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外贸多年,在圈内人看来,我已经俨然是个“老外贸”。曾经有很多次,很多外贸新人向我“取经”,询问我外贸中制胜的秘诀是什么。然而,对我来说,或许只有从经历过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细微的场景中,才能体会到外贸的真谛。
跟洋老板过招
公司与外商合资后,外派的总经理叫霍夫曼,是个严谨、办事刻板的“怪老头”。周厂长任副总,主管生产和管理。我是经理助理兼翻译,负责各种事务的协调。时间一久,我发现由于中外企业文化不同,两位老总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当初选厂址时,周总认为要充分利用位于市中心的老厂房,出钱把旁边不景气的毛巾厂兼并过来。万一搞不好,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急剧升温,就是卖地也能“保本”。霍夫曼则坚持应该整体搬迁到开发区去,既能享受既定的优惠政策,还能避免车间的噪音对周围居民产生影响。
两个方案报上去后,董事会批准了霍夫曼的,追加了投资,从德国采购先进设备,并购置了两辆交通车,方便职工上下班。第一次交锋,周总就败下阵来。
随后是招工。周总力举大量招聘农民工,好管理,且人工成本相对较低。霍夫曼又不同,他叫我对几个关键岗位的老师傅逐一进行考核,最后把有真本事的七人留下,那些与领导沾亲带故、来历不明的闲置人员统统清理出去。按其意旨,我又在人才市场上招了20几名学工科、设计、管理的应届毕业生,少数只出体力的岗位留给农民工,形成了老少结合、体脑互补的特殊团队,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锁定国内外高端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番交锋,周总感到屈才,心里有疙瘩,等熬过艰难创业期,当看到整洁美观的车间、簇新的设备源源不断生产出市场叫得响的产品,按管理章程一丝不苟操作的员工,国内外高端采购商纷至沓来订货的情景时,周总开始检讨自己原有“低、粗、稳”的办厂思路。尤其是我们考察了外商本部的工厂,我们切身感到,霍夫曼以其苛求、严谨的前瞻性成功地将“洋厂”移植到了国内。
今年盛夏,骄阳似火。全厂正在加紧做一批出口到国外市场的货。如果按质按量如期交,利润不菲。可不凑巧的是老是停电,影响生产进度。
那天,周厂长叫我把生产骨干召集起来开会,破霍夫曼定的周末和晚上不加班的戒律,要求有电时加班加点见缝插针把活抢完。几经停停做做,员工已露出疲惫之相,但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况且周总承诺付三倍的工资。我觉得情况特殊,应该请示一下霍夫曼。周总一直觉得委屈,而且员工情绪高涨,说这事就这么定了,出了问题他负责。
我还是打电话告诉了霍夫曼。他连夜坐车赶回来。听了汇报,霍夫曼没有批评周厂长,而是讲道理,疲惫之师打不好胜仗,违背员工的意愿对其身心是一种损害。一是紧急购置发电机,二是由他这个洋老板出面,找主管部门调剂用电。后来这两条都做到了,用电得以保证,员工心态很好,慢工出细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交了货,又收到客户新订单。
虽然与霍夫曼共事只有大半年,感到他“怪”就“怪”在认死理,既遵纪守法,又体恤员工,有时也会利用他的特殊身份解决意外问题。明里暗里过过招,可最后好像他是对的。每每谈及,我和周总感叹不已,对这个尽职尽责又善变的洋老头由衷地生出了佩意。
“难缠”的德国人
随着全球环保呼声的高涨,用可循环使用材料做成的生活用品在欧洲市场流行起来。
一次广交会上,一位德国商人拿着棉布袋样品问那家展商是否可以供货。德商出价很高,引得销售员们趋之若骛。但深谈后,才知道这笔单子是块“烫手的山芋”。
