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导师制”是近三年来我校德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深度思考后,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方法,也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 新思路 育人方法 亲情化 德育管理模式
今天, 我校“德育導师制”的实施,充分挖掘了教育群体的潜在力量,开辟了中学德育、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改变了过去班主任孤军作战的、单一的德育模式,形成班主任与导师协同作战的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大大加快了个性化德育的步伐。
一、德育导师制的含义与指导思想
1.德育导师制的含义
德育导师制是近三年来我校德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深度思考后,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导师是指在“整体合作、组合优化、探索创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分配到所有任课教师身上、所有家长身上。一方面,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既管教又管导,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的教师群体。德育导师制中的“导师”不限于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其以良好的品行、修养、较高的素质,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以“永不放弃”作为一种信念,培养教育好孩子。
2.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德育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新路子、新形式、新方法,创造我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新特色;(2)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育背景及思想品行形成的规律,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提高教育性;(3)充分突出“三个需要”与“四个结合”。“三个需要”即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社区文明发展的需要;适应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四结合”即把教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把教育和体验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亲人化、生活化;把教育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创新化、特色化。
二、导师的职责与培养目标
1.导师的职责
(1)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文化、尊师爱友的优秀品德;(2)充分发挥导师的创造作用,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充分发挥导师的垂范作用,指导学生完成初中到高中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独立处事等方面的转变,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全面成才的信心;(4)利用谈心会、网上聊天、热线电话、班团活动等形式履行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觉自律、开拓进取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品质;(3)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知荣辱、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及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原则
1.目的性原则。贯彻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和育人水平为根本目的。
2.科学性原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水平,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科学规律。
3.系统性原则。在开展工作中,按计划、程序办,不可孤立地进行,不可时断时续。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针对性、导向性。
5.量力性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针对性强,方法适当。
四、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1.情感德育模式
“德育情感”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概念,其模式建构也基本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道德情感是人的善意的道德活动引起的内心的综合性的情绪反应和精神感受。这里的情感有别于通常的心理意义上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体验方面的,还含有态度与个性倾向方面的内容。
2.情景教育模式
情景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理构件的。“情景教育”的“情景”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构成情景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下:(1)情境驱动原理;(2)暗示倾向原理;(3)角色转换原理;(4)心理场整合原理。
3.审美体验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美育的特殊内容是“情”。审美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在审美享受之中,唤起人的情感共鸣,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
五、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1.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简而言之为家校全面提高素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化整为零分块教育——及时反馈共同提高。
(1)实行导师聘任制;(2)形成“结对”程序;(3)落实谈心制度;(4)健全学生跟踪档案;(5)利用家长学校上课时间,将家长的培训放到了首位,提高其素质,先行成为导师;(6)设立“家长接待日”;(7)建立“会诊”制。班主任每月组织本班教师诊断学生,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8)由学校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将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经常性地检查。
2.实施德育导师制的保障措施
(1)落实导师的指导实践,确保双方交流;(2)形成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工作检查、督导、评估制度,对开展“导师制”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3)每学期末,由学校师德师风领导小组负责对“导师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检查一次,对成效明显的教师给予表彰。
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形式
(1)个别谈话与写信;(2)集体谈话;(3)听课与上课表现;(4)看作业并布置任务;(5)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举行各种活动:比赛、游戏、演讲、辩论会、表演、唱歌等;(6)家访或电访;(7)设立读书时间;(8)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9)召开亲子互动课,增强人文性。
七、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充分注意到传统德育教育中的弊端,使学生回归到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体验着“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同时,德育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增大了每个教师责任空间。这种责任感是创造力的源泉,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责任空间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问题上的优势和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吉林.情境教育.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构建与理论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第二十七中学)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 新思路 育人方法 亲情化 德育管理模式
今天, 我校“德育導师制”的实施,充分挖掘了教育群体的潜在力量,开辟了中学德育、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改变了过去班主任孤军作战的、单一的德育模式,形成班主任与导师协同作战的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大大加快了个性化德育的步伐。
一、德育导师制的含义与指导思想
1.德育导师制的含义
德育导师制是近三年来我校德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深度思考后,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导师是指在“整体合作、组合优化、探索创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分配到所有任课教师身上、所有家长身上。一方面,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既管教又管导,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的教师群体。德育导师制中的“导师”不限于班主任或课任教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其以良好的品行、修养、较高的素质,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以“永不放弃”作为一种信念,培养教育好孩子。
2.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德育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新路子、新形式、新方法,创造我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新特色;(2)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育背景及思想品行形成的规律,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提高教育性;(3)充分突出“三个需要”与“四个结合”。“三个需要”即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社区文明发展的需要;适应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四结合”即把教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把教育和体验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亲人化、生活化;把教育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创新化、特色化。
二、导师的职责与培养目标
1.导师的职责
(1)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文化、尊师爱友的优秀品德;(2)充分发挥导师的创造作用,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充分发挥导师的垂范作用,指导学生完成初中到高中过程中的学习方法、独立处事等方面的转变,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全面成才的信心;(4)利用谈心会、网上聊天、热线电话、班团活动等形式履行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觉自律、开拓进取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品质;(3)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知荣辱、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及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原则
1.目的性原则。贯彻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和育人水平为根本目的。
2.科学性原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水平,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科学规律。
3.系统性原则。在开展工作中,按计划、程序办,不可孤立地进行,不可时断时续。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针对性、导向性。
5.量力性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针对性强,方法适当。
四、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1.情感德育模式
“德育情感”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概念,其模式建构也基本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道德情感是人的善意的道德活动引起的内心的综合性的情绪反应和精神感受。这里的情感有别于通常的心理意义上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体验方面的,还含有态度与个性倾向方面的内容。
2.情景教育模式
情景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理构件的。“情景教育”的“情景”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构成情景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下:(1)情境驱动原理;(2)暗示倾向原理;(3)角色转换原理;(4)心理场整合原理。
3.审美体验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美育的特殊内容是“情”。审美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在审美享受之中,唤起人的情感共鸣,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
五、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1.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简而言之为家校全面提高素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化整为零分块教育——及时反馈共同提高。
(1)实行导师聘任制;(2)形成“结对”程序;(3)落实谈心制度;(4)健全学生跟踪档案;(5)利用家长学校上课时间,将家长的培训放到了首位,提高其素质,先行成为导师;(6)设立“家长接待日”;(7)建立“会诊”制。班主任每月组织本班教师诊断学生,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8)由学校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将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经常性地检查。
2.实施德育导师制的保障措施
(1)落实导师的指导实践,确保双方交流;(2)形成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工作检查、督导、评估制度,对开展“导师制”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3)每学期末,由学校师德师风领导小组负责对“导师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检查一次,对成效明显的教师给予表彰。
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形式
(1)个别谈话与写信;(2)集体谈话;(3)听课与上课表现;(4)看作业并布置任务;(5)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举行各种活动:比赛、游戏、演讲、辩论会、表演、唱歌等;(6)家访或电访;(7)设立读书时间;(8)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9)召开亲子互动课,增强人文性。
七、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充分注意到传统德育教育中的弊端,使学生回归到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体验着“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同时,德育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增大了每个教师责任空间。这种责任感是创造力的源泉,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责任空间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问题上的优势和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吉林.情境教育.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构建与理论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第二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