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个体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去实现目标,而这恰恰是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甚至成年人在面对生活时所缺乏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由学生自主创建、策划和实施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树立自信心,本文中我将介绍如何以“自主活动”为载体创建“自信”班集体。
【关键字】 自主活动;自我认识;自信;实践
一、“自信班”不自信——建班缘由
1.学生
开学第一堂入学教育课上的自我介绍环节,孩子们走上讲台时,无不扭捏摇摆、声如细丝;班干部评选时,我提出让孩子们“自荐”,举起的手屈指可数……我不禁感叹:孩子们的活力和自信都去哪儿了?
2.老师
我问过几位资深班主任,他们都提到,现在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小了,到了八年级,课上已经没有人举手发言了,他们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拒绝跟老师沟通,只是通过网络来逃避问题。
3.心理学研究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心理感受,是相信自己、对自己力量和价值进行积极评价的一种自我体验。” [1]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都是极大的,从稚嫩懵懂的六年级学生,成长为有独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三学生,这四年是学生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公办学校的孩子,在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影响下,对公办学校缺乏归属感,对自我价值缺乏认同,但他们又特别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孩子们找回自我、肯定自我价值、重拾自信成为班级建设之魂。
二、走在寻找自己的路上
——班级特色活动掠影
1.六年级——自然笔记,接受“个性”
自然笔记缘起于一个女孩提到的植物角,去哪里了解植物?用什么方式了解植物?我们何不利用身边就有的资源,从校园开始!于是,孩子们走到操场上、绿化带边、学校菜园里,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他们惊觉:自然的世界竟如此丰富多彩。孩子们将校园中的植物进行汇总和分类,每两周撰写自然笔记,记录它们的成长足迹,最后在班中分享。
当大自然的多样性在他们眼前慢慢展开的时候,他们会从心底认同每种事物存在的价值,他们学会不再用狭隘的审美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学会欣赏植物是学会欣赏自己的第一步。
2.七年级——舌战群儒辩论赛,强化“自我”的积极评价
进入七年级,有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开始慢慢成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的变得焦虑而浮躁,有的容易和同学发生争执,有的又整天愁眉苦脸。恰逢当时“奇葩说”开始风靡,趣味辩论赛的形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于是,“舌战群儒辩论赛”应运而生。
制定赛制、确定流程和辩手顺序、评选主持人、参赛队伍报名……孩子们自主创设、主题丰富;赛前准备充分,思维严谨;赛中有攻有守,百家争鸣,特邀老师和家长也参与其中担任评委和观察员。学生们借助语言这种形式,将内化的思维表达出来,在观点重复和争辩中验证或否定它们,逐渐形成比较全面、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自我认识。
3.八年级——会说话的门,把“我”说给“你”听
在教育界,八年级学生被称为“心理性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好奇心、探究欲,对异性的好感等问题都使他们急于寻找解决的途径,青春期的烦恼就随之产生了——紧张、焦虑、自卑,无所适从。
我们利用教室中一个常被忽略的元素——门,来开展活动。比如对于早恋问题的探讨:早恋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前门是赞成方的“领土”,后门是反对方的“壁垒”,全班站队,孩子们有一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和书写,门背后的这块乐园打开了孩子们的心门,他们变得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了。
4.九年级——实现属于“我”的小目标,重新启程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面临中考这个人生重要课题的时候,仍然会出现很多困惑。目标的建立很重要,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评价的过程。
“梦想管理卡片”在学生中流动起来,从设计梦想卡,到与家长共同填写梦想卡,最后家校共同督促和见证梦想的实现。梦想管理包含日常管理和假期梦想卡,周期性地制定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有一个梦想见证人,可以是同学或老师,也可以是父母长辈,都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
三、活动背后的“秘诀”
——班级特色文化创建
所有活动灵感何来?学生。能让学生喜欢而又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就是活動,如果我们尝试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模拟道德教育的情境,让“设计活动、策划活动、参与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从而相信自己。
1.民主商讨,确立活动项目
我把指挥棒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课题式”的活动模式,在班级中积极探讨,从“兴趣”出发,提出自己想要参与的活动,在班内举手表决,过半即立项成功,进入策划环节。
2.小组合作,完成活动策划
一次成功的活动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更要有完备的策划,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在策划方面是零基础。但我一直是一个“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班主任,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学生远比老师厉害得多。
3.全体参与,师生共同成长
在每个小组完成策划之后,会产生五份策划书,我们最终将亮点集合,形成活动的最终方案进入实施环节,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全程参与,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在活动中慢慢萌芽。家长和老师的响应使孩子们举办活动的积极性愈发高涨,活动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他们也在逐步走向那个更好的自己。
四、反思与展望
从确定第一个活动前学生的第一个小想法,到如今保存在我云端空间里的上万张照片、上千段视频,我们的每一天都在坚定地携手走着脚下的每一步。我们路过的每一棵树、每一寸土地,看到的每一个笑脸、每一滴泪水,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离那个最好的自己越来越近了。
最好的德育,应该就是让学生与家长和老师一起获得成长,这个班集体于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三十九个孩子,而是一个家庭,一个港湾,一份慰藉,是真挚的聆听和情感的共鸣,是我身后坚实的依靠,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19-120
【关键字】 自主活动;自我认识;自信;实践
一、“自信班”不自信——建班缘由
1.学生
开学第一堂入学教育课上的自我介绍环节,孩子们走上讲台时,无不扭捏摇摆、声如细丝;班干部评选时,我提出让孩子们“自荐”,举起的手屈指可数……我不禁感叹:孩子们的活力和自信都去哪儿了?