德商对棉布袋的要求是:材料为本色棉布,双面图案用六色印制。从提手的针脚到袋子的尺寸都有严格规定。通常这种布袋由人工缝制而成,大批量供货很难保证条条符合要求。
一家内地厂手上正缺订单,厂长答应试试。德商当场没有签约,承诺如果能打出完全相同的样品,再考虑下一步的合作。
厂长返回后,在三天的时间内全力以赴做出了样品。寄出后,德商回复,样品不合格,尺寸误差比规定多了二毫米。另外,提手接头处少缝了两道交叉的斜线。请重做再寄。
第二次打样,厂长就提问的地方做了改进。德商再次把样品退回,同时询问为什么用漂白棉布做材料。厂长想当然地称,漂白棉布看上去更美观洁净。成本虽高些,我们认了。德商来邮件回应,哦,NO!漂白棉布意味着多了一道加工程序,也等同于对环境多造成污染,这有悖我们使用本色棉布袋的初衷。请再次打样,希望合作成功。
就这样,来回打了五次样。最后确认样品,德商在发订货合同时,还传来了一份关于品质的详细规定。厂长没有怠慢,在生产上也作了相同的规定。
试交了一批货,德商表示满意。厂长也很兴奋,算下来,德商所需棉布袋的利润是同类产品中最高的,又顺手接下了一笔大单。没想到,第二单发货中的一半遭遇了德商的退货。其理由是,两面印刷图案虽正确,但对着光照,图案不能完全重合,有五毫米的错位。
这在别国商人的眼里,有可能不算质量问题,但对“苛求”的德商就不能“容忍”。由此,德国人的固执和严谨可见一斑。
现在,这家厂早已不跟“烦恼”的德国人打交道了。厂长说,做他们的货没效率,吹毛求疵,哪怕出了点小问题也毫无通融的余地。不如接些要求不高的活,少赚点,但来得痛快。
奇妙的风油精
去孟加拉之前,同行好心地告诉我们,多带些风油精,没准这不起眼的小玩意作用奇妙。
进入机场后,神情严峻的海关官员仔细地检查我们随带的旅行包,把里面的笔记本电脑、茶杯、洗漱用品、产品目录等翻来覆去地倒腾着,似乎在例行公事。
看了入境登记和护照后,他问道:“你们来自CHINA?”我点头,他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又好像不经意地再次朝装风油精的纸盒瞥了一眼。我会意,顺手将两小瓶敏捷地塞进他翻开的手掌里,官员迅速回拢掌心,笑容可掬地说:“哦,我们的中国朋友,祝你们好运!”
出了机场,迎着扑面而来的热浪,我们被一位个头偏瘦、相貌精明的出租车司机“抢”到了手。小伙子殷勤地把笨重的旅行箱在后备箱里码好,随之边熟练地打着方向盘,边快乐地哼着印巴电影里耳熟能详的配乐,载着我们风驰电掣地往市中心开去。
中孟贸易频繁,可能是经常接待中国客人的缘故,小伙子很健谈,英语磕磕巴巴,语句不连贯,可有时竟然还能冒出几个中文单词。他说,要径直带我们去住“中国人的酒店”。
直到出租车“嘎”地停在酒店门口,看了计价器,我们才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由于没有及时在机场及时兑换塔卡,付了10美元车资后,还剩下零头。我们手上没有一美元的零钱,我要他稍等,到酒店兑换后再给他,小伙子一个劲地摇手,关上车窗时,他补充了一句:“如果你们觉得不好,给我两瓶‘OIL’也行。”
我这才反应过来。或许他不能完整地说出“ESSENTIAL OIL”,但提的可能是风油精。当我从旅行箱里掏出四瓶递过去,小伙子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对我们灿然一笑,用中文道了声“谢谢”,神采飞扬地扭动方向盘,进入街面滚滚的车流中。
我们对此有些不解,商务处的同志说,孟国气候炎热,蚊蝇无处不在。风油精驱蚊效果明显,还有醒脑提神等特殊功效,是家居或旅行必备的“佳品”之一。虽然广受普通百姓的青睐,但摆在货架上的风油精,加上进口关税等杂费,价格偏高,并不是人人消受得起。
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墙内开花墙外香”,担当着中孟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这大大出乎意料。我们只要把目标市场的消费市场研究透,小处也能挖出“金矿”来。
