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婺源产茶始于汉,盛于唐,兴于今。婺源茶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茶业经济不但见证了婺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轨迹,而且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婺源;茶叶;建设
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一直以来,立足生态、产业、资源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茶战略,推进名优茶比重、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三个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婺源茶产业的科学发展。先后荣获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江西茶叶生产十强县,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一、婺源绿茶现状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 ,始于汉而盛于唐。婺源茶叶素以香高、味醇、汤碧、汁浓的独特品质而闻名于世。“唐载茶经 、宋称绝品、明清人贡、中外驰名”是对婺源产茶历史与品质的高度概括。
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17万亩,茶叶精制加工贸易量3.8万吨,茶叶系列产值13.6亿元,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茶业从业人员及茶农19.6万人,茶农人平茶叶收入1850元,人均增收450元。茶园面积、产量、出口创汇、产业化经营水平雄居江西省榜首。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茶叶生产,尤其是有机茶生产,既符合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又是加快全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二、婺源绿茶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味”不浓。茶叶虽是婺源传统的特色支柱产业,茶业经济不但曾为婺源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中,其支柱产业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但纵观全局,促进产业发展的茶“味”却不浓,其表现主要有:品牌运作乏力,品牌宣传滞后,品牌管理不到位,茶叶之乡域内没有婺源绿茶公用品牌广告,母子商标使用也极不规范。埠外游客到婺感受不到茶乡浓醇的茶味和茶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氛围。
二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储备跟不上产业发展。婺源是全国重点产茶县、特色产茶县,茶业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虽茶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部门设置齐全,有茶叶科学研究所、茶葉机械研究所、茶叶技术推广中心,但实质却是有名而无实。茶机所、茶科所有编制而缺人,20年来没有进行人员调整,增添新人,专业技术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有牌子而无试验手段和基地;只有工资而无一分钱科研经费;有项目而立项难。二十多年来两个科研所没有从事任何项目研究。茶技推广中心同样没有任何技术推广经费,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试验推广无法开展。产业发展缺乏超前研究,没有技术储备,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三是行业管理不到位。茶业协会和绿茶联合会,近年来几乎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民间行业组织的应有功能。究其原因是政府与民间行业组织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责不明。民间行业协会是行业自律、行业管理的主要机构,能解决行业管理中政府不便干预的问题。
四是部门协作合力不够,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现象经常发生。茶叶是婺源全民性最强的产业,涉及80%的农民和众多市民及下岗再就业者。茶产业发展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只有全县上下一条心、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创造出群策群力的浓厚发展环境,才能加快茶产业链拉长做大。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提升品牌
首先是摸清资源家底,然后合理规划。规划应在现有布局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以现代农业的理念进行科学定位,依照区域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主要措施,既具有指导性,更应有可操作性。
今年,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了2012年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六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第六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第七届海峡两岸茶叶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等茶事、茶文化活动,积极与全国各产茶地区经验交流,提升了婺源绿茶的知名度、美誉度。
2.提高茶园基础建设
应把茶园建设列入文化生态大公园建设的范畴,使茶园真正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独特靓丽风景。通过改造建设达到既是茶园,更像花园。这样既能改变茶园的小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又能体现茶乡的特色。
3.创新体制,完善建设
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是有机茶生产环节的关键;茶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是确保茶叶生产到茶杯全程质量监控,取信于消费者的根本要求。
4.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发展大产业必须有市场支撑。市场孕育商机,商机促推产业发展。现在的婺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贯通南北,连接西东,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茶城建设和发展提供地利条件;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茶叶集散中心地位的确立,乡村旅游的旺盛人气是建设茶城的人和;全球绿色消费的汹涌浪潮,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是建设茶城的适逢天时。
5.强化部门合作
一要建立领导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采取责任考核与奖罚结合措施,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一个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相关部门、职能机构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茶产业也是一样,它的发展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工商、质监、药监、财政、金融、农资供应等众多相关部门。由此部门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全县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力促茶产业发展氛围形成之日,就是婺源茶产业走向新的辉煌之时。
6.创新科技
首先应做到招商与引智结合,引进高科技人才。二要注重乡土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才努力抢占行业发展的科技制高点。
参考文献:
[1]虞文霞.婺源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农业考古,2006.
[2]邹勋,孟涛.婺源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福建茶叶,2012.
[3]汪荣灶,董学友,李宗刚.婺源茶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贵州茶叶,2011.
