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萨语录:
我只是个普通人,只是稍微聪明一点点。
我觉得自己算是天才,但是个谦虚的天才。
还好了,只是有些时候确实有些优越感。
和高智商的人在一起,能够获得被智慧折磨的快感
听到上面的言论,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他们很欠扁?大张旗鼓标榜自己智商有多高,在我们的中庸观点看来,就是“骄傲”和“张扬”。然而,拥有一张门萨的会员认证,就让这群骄傲的人看起来不那么可恶了——因为他们的高智商的确是经过国际专业认证的。
他们貌不惊人,当中有商贾学者,也有主妇蓝领,因为一个简单的测验,便会聚在一起,闲来一道饮茶、出游、聚会。这些人兴趣不同,性情各异,但有一点,这些人普遍智商非凡。他们走到一起,只因为他们聪明。将他们拢在一起的这个圈子,叫“门萨”。
门萨(Mensa)在拉丁语里是圆桌的意思,代表着坐在圆桌上的门萨成员没有等级的分别,他们因为一场特殊的智力测验走到了一起,成为门萨会员中的一员,这些人兴趣不同,性情各异,唯独相同的是他们都拥有超乎寻常的智商。
英国汉普郡奥尔德肖特市的马丁和路西夫妇一向知道他们两岁的女儿乔治娅非常聪明,因为今年刚刚两岁的她已经会数数,能辨别颜色,甚至开始学说法语。然而,直到他们带女儿到专家那儿进行智商测试后,他们才震惊地发现女儿到底有多聪明。乔治娅的智商竟然高达152,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智商不过140以上,爱因斯坦的智商也只有160左右!
随后,这个赶上爱因斯坦智商的小“天才”成为门萨俱乐部迄今为止最小的会员。被称为“天才大本营”的门萨俱乐部自创办以来,拥有非凡的高智商就是该组织的唯一入会资格。
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俱乐部?俱乐部有哪些会员?这些高智商的人聚在一起都做什么呢?
火车上的陌生人
1945年8月的英格兰。从滑铁卢开往吉尔福德的火车头等舱里,坐着两个上流绅士,一个叫兰斯洛特•莱昂内尔•维恩,一个叫罗兰•巴瑞尔。那时,绅士们不跟陌生人搭讪,以独享宁静与安逸。但当纤瘦的维恩开始细细阅读最新的英国议会议事录时,留着小胡子的巴瑞尔发话了:“年轻人,你是在看那本议会杂志吗?”“当然”。他们搭上了话,谈得相当投机。
维恩当时30岁,在牛津大学政管系念书,巴瑞尔49岁,是个对占星术和面相学很感兴趣的律师。他渴望去牛津深造,游览名校时,就住到了维恩的公寓,在那里他们做了卡特尔智商测试题,确认了同属高智商人士。一次闲谈,创立一个会集聪明人的俱乐部的念头出炉。这段历史也许是演绎,在门萨官方历史介绍中,仅仅说由这两个律师创立了门萨,但“火车上的陌生人”更有浪漫气息,被门萨成员广为传诵。
最后一个企图用头脑影响世界的聪明人
1946年俱乐部定名为“Mens”,但过分像本男性色情杂志的名字,就改为拉丁语“Mensa”意为围坐四周人人平等的圆桌(在墨西哥俚语中,Mensa的意思是蠢货)。最初加入的大都是两位创始人的亲朋好友,维恩渐渐厌倦了没完没了的智力游戏,称“沉迷于智力题是一种头脑手淫”,1950年退出门萨。另一创始人巴瑞尔也心思不在这儿,爱上了打网球,还是温布尔登记录在册的高手,1961年去世。此后维恩重回门萨,活跃其中,推行观点:“门萨走过幼年和青年期后,要有其社会意义,我对大多数会员沉迷于智力题感到失望,他们应该为解决世界的问题贡献智慧。”维恩的呼声没有得到任何回应,2001年去世时,他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最后一个企图用头脑影响世界的聪明人”。
SIG、年度聚会、Carnelli、太极课
门萨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位企图影响社会的会员,统统无疾而终,目前的门萨更像是个仍在寻找定位的联谊会,它的氛围是“嬉闹的”,典礼是“脑筋厮杀”,组织形式是各类“特殊兴趣小组(SIG)”。
在门萨内部出版的电子刊物中,常见SIG活动公告,有喜欢吹双簧管的,爱好收集各国菜单的,还有热衷于使用基因库的“优生学组”,“裸体主义组”,一群被囚禁的会员还组成了“蹲监狱的门萨人小组”。除了每年的门萨国际理事会,各国门萨都会定期组织“年度聚会”(AG),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游园会,讲座、竞赛、辩论不一而足。
