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校的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最关键的是应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将学校管理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的发展之中,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命视角 学校管理 管理理念 心理素质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教师。过去,尽管我们也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但是,在学校管理中,还是过分地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教师,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折,这种管理,其本质还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
1.当前学校管理透视与思考
1.1 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桎梏。
一是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教师的新思维,并影射于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二是课改的实施给学校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促使学校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文化的变革意味着人们的传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是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三是学校文化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應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校文化的开放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主动去重建自身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1.2 学校管理制度未能找到科学量化与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点。
一是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估未走上科学量化考评的道路,因此阻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个个“安分守已”;二是学校把“科学管理”仅仅看成是强化的量化管理。过度量化的管理,把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处处以分数定量的机械程序,把教师变成了统一指令、机械操作的“工具人”,使教师丧失了个性,丧失了独有的风格,进而学校也失去了所应形成的特色。
1.3 校本培训未落到实处。
一是动力不足,教师自我培训意识缺乏;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未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差异和需求;三是急功近利,“泡沬培训”;四是学而不用,操作性差,难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五是团队交流少,专业对话少;六是教师未能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作为学校的一名管理者应如何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怎样才能在理论思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建立一条通达的路径,使教师的工作充满教育的意义呢?
2.学校管理行动策略
学校的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最关键的是应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将学校管理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的发展之中,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2.1 求解——构建适宜生命生长的教育乐园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作为校园文化,我们要让思想“落地生根”,让其蕴藏的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牌。
2.1.1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
2.1.2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率,它的重点是建设中的运行与参与。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应得到凸显,应树立“教师第一”的制度文化理念,从而实现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进而激活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
2.1.3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样也适用于学校。“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有“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校管理中,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及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2.2 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其理念正从传统的认识体系走向实践体系的变革,教育不仅仅是认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这个变革对于理解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三位一体”,追求课改教研一体化。“三位一体”即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者一体化。“三位一体”并不是将教研、科研、培训三者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实际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活动解决;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遇到问题,通过培训解决,从而实现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目标。要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2.2.2 解放教师,立足行动研究。一是自我反思日常化。教师撰写教学反思,选取“小而实”的问题,进行叙事研究,开展案例研究、课题研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为出发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使自我反思日常化、平易化。同时,教师要跳出个人反思的小圈子,自觉融入到集体中间,以集体智慧引导自己跃上新台阶。二是同伴互助区域化,实现三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平时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活动,周末或节假日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活动。小活动与大活动相结合。小活动指的是短周期、少步骤的短平快项目,解决的是个性的、现实的问题;大活动指的是长周期、多步骤、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解决的是共性的、长远的问题。学校结合具体实际对教师的课题给予指导、整合,并系统化为学校的课题体系。这样,就把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是研究的成果,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成果。 2.2.3 重新审视,制订培训方案。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如“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式”培训、合作研究式培训、实践带动式培训,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
对新教师,提倡拜师结对,开汇报研究课,提供各种竞赛机会,创设各种展现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成长。对大部分熟手型教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倡导写教育故事,参与各类研究,提出奋斗目标,引导其在专业领域上向纵深发展。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委以重任,如传帮带,定期开设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发挥其指导、示范作用,并在榜样作用中审视自己的成长。对学校的行政干部,要求他们深入课堂,创设教研氛围,指导各科教研组有效地开展各类活动,并至少在一门学科中起专业引领作用。在校本培训这个平台上,务求通过多规格、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让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致力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整体素质,促使教师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状态。
2.2.4 合作备课,互动交流中全员提高。新课程必将带来教师的课堂经验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备课方式,走向合作备课。我们的设想是这样的:以备课组为单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分工合作,拟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式、预想的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在每周的常规教研时间里,由一位教师作为主讲者,向本组教师宣讲自己的设想,争取大家的意见,求同存异,实现资源共享。凡是宣讲讨论过的教学设想,即可作为本组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每位教师根在实际运用时自选调整。
笔者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独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课程的综合化。只有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2.2.5 科学评价,全程全员参与。解放教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须坚持以校为本,立足行动研究,坚持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制度。
内容上要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动态地全面地看待评价结果,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
2.3 以生为本,建设成长和发展的校园
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我们应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2.3.1 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3.2 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3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校規班规等。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3.4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育引导,让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学校的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最关键的是应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将学校管理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的发展之中,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命视角 学校管理 管理理念 心理素质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即教师。过去,尽管我们也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管理要以教师为主体,但是,在学校管理中,还是过分地强调科学管理,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教师,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折,这种管理,其本质还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
1.当前学校管理透视与思考
1.1 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桎梏。
一是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教师的新思维,并影射于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二是课改的实施给学校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促使学校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文化的变革意味着人们的传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是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三是学校文化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應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校文化的开放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主动去重建自身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1.2 学校管理制度未能找到科学量化与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点。
一是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估未走上科学量化考评的道路,因此阻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个个“安分守已”;二是学校把“科学管理”仅仅看成是强化的量化管理。过度量化的管理,把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处处以分数定量的机械程序,把教师变成了统一指令、机械操作的“工具人”,使教师丧失了个性,丧失了独有的风格,进而学校也失去了所应形成的特色。
1.3 校本培训未落到实处。
一是动力不足,教师自我培训意识缺乏;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未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差异和需求;三是急功近利,“泡沬培训”;四是学而不用,操作性差,难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五是团队交流少,专业对话少;六是教师未能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作为学校的一名管理者应如何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怎样才能在理论思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建立一条通达的路径,使教师的工作充满教育的意义呢?