[4]程红亮.婺源茶业史话. 农业考古, 2006.
关键词:婺源;茶叶;建设
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一直以来,立足生态、产业、资源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茶战略,推进名优茶比重、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三个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婺源茶产业的科学发展。先后荣获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江西茶叶生产十强县,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一、婺源绿茶现状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 ,始于汉而盛于唐。婺源茶叶素以香高、味醇、汤碧、汁浓的独特品质而闻名于世。“唐载茶经 、宋称绝品、明清人贡、中外驰名”是对婺源产茶历史与品质的高度概括。
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17万亩,茶叶精制加工贸易量3.8万吨,茶叶系列产值13.6亿元,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茶业从业人员及茶农19.6万人,茶农人平茶叶收入1850元,人均增收450元。茶园面积、产量、出口创汇、产业化经营水平雄居江西省榜首。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茶叶生产,尤其是有机茶生产,既符合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又是加快全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二、婺源绿茶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味”不浓。茶叶虽是婺源传统的特色支柱产业,茶业经济不但曾为婺源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中,其支柱产业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但纵观全局,促进产业发展的茶“味”却不浓,其表现主要有:品牌运作乏力,品牌宣传滞后,品牌管理不到位,茶叶之乡域内没有婺源绿茶公用品牌广告,母子商标使用也极不规范。埠外游客到婺感受不到茶乡浓醇的茶味和茶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氛围。
二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储备跟不上产业发展。婺源是全国重点产茶县、特色产茶县,茶业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虽茶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部门设置齐全,有茶叶科学研究所、茶葉机械研究所、茶叶技术推广中心,但实质却是有名而无实。茶机所、茶科所有编制而缺人,20年来没有进行人员调整,增添新人,专业技术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有牌子而无试验手段和基地;只有工资而无一分钱科研经费;有项目而立项难。二十多年来两个科研所没有从事任何项目研究。茶技推广中心同样没有任何技术推广经费,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试验推广无法开展。产业发展缺乏超前研究,没有技术储备,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三是行业管理不到位。茶业协会和绿茶联合会,近年来几乎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民间行业组织的应有功能。究其原因是政府与民间行业组织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责不明。民间行业协会是行业自律、行业管理的主要机构,能解决行业管理中政府不便干预的问题。
四是部门协作合力不够,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现象经常发生。茶叶是婺源全民性最强的产业,涉及80%的农民和众多市民及下岗再就业者。茶产业发展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只有全县上下一条心、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创造出群策群力的浓厚发展环境,才能加快茶产业链拉长做大。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提升品牌
首先是摸清资源家底,然后合理规划。规划应在现有布局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以现代农业的理念进行科学定位,依照区域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主要措施,既具有指导性,更应有可操作性。
今年,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了2012年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六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第六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第七届海峡两岸茶叶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等茶事、茶文化活动,积极与全国各产茶地区经验交流,提升了婺源绿茶的知名度、美誉度。
2.提高茶园基础建设
应把茶园建设列入文化生态大公园建设的范畴,使茶园真正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独特靓丽风景。通过改造建设达到既是茶园,更像花园。这样既能改变茶园的小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又能体现茶乡的特色。
3.创新体制,完善建设
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是有机茶生产环节的关键;茶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是确保茶叶生产到茶杯全程质量监控,取信于消费者的根本要求。
4.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发展大产业必须有市场支撑。市场孕育商机,商机促推产业发展。现在的婺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贯通南北,连接西东,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茶城建设和发展提供地利条件;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茶叶集散中心地位的确立,乡村旅游的旺盛人气是建设茶城的人和;全球绿色消费的汹涌浪潮,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是建设茶城的适逢天时。
5.强化部门合作
一要建立领导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采取责任考核与奖罚结合措施,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一个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相关部门、职能机构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茶产业也是一样,它的发展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工商、质监、药监、财政、金融、农资供应等众多相关部门。由此部门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全县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力促茶产业发展氛围形成之日,就是婺源茶产业走向新的辉煌之时。
6.创新科技
首先应做到招商与引智结合,引进高科技人才。二要注重乡土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才努力抢占行业发展的科技制高点。
参考文献:
[1]虞文霞.婺源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农业考古,2006.
[2]邹勋,孟涛.婺源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福建茶叶,2012.
[3]汪荣灶,董学友,李宗刚.婺源茶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贵州茶叶,2011.
[4]程红亮.婺源茶业史话. 农业考古,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