教学中的体现有所了解,问题的产生按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创造型。
1.呈现型问题情境: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个或几个问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去思考,这是教学中典型的问题情境,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这也使我们走出一个误区:问题性教学并不一定非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可,学生提不出,教师也可以自己认为重要的提出来。呈现型问题往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设问”来体现。
2.发现问题情境:指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这是我们最希望的,也正是我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3.创造型问题情境:这类问题仍然由学生提出,并为将来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由此,教师教学过程中精心策划的“设问”,巧妙引导的“质疑”,就能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当前生物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被动和服从状态下,他们不可能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不可能有思维的参与,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改变教法,精心设计好一系列“设问”,则能引导学生进入多向思维的空间。
1.用丰富的合乎学生实际的事例吸引学生,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富有思维碰撞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使他们产生追求和探索知识的要求。
2.注意设问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不同类型的设问,发挥不同的作用。设问的形式,角度是多种多样,就其类型而言,有启发式、比较式、巩固式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功能,教学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3.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设问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以便将教材知识连成一个整体。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就某一观点而言,而是指在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寻求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教师的课堂设问是呈现型问题的体现,它虽然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但它所提高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关于课堂教学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属于发现型问题,也包括一些创造性问题。而要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还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如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但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
传统的生物课的教学模式是,上课时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转,考试时照着教材死记硬背搞突击,显然,这种思维定势不打破,学生就不可能提出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因而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产生高层次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总之,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体现,也是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素质教育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79-01
当今时代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将无从谈起。何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只注重授之以“渔”,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局面。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思维只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不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对问题产生的类型及它在教学中的体现有所了解,问题的产生按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创造型。
1.呈现型问题情境: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个或几个问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去思考,这是教学中典型的问题情境,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这也使我们走出一个误区:问题性教学并不一定非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可,学生提不出,教师也可以自己认为重要的提出来。呈现型问题往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设问”来体现。
2.发现问题情境:指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这是我们最希望的,也正是我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3.创造型问题情境:这类问题仍然由学生提出,并为将来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由此,教师教学过程中精心策划的“设问”,巧妙引导的“质疑”,就能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当前生物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被动和服从状态下,他们不可能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不可能有思维的参与,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改变教法,精心设计好一系列“设问”,则能引导学生进入多向思维的空间。
1.用丰富的合乎学生实际的事例吸引学生,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富有思维碰撞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使他们产生追求和探索知识的要求。
2.注意设问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不同类型的设问,发挥不同的作用。设问的形式,角度是多种多样,就其类型而言,有启发式、比较式、巩固式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功能,教学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3.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设问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以便将教材知识连成一个整体。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就某一观点而言,而是指在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寻求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教师的课堂设问是呈现型问题的体现,它虽然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但它所提高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关于课堂教学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属于发现型问题,也包括一些创造性问题。而要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还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如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但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
传统的生物课的教学模式是,上课时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转,考试时照着教材死记硬背搞突击,显然,这种思维定势不打破,学生就不可能提出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因而要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产生高层次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总之,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体现,也是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