比如美国的AG,会员酷爱一种英语词汇游戏“Carnelli”。2007年的大会在香港举行,据说是东方研究热潮所致(上一次的亚洲举办地是8年前的新加坡),为迎合此风,东道主香港门萨还特意安排了“太极课”和“广式点心烹饪课”。
在智慧的碰撞中享受欢娱
香港门萨俱乐部成立于1986年,在2003年王凤雯当选主席时华人会员激增,现在会员总数约400人,华人约75%,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31岁。会员中除了黄皮肤,还有一半蓝眼睛。交流语言丰富,除了英语、粤语,还有普通话等其他语言,透射出典型的多元色彩。
这可以看做是香港门萨主席王凤雯对门萨的贡献,而谈到门萨对自己的改变,王凤雯表示:“智商肯定没变化,生活行事的方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在于交往的圈子扩大许多,生活丰富了很多。当然,心情也很好……我们很聪明,这不需要再验证,也不是门萨的目的。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智慧的碰撞中享受欢娱。”
香港门萨最特别之处,是它的入门比例高达80%,居门萨各俱乐部前列。香港门萨主席王凤雯认为,原因可能是中国人使用方块字,对图形有天然的敏感,也可能是由于华人心性内敛,不做没有信心的事情,参加者都较有把握。
香港门萨也是个社交俱乐部。香港人见面就爱谈钱,门萨提供了一个可以聊聊精神的乌托邦社交场所,内容无外乎下午茶、泡吧、看电影之类,但总有会员毛遂自荐开办讲座。比如一会员讲过一回“鉴别和查证洗黑钱”,此人就是干这一行儿的,内容十分震撼。
香港门萨的会费低廉,每人每年250港元,21岁以下的会员会费减半。体现了门萨非营利的宗旨,这些钱将成为俱乐部活动的资金。俱乐部对会员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唯一的是你要通过测试。门萨测试每月一次,一般在中环香港大会堂7楼的一间小厅,36道图形题,用时40分钟。
门萨的试题并非像外界所传,由会员编制、斗法而产生。绝大多数的试题是门萨总部的专家制作或者邀请最权威的智商研究专家制作的。尽管试题各异,数量不多,但能够相当精确地测评人的智商。门萨尽管允许失败的测试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入门测验,但一般不会通过。这也说明一些问题。
当然,门萨人也认为,智商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门萨不是测算智商的绝对权威,它的根本目的,还是会员交流中的乐趣。
我只是个普通人,只是稍微聪明一点点。
我觉得自己算是天才,但是个谦虚的天才。
还好了,只是有些时候确实有些优越感。
和高智商的人在一起,能够获得被智慧折磨的快感
听到上面的言论,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他们很欠扁?大张旗鼓标榜自己智商有多高,在我们的中庸观点看来,就是“骄傲”和“张扬”。然而,拥有一张门萨的会员认证,就让这群骄傲的人看起来不那么可恶了——因为他们的高智商的确是经过国际专业认证的。
他们貌不惊人,当中有商贾学者,也有主妇蓝领,因为一个简单的测验,便会聚在一起,闲来一道饮茶、出游、聚会。这些人兴趣不同,性情各异,但有一点,这些人普遍智商非凡。他们走到一起,只因为他们聪明。将他们拢在一起的这个圈子,叫“门萨”。
门萨(Mensa)在拉丁语里是圆桌的意思,代表着坐在圆桌上的门萨成员没有等级的分别,他们因为一场特殊的智力测验走到了一起,成为门萨会员中的一员,这些人兴趣不同,性情各异,唯独相同的是他们都拥有超乎寻常的智商。
英国汉普郡奥尔德肖特市的马丁和路西夫妇一向知道他们两岁的女儿乔治娅非常聪明,因为今年刚刚两岁的她已经会数数,能辨别颜色,甚至开始学说法语。然而,直到他们带女儿到专家那儿进行智商测试后,他们才震惊地发现女儿到底有多聪明。乔治娅的智商竟然高达152,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智商不过140以上,爱因斯坦的智商也只有160左右!
随后,这个赶上爱因斯坦智商的小“天才”成为门萨俱乐部迄今为止最小的会员。被称为“天才大本营”的门萨俱乐部自创办以来,拥有非凡的高智商就是该组织的唯一入会资格。
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俱乐部?俱乐部有哪些会员?这些高智商的人聚在一起都做什么呢?
