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外股票和证券市场,沽空一直以“存在即合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企业起到监管机构之外的“第二条防范做假”的作用,但如何遏制滥用甚至违法使用沽空,已经成为包括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沽空机构为逐利而生
相当部分的沽空机构,是依托发布质疑报告的形式,打压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并从中渔利;也有少数沽空机构,则通过在操作买卖的证券公司内部,以流言形式诱导出现整体性售出的趋势。
对于沽空机构而言,失当的沽空方式,也会遭到目标企业的强烈质疑,甚至是监管机构的调查和处罚。更有甚者,部分自身存在身份合法性的沽空机构,因其报告数据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使得股票和证劵交易者们,开始对其可信度产生激烈质疑。
经济学家张维迎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存在“非盈利”的沽空机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功利主义,也就是说,目标是第一位的,为了达到目标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和张维迎的表态相为印证的,则是2014年度港股天合化工被沽空事件。在短短数月之内,天合化工被匿名机构(AnonymousAnalytics)沽空,而导致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港币。
在这一经济事件中,首先便是匿名机构的主体身份,一直处于躲藏状态,甚至没有人能够找到,沽空报告是从互联网的哪一个地点发布的。
作为政治性黑客组织“匿名者”的下线分支,匿名机构如何获取被沽空企业的相关数据,不仅被沽空对象天合化工质疑,也已经成为整个股票市场质疑的重点之一。在被沽空之后,天合化工曾发现集团邮件服务器“被黑”,并且报案,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将该事件和被沽空联系起来,也难以找到攻击者。
监管机构对于沽空机构,也已经开始适度管理,而不再一味纵容其功利主义的泛滥。例如,2014年底,香港证监会指控总部设在美国的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直接表示该机构在涉及上市公司的沽空报告存在“虚假及误导性”的信息。
沽空机构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亚洲市场,来自美国的沽空机构所发布的沽空报告,因为越来越多的失实甚至严重失实,而被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质疑其“是否诚实”。
而在张维迎看来,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公司的产权界定异常重要。在一场演讲中,张维迎说,“任何侵害个人产权的行为,都是不正当的,都应该被制止。”尽管主要是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张维迎仍然对记者表示,如果是通过不合法、不合规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披露,尤其是因为利益驱动,而在披露环节上,故意提供虚假性信息,可以视作是对包括普通股民在内的“所有的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侵犯。
监管沽空机构?
如果上市公司面临监管机构、沽空机构的双重审视,甚至还包括股票持有者用脚投票的制衡,那么,以逐利为核心目标的沽空机构,又由谁来监督?
中央政法大学法学教授邢会强建议,尽快在国内证券市场予以沽空机构和做空机制合法性地位,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防范上市企业造假。但邢会强在呼吁引入做空机制的同时,也强调对于做空机构的沽空,要有合法、合规、真实性的限定。
即便是香港证券界,也无法拥有对沽空机构足够的监管或者“过问”能力。因为大部分的沽空机构,目前仍然代表全球性的财团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的利益,其总部并不固定在某个股票和证券市场,对冲基金拥有数量众多的“马甲”是常态。
天合化工CEO魏宣则认为,“沽空的存在,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而言,固然是合理的。但恶意的、非正当的乃至违法的沽空,又由谁来监管?”在匿名机构的沽空报告中,将当时超过600亿元港币市值的天合化工,强烈沽空为“价值为零”,使得这位已经成立22年的公司的CEO深感不平。
魏宣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访问时表示,天合化工经过此轮沽空,需要一两年才能恢复到此前的市值,而沽空机构背后的金主,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类似的情形,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安全公司奇虎,也曾遭遇过。2012年,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连续发布6份报告,强烈质疑奇虎公司,虽然这次做空最终被奇虎击退,但奇虎公司的股价也因此短期内几乎被“腰斩”。
事实上,这些总部设在美国的沽空机构,并非无法监管。早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期间,美国证监会就曾实施过禁止做空金融股的命令,并且该禁令迅速被欧洲国家效仿。当做空禁令实施之后,沽空分析机构也随之放弃了对金融股发布任何报告。