2.学校管理行动策略
学校的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最关键的是应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将学校管理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的发展之中,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2.1 求解——构建适宜生命生长的教育乐园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作为校园文化,我们要让思想“落地生根”,让其蕴藏的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牌。
2.1.1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
2.1.2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率,它的重点是建设中的运行与参与。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应得到凸显,应树立“教师第一”的制度文化理念,从而实现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进而激活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
2.1.3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民的哲理同样也适用于学校。“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有“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学校管理中,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及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2.2 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其理念正从传统的认识体系走向实践体系的变革,教育不仅仅是认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这个变革对于理解教师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三位一体”,追求课改教研一体化。“三位一体”即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者一体化。“三位一体”并不是将教研、科研、培训三者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实际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活动解决;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遇到问题,通过培训解决,从而实现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目标。要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2.2.2 解放教师,立足行动研究。一是自我反思日常化。教师撰写教学反思,选取“小而实”的问题,进行叙事研究,开展案例研究、课题研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为出发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使自我反思日常化、平易化。同时,教师要跳出个人反思的小圈子,自觉融入到集体中间,以集体智慧引导自己跃上新台阶。二是同伴互助区域化,实现三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平时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活动,周末或节假日以教研组为单位共同活动。小活动与大活动相结合。小活动指的是短周期、少步骤的短平快项目,解决的是个性的、现实的问题;大活动指的是长周期、多步骤、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解决的是共性的、长远的问题。学校结合具体实际对教师的课题给予指导、整合,并系统化为学校的课题体系。这样,就把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是研究的成果,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成果。 2.2.3 重新审视,制订培训方案。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如“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式”培训、合作研究式培训、实践带动式培训,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
对新教师,提倡拜师结对,开汇报研究课,提供各种竞赛机会,创设各种展现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成长。对大部分熟手型教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倡导写教育故事,参与各类研究,提出奋斗目标,引导其在专业领域上向纵深发展。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委以重任,如传帮带,定期开设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发挥其指导、示范作用,并在榜样作用中审视自己的成长。对学校的行政干部,要求他们深入课堂,创设教研氛围,指导各科教研组有效地开展各类活动,并至少在一门学科中起专业引领作用。在校本培训这个平台上,务求通过多规格、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让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致力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整体素质,促使教师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状态。
2.2.4 合作备课,互动交流中全员提高。新课程必将带来教师的课堂经验和活动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备课方式,走向合作备课。我们的设想是这样的:以备课组为单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分工合作,拟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式、预想的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在每周的常规教研时间里,由一位教师作为主讲者,向本组教师宣讲自己的设想,争取大家的意见,求同存异,实现资源共享。凡是宣讲讨论过的教学设想,即可作为本组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每位教师根在实际运用时自选调整。
笔者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独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课程的综合化。只有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2.2.5 科学评价,全程全员参与。解放教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因为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须坚持以校为本,立足行动研究,坚持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制度。
内容上要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动态地全面地看待评价结果,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
2.3 以生为本,建设成长和发展的校园
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我们应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2.3.1 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3.2 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3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校規班规等。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3.4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育引导,让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