火车上的陌生人
1945年8月的英格兰。从滑铁卢开往吉尔福德的火车头等舱里,坐着两个上流绅士,一个叫兰斯洛特•莱昂内尔•维恩,一个叫罗兰•巴瑞尔。那时,绅士们不跟陌生人搭讪,以独享宁静与安逸。但当纤瘦的维恩开始细细阅读最新的英国议会议事录时,留着小胡子的巴瑞尔发话了:“年轻人,你是在看那本议会杂志吗?”“当然”。他们搭上了话,谈得相当投机。
维恩当时30岁,在牛津大学政管系念书,巴瑞尔49岁,是个对占星术和面相学很感兴趣的律师。他渴望去牛津深造,游览名校时,就住到了维恩的公寓,在那里他们做了卡特尔智商测试题,确认了同属高智商人士。一次闲谈,创立一个会集聪明人的俱乐部的念头出炉。这段历史也许是演绎,在门萨官方历史介绍中,仅仅说由这两个律师创立了门萨,但“火车上的陌生人”更有浪漫气息,被门萨成员广为传诵。
最后一个企图用头脑影响世界的聪明人
1946年俱乐部定名为“Mens”,但过分像本男性色情杂志的名字,就改为拉丁语“Mensa”意为围坐四周人人平等的圆桌(在墨西哥俚语中,Mensa的意思是蠢货)。最初加入的大都是两位创始人的亲朋好友,维恩渐渐厌倦了没完没了的智力游戏,称“沉迷于智力题是一种头脑手淫”,1950年退出门萨。另一创始人巴瑞尔也心思不在这儿,爱上了打网球,还是温布尔登记录在册的高手,1961年去世。此后维恩重回门萨,活跃其中,推行观点:“门萨走过幼年和青年期后,要有其社会意义,我对大多数会员沉迷于智力题感到失望,他们应该为解决世界的问题贡献智慧。”维恩的呼声没有得到任何回应,2001年去世时,他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最后一个企图用头脑影响世界的聪明人”。
SIG、年度聚会、Carnelli、太极课
门萨历史上出现过好几位企图影响社会的会员,统统无疾而终,目前的门萨更像是个仍在寻找定位的联谊会,它的氛围是“嬉闹的”,典礼是“脑筋厮杀”,组织形式是各类“特殊兴趣小组(SIG)”。
在门萨内部出版的电子刊物中,常见SIG活动公告,有喜欢吹双簧管的,爱好收集各国菜单的,还有热衷于使用基因库的“优生学组”,“裸体主义组”,一群被囚禁的会员还组成了“蹲监狱的门萨人小组”。除了每年的门萨国际理事会,各国门萨都会定期组织“年度聚会”(AG),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游园会,讲座、竞赛、辩论不一而足。
比如美国的AG,会员酷爱一种英语词汇游戏“Carnelli”。2007年的大会在香港举行,据说是东方研究热潮所致(上一次的亚洲举办地是8年前的新加坡),为迎合此风,东道主香港门萨还特意安排了“太极课”和“广式点心烹饪课”。
在智慧的碰撞中享受欢娱
香港门萨俱乐部成立于1986年,在2003年王凤雯当选主席时华人会员激增,现在会员总数约400人,华人约75%,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31岁。会员中除了黄皮肤,还有一半蓝眼睛。交流语言丰富,除了英语、粤语,还有普通话等其他语言,透射出典型的多元色彩。
这可以看做是香港门萨主席王凤雯对门萨的贡献,而谈到门萨对自己的改变,王凤雯表示:“智商肯定没变化,生活行事的方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在于交往的圈子扩大许多,生活丰富了很多。当然,心情也很好……我们很聪明,这不需要再验证,也不是门萨的目的。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智慧的碰撞中享受欢娱。”
香港门萨最特别之处,是它的入门比例高达80%,居门萨各俱乐部前列。香港门萨主席王凤雯认为,原因可能是中国人使用方块字,对图形有天然的敏感,也可能是由于华人心性内敛,不做没有信心的事情,参加者都较有把握。
香港门萨也是个社交俱乐部。香港人见面就爱谈钱,门萨提供了一个可以聊聊精神的乌托邦社交场所,内容无外乎下午茶、泡吧、看电影之类,但总有会员毛遂自荐开办讲座。比如一会员讲过一回“鉴别和查证洗黑钱”,此人就是干这一行儿的,内容十分震撼。
香港门萨的会费低廉,每人每年250港元,21岁以下的会员会费减半。体现了门萨非营利的宗旨,这些钱将成为俱乐部活动的资金。俱乐部对会员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唯一的是你要通过测试。门萨测试每月一次,一般在中环香港大会堂7楼的一间小厅,36道图形题,用时40分钟。
门萨的试题并非像外界所传,由会员编制、斗法而产生。绝大多数的试题是门萨总部的专家制作或者邀请最权威的智商研究专家制作的。尽管试题各异,数量不多,但能够相当精确地测评人的智商。门萨尽管允许失败的测试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入门测验,但一般不会通过。这也说明一些问题。
当然,门萨人也认为,智商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门萨不是测算智商的绝对权威,它的根本目的,还是会员交流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