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要借助一些艺术手段来辅助表达诗歌的情感和主旨。我们把这辅助表达手段叫做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往往与诗人构思、立意分不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重点考查的内容。
我们看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情况:
①广东卷考查了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第一小题的提问是: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②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一首是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另一首是金元好问的《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提问的方式是: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③北京卷,则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诗歌《江堤》的写景手法,其中C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以上都是以诗歌的艺术手法设问,直接考鉴赏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此外,间接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如:
①辽宁卷考查张耒的《初见嵩山》,其中第1小题的设问是这样的: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②江西卷考查秦观的《江城子》,其中第2小题的设问是: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从历年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来看,主要的设问方式有:
①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诗歌赏析。
②诗/某诗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③诗/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哪些修辞手法?揭示了什么主题?
⑤诗歌在写某景、某物时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⑥诗歌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分析。
从上面的设问方式可以看出,有些是“小角度”设题,而有些则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一般说来,小角度设题考查的是诗词的局部,大角度设题,则侧重于考查全诗词,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前者难度低、分值小,后者难度高,分值大。答题时,要弄清题目的要求,看清分值很关键。
那么,如何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呢?
首先熟知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这是基础。如果连常见的艺术手法都不能识别与判断,鉴赏显然是一句空话。诗歌中,艺术手法主要分三类:①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烘托、渲染、用典、虚实结合等。②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通感等。③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熟知这些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利于我们确认被考查的诗歌的艺术手法,从而展开鉴赏。例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最后一句“曳碧云斜”,这句是写景,写景通常运用的手法与描写有关,还与抒情方式有关,从诗句分析不难看出,这里运用了白描,同时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了这样的确认,后面的赏析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其次,掌握运用艺术手法的技巧与规律。尽管诗歌艺术贵在创新,但是诗人在长期探索、运用艺术手法时,却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套路,或者说规律,为我们理解诗歌提供了依据。如,写景诗,诗人往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所借之景与所抒之情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形成了一些套路,如杨柳、芳草、长亭、关山、烟波表达离别之情,用西风、残照、斜阳、鹧鸪表达羁旅之愁。再如咏怀古诗,往往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这“古”与“今”必然存在着今昔对照,言古其实是为了说今,只是诗人因某种原因,不能明说罢了。还有咏物诗,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常常通过刻画、塑造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来表现自己的“志”,“物”与“志”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2012年天津卷《野菊》,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野菊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这正是诗人杨万里的人格写照。
最后,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人运用艺术手法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诗人别具匠心的构思、立意往往就通过一定的表达效果传达出来,所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关键是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这表达效果,包括对诗歌的意境、形象、构思、立意、语言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哲理等。如烘托,它可以营造气氛,加深诗意,强化心里感受。2012年山东卷“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两句,通过描写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再如用典,能使诗歌简洁含蓄,余韵盎然,言在此而意在彼,曲折表达诗人的心曲。2012年天津卷的《野菊》,首联与尾联用典,写野菊不追逐流俗,不迎合文人,保持自己的节操,以菊写人,含蓄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再如2012年全国卷《落叶》则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场秋雨后,庄稼已收割,田野空旷,深红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飞舞的情景,营造凄凉的氛围。
当然,联系作者的背景,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揣摩诗人作诗的意图,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手法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小角度设题,通常问什么答什么,这比较简单,这里主要探讨解答大角度、综合性强的题目方法。从长期的教学、备考中,我们总结出了这类题目的答题范式:确认手法 分析手法的运用 点出效果/情感。这个答题方式可以阐释为三个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下面,我们以2012年浙江卷为例,给同学们一个答题示范。
未展芭蕉
(唐)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这是一道5分的题,设问角度大,综合性强,都是针对两首诗的全局设问的,答题时分三步走,重点分析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表达的情感,切忌只谈艺术手法。示例:第一首妙用比喻(第一步),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二步),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三步)。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第一步),将海棠与桃李对比,以桃李闹春风,反衬海棠,“闹”字比拟形象(第二步),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第三步)。
我们看201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情况:
①广东卷考查了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第一小题的提问是: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②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一首是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另一首是金元好问的《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提问的方式是: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③北京卷,则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诗歌《江堤》的写景手法,其中C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以上都是以诗歌的艺术手法设问,直接考鉴赏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此外,间接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如:
①辽宁卷考查张耒的《初见嵩山》,其中第1小题的设问是这样的: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②江西卷考查秦观的《江城子》,其中第2小题的设问是: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从历年高考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来看,主要的设问方式有:
①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诗歌赏析。
②诗/某诗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③诗/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哪些修辞手法?揭示了什么主题?