跟洋老板过招
公司与外商合资后,外派的总经理叫霍夫曼,是个严谨、办事刻板的“怪老头”。周厂长任副总,主管生产和管理。我是经理助理兼翻译,负责各种事务的协调。时间一久,我发现由于中外企业文化不同,两位老总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当初选厂址时,周总认为要充分利用位于市中心的老厂房,出钱把旁边不景气的毛巾厂兼并过来。万一搞不好,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急剧升温,就是卖地也能“保本”。霍夫曼则坚持应该整体搬迁到开发区去,既能享受既定的优惠政策,还能避免车间的噪音对周围居民产生影响。
两个方案报上去后,董事会批准了霍夫曼的,追加了投资,从德国采购先进设备,并购置了两辆交通车,方便职工上下班。第一次交锋,周总就败下阵来。
随后是招工。周总力举大量招聘农民工,好管理,且人工成本相对较低。霍夫曼又不同,他叫我对几个关键岗位的老师傅逐一进行考核,最后把有真本事的七人留下,那些与领导沾亲带故、来历不明的闲置人员统统清理出去。按其意旨,我又在人才市场上招了20几名学工科、设计、管理的应届毕业生,少数只出体力的岗位留给农民工,形成了老少结合、体脑互补的特殊团队,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锁定国内外高端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番交锋,周总感到屈才,心里有疙瘩,等熬过艰难创业期,当看到整洁美观的车间、簇新的设备源源不断生产出市场叫得响的产品,按管理章程一丝不苟操作的员工,国内外高端采购商纷至沓来订货的情景时,周总开始检讨自己原有“低、粗、稳”的办厂思路。尤其是我们考察了外商本部的工厂,我们切身感到,霍夫曼以其苛求、严谨的前瞻性成功地将“洋厂”移植到了国内。
今年盛夏,骄阳似火。全厂正在加紧做一批出口到国外市场的货。如果按质按量如期交,利润不菲。可不凑巧的是老是停电,影响生产进度。
那天,周厂长叫我把生产骨干召集起来开会,破霍夫曼定的周末和晚上不加班的戒律,要求有电时加班加点见缝插针把活抢完。几经停停做做,员工已露出疲惫之相,但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况且周总承诺付三倍的工资。我觉得情况特殊,应该请示一下霍夫曼。周总一直觉得委屈,而且员工情绪高涨,说这事就这么定了,出了问题他负责。
我还是打电话告诉了霍夫曼。他连夜坐车赶回来。听了汇报,霍夫曼没有批评周厂长,而是讲道理,疲惫之师打不好胜仗,违背员工的意愿对其身心是一种损害。一是紧急购置发电机,二是由他这个洋老板出面,找主管部门调剂用电。后来这两条都做到了,用电得以保证,员工心态很好,慢工出细活。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交了货,又收到客户新订单。
虽然与霍夫曼共事只有大半年,感到他“怪”就“怪”在认死理,既遵纪守法,又体恤员工,有时也会利用他的特殊身份解决意外问题。明里暗里过过招,可最后好像他是对的。每每谈及,我和周总感叹不已,对这个尽职尽责又善变的洋老头由衷地生出了佩意。
“难缠”的德国人
随着全球环保呼声的高涨,用可循环使用材料做成的生活用品在欧洲市场流行起来。
一次广交会上,一位德国商人拿着棉布袋样品问那家展商是否可以供货。德商出价很高,引得销售员们趋之若骛。但深谈后,才知道这笔单子是块“烫手的山芋”。
德商对棉布袋的要求是:材料为本色棉布,双面图案用六色印制。从提手的针脚到袋子的尺寸都有严格规定。通常这种布袋由人工缝制而成,大批量供货很难保证条条符合要求。