2.老师
我问过几位资深班主任,他们都提到,现在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小了,到了八年级,课上已经没有人举手发言了,他们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拒绝跟老师沟通,只是通过网络来逃避问题。
3.心理学研究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心理感受,是相信自己、对自己力量和价值进行积极评价的一种自我体验。” [1]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都是极大的,从稚嫩懵懂的六年级学生,成长为有独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三学生,这四年是学生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公办学校的孩子,在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影响下,对公办学校缺乏归属感,对自我价值缺乏认同,但他们又特别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孩子们找回自我、肯定自我价值、重拾自信成为班级建设之魂。
二、走在寻找自己的路上
——班级特色活动掠影
1.六年级——自然笔记,接受“个性”
自然笔记缘起于一个女孩提到的植物角,去哪里了解植物?用什么方式了解植物?我们何不利用身边就有的资源,从校园开始!于是,孩子们走到操场上、绿化带边、学校菜园里,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他们惊觉:自然的世界竟如此丰富多彩。孩子们将校园中的植物进行汇总和分类,每两周撰写自然笔记,记录它们的成长足迹,最后在班中分享。
当大自然的多样性在他们眼前慢慢展开的时候,他们会从心底认同每种事物存在的价值,他们学会不再用狭隘的审美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学会欣赏植物是学会欣赏自己的第一步。
2.七年级——舌战群儒辩论赛,强化“自我”的积极评价
进入七年级,有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开始慢慢成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的变得焦虑而浮躁,有的容易和同学发生争执,有的又整天愁眉苦脸。恰逢当时“奇葩说”开始风靡,趣味辩论赛的形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于是,“舌战群儒辩论赛”应运而生。
制定赛制、确定流程和辩手顺序、评选主持人、参赛队伍报名……孩子们自主创设、主题丰富;赛前准备充分,思维严谨;赛中有攻有守,百家争鸣,特邀老师和家长也参与其中担任评委和观察员。学生们借助语言这种形式,将内化的思维表达出来,在观点重复和争辩中验证或否定它们,逐渐形成比较全面、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自我认识。
3.八年级——会说话的门,把“我”说给“你”听
在教育界,八年级学生被称为“心理性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好奇心、探究欲,对异性的好感等问题都使他们急于寻找解决的途径,青春期的烦恼就随之产生了——紧张、焦虑、自卑,无所适从。
我们利用教室中一个常被忽略的元素——门,来开展活动。比如对于早恋问题的探讨:早恋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前门是赞成方的“领土”,后门是反对方的“壁垒”,全班站队,孩子们有一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和书写,门背后的这块乐园打开了孩子们的心门,他们变得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了。
4.九年级——实现属于“我”的小目标,重新启程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面临中考这个人生重要课题的时候,仍然会出现很多困惑。目标的建立很重要,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评价的过程。
“梦想管理卡片”在学生中流动起来,从设计梦想卡,到与家长共同填写梦想卡,最后家校共同督促和见证梦想的实现。梦想管理包含日常管理和假期梦想卡,周期性地制定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有一个梦想见证人,可以是同学或老师,也可以是父母长辈,都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
三、活动背后的“秘诀”
——班级特色文化创建
所有活动灵感何来?学生。能让学生喜欢而又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就是活動,如果我们尝试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模拟道德教育的情境,让“设计活动、策划活动、参与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从而相信自己。
1.民主商讨,确立活动项目
我把指挥棒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课题式”的活动模式,在班级中积极探讨,从“兴趣”出发,提出自己想要参与的活动,在班内举手表决,过半即立项成功,进入策划环节。
2.小组合作,完成活动策划
一次成功的活动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更要有完备的策划,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在策划方面是零基础。但我一直是一个“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班主任,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学生远比老师厉害得多。
3.全体参与,师生共同成长
在每个小组完成策划之后,会产生五份策划书,我们最终将亮点集合,形成活动的最终方案进入实施环节,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全程参与,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在活动中慢慢萌芽。家长和老师的响应使孩子们举办活动的积极性愈发高涨,活动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他们也在逐步走向那个更好的自己。
四、反思与展望
从确定第一个活动前学生的第一个小想法,到如今保存在我云端空间里的上万张照片、上千段视频,我们的每一天都在坚定地携手走着脚下的每一步。我们路过的每一棵树、每一寸土地,看到的每一个笑脸、每一滴泪水,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离那个最好的自己越来越近了。
最好的德育,应该就是让学生与家长和老师一起获得成长,这个班集体于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三十九个孩子,而是一个家庭,一个港湾,一份慰藉,是真挚的聆听和情感的共鸣,是我身后坚实的依靠,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