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比中外高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特点,分析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以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践和探索为例,选择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地探讨和研究,研究和探索出了有效的项目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模块化课程体系;CDIO
作者简介:冯勇(1975-),男,吉林延吉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杰(1952-),男,陕西汉中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880133)、南京工程学院教改重大资助课题(课题编号:JG201001)、南京工程学院教改一般资助课题(课题编号:JG201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54-03
“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国内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国外培养模式现状
较多欧美高校的工程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其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这对我国工程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美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行的是注册工程师制度。该制度可有效保证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准和道德水平,实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管理。只有具备相应的资格才能去相应专业的工程师岗位独立执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注册工程师,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需要接受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然后,参加由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工程基础考试;最后,需要在实习工作中积累四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再通过相应组织安排的工程实际和原理考试就可以成为正式的职业工程师。
德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则采用一边在企业接受培训、一边在学校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模式被称为“双元制”教育。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订。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经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宽而深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整体联想的思维结构、综合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国内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一贯采用以教师、课程、课堂为中心。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上课形式和统一的考试办法,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此外,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时间少,一般是一学期一至两周的实习时间,学生动手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严重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高校尝试对专业课程进行大量的教学改革,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朝多样性及目标性转变,课程教学逐渐开始尝试注重学生的技术素质和非技术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如清华大学“SRT”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的“团队合作性教学”、教育部主导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等。
从国内工程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来看,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素质结构难以适合企业需要。企业十分注重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未能通过高校教育得到有效培养和形成。
(2)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现有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实践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解决途径及方法
(1)具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质的工科高校应明确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并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为基础,从整个专业建设的高度进行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
(2)应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基础蓝本,按照“现场工程师”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强调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方向、强化工程实践”、课程设置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独立开课、同步推进、相互支持”的原则构建分层次进阶式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3)在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向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一刀切教学形式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转变以及智育教育为主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转变。
二、CDIO项目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南京工程学院是由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入选高校、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首批试点高校。近年来,学校为适应新形势下工程人才的培养趋势,确定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根本的办学方针,科学规划、分类发展、打造学科品牌,促进了学校更加科学地发展,更具特色地发展。
其中,机械工程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按照“降低重心、适宽口径、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的思路,引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借助模块化设计方法,构建出了由“一条主线、两根支柱、三个模块、四块基石、五种素质”支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强化工程能力为特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依据行业科技对人才的需求和现场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要求,开展了“现场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1),并由此理清了“知识模块—专业方向—服务面向(就业岗位)”的关系(图2),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定位和服务面向,为后续的课程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 2.专业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群块结构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内课程进一步整合,以此为基础构建本专业人才“知识技术”、“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起核心支撑作用的“课程”,由此构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群,并开展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群块关系研究。本专业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群块结构(图3)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石。
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本专业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群块结构的基础上,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为基础,从整个专业建设的高度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按照本专业知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方向、强化工程实践”、课程设置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独立开课、同步推进、相互支持”的原则,构建出了以通识、学科、专业和拓展教育四个平台为支持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分基础实践、工程认知、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以CDIO项目驱动的“四层次+三级别”实践教学体系。完成了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试点班“CDIO项目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图4)。
三、结论
根据当前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机械设计人才”的教学方向,以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践和探索为例,选择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地探讨和研究,研究和探索出了有效的项目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凤,李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37-39.
[2]邢博.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第6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6):36-42.
[3]陈秋林,王光辉,徐正凯.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2,(12):326.
[4]朱高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战略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2):3-5.
[5]韩廷斌.校企联合,能力为重踏上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Z2):74-75.
[6]娄 平,张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58.
[7]冯勇,汪木兰,等.机械设计类基础课程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60-62.
[8]冯勇,张杰,等.基于CDIO的机械设计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35-38.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模块化课程体系;CDIO
作者简介:冯勇(1975-),男,吉林延吉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杰(1952-),男,陕西汉中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880133)、南京工程学院教改重大资助课题(课题编号:JG201001)、南京工程学院教改一般资助课题(课题编号:JG201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54-03
“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国内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国外培养模式现状
较多欧美高校的工程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其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这对我国工程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美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行的是注册工程师制度。该制度可有效保证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准和道德水平,实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管理。只有具备相应的资格才能去相应专业的工程师岗位独立执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注册工程师,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需要接受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然后,参加由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工程基础考试;最后,需要在实习工作中积累四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再通过相应组织安排的工程实际和原理考试就可以成为正式的职业工程师。
德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则采用一边在企业接受培训、一边在学校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模式被称为“双元制”教育。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订。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经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宽而深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整体联想的思维结构、综合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国内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一贯采用以教师、课程、课堂为中心。学校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上课形式和统一的考试办法,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此外,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时间少,一般是一学期一至两周的实习时间,学生动手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严重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高校尝试对专业课程进行大量的教学改革,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朝多样性及目标性转变,课程教学逐渐开始尝试注重学生的技术素质和非技术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如清华大学“SRT”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的“团队合作性教学”、教育部主导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等。
从国内工程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来看,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素质结构难以适合企业需要。企业十分注重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未能通过高校教育得到有效培养和形成。
(2)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现有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实践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解决途径及方法
(1)具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质的工科高校应明确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并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为基础,从整个专业建设的高度进行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
(2)应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基础蓝本,按照“现场工程师”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强调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方向、强化工程实践”、课程设置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独立开课、同步推进、相互支持”的原则构建分层次进阶式实践教学结构体系。
(3)在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向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一刀切教学形式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转变以及智育教育为主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转变。
二、CDIO项目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南京工程学院是由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入选高校、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首批试点高校。近年来,学校为适应新形势下工程人才的培养趋势,确定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根本的办学方针,科学规划、分类发展、打造学科品牌,促进了学校更加科学地发展,更具特色地发展。
其中,机械工程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按照“降低重心、适宽口径、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的思路,引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借助模块化设计方法,构建出了由“一条主线、两根支柱、三个模块、四块基石、五种素质”支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强化工程能力为特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依据行业科技对人才的需求和现场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要求,开展了“现场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图1),并由此理清了“知识模块—专业方向—服务面向(就业岗位)”的关系(图2),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定位和服务面向,为后续的课程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 2.专业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群块结构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内课程进一步整合,以此为基础构建本专业人才“知识技术”、“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起核心支撑作用的“课程”,由此构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群,并开展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群块关系研究。本专业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群块结构(图3)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石。
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本专业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群块结构的基础上,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为基础,从整个专业建设的高度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按照本专业知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方向、强化工程实践”、课程设置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独立开课、同步推进、相互支持”的原则,构建出了以通识、学科、专业和拓展教育四个平台为支持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分基础实践、工程认知、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以CDIO项目驱动的“四层次+三级别”实践教学体系。完成了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试点班“CDIO项目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图4)。
三、结论
根据当前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机械设计人才”的教学方向,以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实践和探索为例,选择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地探讨和研究,研究和探索出了有效的项目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凤,李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37-39.
[2]邢博.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第6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6):36-42.
[3]陈秋林,王光辉,徐正凯.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2,(12):326.
[4]朱高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战略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2):3-5.
[5]韩廷斌.校企联合,能力为重踏上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Z2):74-75.
[6]娄 平,张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7-58.
[7]冯勇,汪木兰,等.机械设计类基础课程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60-62.
[8]冯勇,张杰,等.基于CDIO的机械设计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35-38.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