但美国证监会显然对将目标放在“美国以外企业”的做空机构予以了更为宽容的监管,这也使得更多的做空机构,肆意强烈沽空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情形最为严重的2012年,激得以李开复为牵头人的60多名中国企业家联合署名,以公开信的方式,抨击和抗议以香橼研究为首的美国沽空机构,“伪造信息,撰写厚颜无耻的造谣报告,毫无道德可言”。
沽空机构为逐利而生
相当部分的沽空机构,是依托发布质疑报告的形式,打压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并从中渔利;也有少数沽空机构,则通过在操作买卖的证券公司内部,以流言形式诱导出现整体性售出的趋势。
对于沽空机构而言,失当的沽空方式,也会遭到目标企业的强烈质疑,甚至是监管机构的调查和处罚。更有甚者,部分自身存在身份合法性的沽空机构,因其报告数据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使得股票和证劵交易者们,开始对其可信度产生激烈质疑。
经济学家张维迎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存在“非盈利”的沽空机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功利主义,也就是说,目标是第一位的,为了达到目标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和张维迎的表态相为印证的,则是2014年度港股天合化工被沽空事件。在短短数月之内,天合化工被匿名机构(AnonymousAnalytics)沽空,而导致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港币。
在这一经济事件中,首先便是匿名机构的主体身份,一直处于躲藏状态,甚至没有人能够找到,沽空报告是从互联网的哪一个地点发布的。
作为政治性黑客组织“匿名者”的下线分支,匿名机构如何获取被沽空企业的相关数据,不仅被沽空对象天合化工质疑,也已经成为整个股票市场质疑的重点之一。在被沽空之后,天合化工曾发现集团邮件服务器“被黑”,并且报案,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将该事件和被沽空联系起来,也难以找到攻击者。
监管机构对于沽空机构,也已经开始适度管理,而不再一味纵容其功利主义的泛滥。例如,2014年底,香港证监会指控总部设在美国的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直接表示该机构在涉及上市公司的沽空报告存在“虚假及误导性”的信息。
沽空机构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亚洲市场,来自美国的沽空机构所发布的沽空报告,因为越来越多的失实甚至严重失实,而被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质疑其“是否诚实”。
而在张维迎看来,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上市公司,公司的产权界定异常重要。在一场演讲中,张维迎说,“任何侵害个人产权的行为,都是不正当的,都应该被制止。”尽管主要是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张维迎仍然对记者表示,如果是通过不合法、不合规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披露,尤其是因为利益驱动,而在披露环节上,故意提供虚假性信息,可以视作是对包括普通股民在内的“所有的企业产权所有者”的利益侵犯。
监管沽空机构?
如果上市公司面临监管机构、沽空机构的双重审视,甚至还包括股票持有者用脚投票的制衡,那么,以逐利为核心目标的沽空机构,又由谁来监督?
中央政法大学法学教授邢会强建议,尽快在国内证券市场予以沽空机构和做空机制合法性地位,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防范上市企业造假。但邢会强在呼吁引入做空机制的同时,也强调对于做空机构的沽空,要有合法、合规、真实性的限定。
即便是香港证券界,也无法拥有对沽空机构足够的监管或者“过问”能力。因为大部分的沽空机构,目前仍然代表全球性的财团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的利益,其总部并不固定在某个股票和证券市场,对冲基金拥有数量众多的“马甲”是常态。
天合化工CEO魏宣则认为,“沽空的存在,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而言,固然是合理的。但恶意的、非正当的乃至违法的沽空,又由谁来监管?”在匿名机构的沽空报告中,将当时超过600亿元港币市值的天合化工,强烈沽空为“价值为零”,使得这位已经成立22年的公司的CEO深感不平。
魏宣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访问时表示,天合化工经过此轮沽空,需要一两年才能恢复到此前的市值,而沽空机构背后的金主,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类似的情形,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安全公司奇虎,也曾遭遇过。2012年,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连续发布6份报告,强烈质疑奇虎公司,虽然这次做空最终被奇虎击退,但奇虎公司的股价也因此短期内几乎被“腰斩”。
事实上,这些总部设在美国的沽空机构,并非无法监管。早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期间,美国证监会就曾实施过禁止做空金融股的命令,并且该禁令迅速被欧洲国家效仿。当做空禁令实施之后,沽空分析机构也随之放弃了对金融股发布任何报告。
但美国证监会显然对将目标放在“美国以外企业”的做空机构予以了更为宽容的监管,这也使得更多的做空机构,肆意强烈沽空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情形最为严重的2012年,激得以李开复为牵头人的60多名中国企业家联合署名,以公开信的方式,抨击和抗议以香橼研究为首的美国沽空机构,“伪造信息,撰写厚颜无耻的造谣报告,毫无道德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