一家内地厂手上正缺订单,厂长答应试试。德商当场没有签约,承诺如果能打出完全相同的样品,再考虑下一步的合作。
厂长返回后,在三天的时间内全力以赴做出了样品。寄出后,德商回复,样品不合格,尺寸误差比规定多了二毫米。另外,提手接头处少缝了两道交叉的斜线。请重做再寄。
第二次打样,厂长就提问的地方做了改进。德商再次把样品退回,同时询问为什么用漂白棉布做材料。厂长想当然地称,漂白棉布看上去更美观洁净。成本虽高些,我们认了。德商来邮件回应,哦,NO!漂白棉布意味着多了一道加工程序,也等同于对环境多造成污染,这有悖我们使用本色棉布袋的初衷。请再次打样,希望合作成功。
就这样,来回打了五次样。最后确认样品,德商在发订货合同时,还传来了一份关于品质的详细规定。厂长没有怠慢,在生产上也作了相同的规定。
试交了一批货,德商表示满意。厂长也很兴奋,算下来,德商所需棉布袋的利润是同类产品中最高的,又顺手接下了一笔大单。没想到,第二单发货中的一半遭遇了德商的退货。其理由是,两面印刷图案虽正确,但对着光照,图案不能完全重合,有五毫米的错位。
这在别国商人的眼里,有可能不算质量问题,但对“苛求”的德商就不能“容忍”。由此,德国人的固执和严谨可见一斑。
现在,这家厂早已不跟“烦恼”的德国人打交道了。厂长说,做他们的货没效率,吹毛求疵,哪怕出了点小问题也毫无通融的余地。不如接些要求不高的活,少赚点,但来得痛快。
奇妙的风油精
去孟加拉之前,同行好心地告诉我们,多带些风油精,没准这不起眼的小玩意作用奇妙。
进入机场后,神情严峻的海关官员仔细地检查我们随带的旅行包,把里面的笔记本电脑、茶杯、洗漱用品、产品目录等翻来覆去地倒腾着,似乎在例行公事。
看了入境登记和护照后,他问道:“你们来自CHINA?”我点头,他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又好像不经意地再次朝装风油精的纸盒瞥了一眼。我会意,顺手将两小瓶敏捷地塞进他翻开的手掌里,官员迅速回拢掌心,笑容可掬地说:“哦,我们的中国朋友,祝你们好运!”
出了机场,迎着扑面而来的热浪,我们被一位个头偏瘦、相貌精明的出租车司机“抢”到了手。小伙子殷勤地把笨重的旅行箱在后备箱里码好,随之边熟练地打着方向盘,边快乐地哼着印巴电影里耳熟能详的配乐,载着我们风驰电掣地往市中心开去。
中孟贸易频繁,可能是经常接待中国客人的缘故,小伙子很健谈,英语磕磕巴巴,语句不连贯,可有时竟然还能冒出几个中文单词。他说,要径直带我们去住“中国人的酒店”。
直到出租车“嘎”地停在酒店门口,看了计价器,我们才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由于没有及时在机场及时兑换塔卡,付了10美元车资后,还剩下零头。我们手上没有一美元的零钱,我要他稍等,到酒店兑换后再给他,小伙子一个劲地摇手,关上车窗时,他补充了一句:“如果你们觉得不好,给我两瓶‘OIL’也行。”
我这才反应过来。或许他不能完整地说出“ESSENTIAL OIL”,但提的可能是风油精。当我从旅行箱里掏出四瓶递过去,小伙子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对我们灿然一笑,用中文道了声“谢谢”,神采飞扬地扭动方向盘,进入街面滚滚的车流中。
我们对此有些不解,商务处的同志说,孟国气候炎热,蚊蝇无处不在。风油精驱蚊效果明显,还有醒脑提神等特殊功效,是家居或旅行必备的“佳品”之一。虽然广受普通百姓的青睐,但摆在货架上的风油精,加上进口关税等杂费,价格偏高,并不是人人消受得起。
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墙内开花墙外香”,担当着中孟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这大大出乎意料。我们只要把目标市场的消费市场研究透,小处也能挖出“金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