⑤诗歌在写某景、某物时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⑥诗歌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分析。
从上面的设问方式可以看出,有些是“小角度”设题,而有些则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一般说来,小角度设题考查的是诗词的局部,大角度设题,则侧重于考查全诗词,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前者难度低、分值小,后者难度高,分值大。答题时,要弄清题目的要求,看清分值很关键。
那么,如何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呢?
首先熟知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这是基础。如果连常见的艺术手法都不能识别与判断,鉴赏显然是一句空话。诗歌中,艺术手法主要分三类:①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烘托、渲染、用典、虚实结合等。②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通感等。③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熟知这些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利于我们确认被考查的诗歌的艺术手法,从而展开鉴赏。例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最后一句“曳碧云斜”,这句是写景,写景通常运用的手法与描写有关,还与抒情方式有关,从诗句分析不难看出,这里运用了白描,同时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有了这样的确认,后面的赏析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其次,掌握运用艺术手法的技巧与规律。尽管诗歌艺术贵在创新,但是诗人在长期探索、运用艺术手法时,却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套路,或者说规律,为我们理解诗歌提供了依据。如,写景诗,诗人往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所借之景与所抒之情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形成了一些套路,如杨柳、芳草、长亭、关山、烟波表达离别之情,用西风、残照、斜阳、鹧鸪表达羁旅之愁。再如咏怀古诗,往往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这“古”与“今”必然存在着今昔对照,言古其实是为了说今,只是诗人因某种原因,不能明说罢了。还有咏物诗,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常常通过刻画、塑造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来表现自己的“志”,“物”与“志”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2012年天津卷《野菊》,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野菊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这正是诗人杨万里的人格写照。
最后,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人运用艺术手法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诗人别具匠心的构思、立意往往就通过一定的表达效果传达出来,所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关键是理解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这表达效果,包括对诗歌的意境、形象、构思、立意、语言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哲理等。如烘托,它可以营造气氛,加深诗意,强化心里感受。2012年山东卷“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两句,通过描写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再如用典,能使诗歌简洁含蓄,余韵盎然,言在此而意在彼,曲折表达诗人的心曲。2012年天津卷的《野菊》,首联与尾联用典,写野菊不追逐流俗,不迎合文人,保持自己的节操,以菊写人,含蓄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再如2012年全国卷《落叶》则动静结合,写出了一场秋雨后,庄稼已收割,田野空旷,深红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飞舞的情景,营造凄凉的氛围。
当然,联系作者的背景,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揣摩诗人作诗的意图,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手法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小角度设题,通常问什么答什么,这比较简单,这里主要探讨解答大角度、综合性强的题目方法。从长期的教学、备考中,我们总结出了这类题目的答题范式:确认手法 分析手法的运用 点出效果/情感。这个答题方式可以阐释为三个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下面,我们以2012年浙江卷为例,给同学们一个答题示范。
未展芭蕉
(唐)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这是一道5分的题,设问角度大,综合性强,都是针对两首诗的全局设问的,答题时分三步走,重点分析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表达的情感,切忌只谈艺术手法。示例:第一首妙用比喻(第一步),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二步),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三步)。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第一步),将海棠与桃李对比,以桃李闹春风,反衬海棠,“闹”字比拟形象(第二步),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