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仪式,何以文明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疾驰的社会列车捆绑着形形色色的仪式向我们涌来,有些人被冗杂的仪式羁绊而冠之以“形式主义”的帽子。
  但当我们冷静思索之时,我们或许会质问,此类形式主义果真羁绊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了吗?
  余秋雨先生曾在《何謂文化》中讲道:“文化,就是让人摆脱功利,扫除蒙昧,从而走向仪式。”且看,当古巴比伦的祭司披发念咒,在古巴比伦人心中唤起神灵的暗示后,历史学家便惊呼一座璀璨的文明丰碑在两河母亲的新月臂弯间创生。是由文化支持起来的仪式最初使人类走出了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步入了依仗人类智慧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
  古往今来,总是那些表面浮于形式但蕴含良多的仪式挑起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担。上至秦皇汉武,泰山封禅,纵劳民伤财,却谱写出千古帝王的霸业宏图;下至庶民百姓,谢年祭灶,纵稍铺张,却感恩上天馈予的礼物,为新年春耕积攒着最质朴的能量……
  我想,倘若有人胆敢否定仪式那卓越的贡献,似乎他也在鞭挞我们那引以为豪的人类文明。
  诚然,仪式之中确实有强加给他人的观点,华而不实的成分,但这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被淘汰。我们诸位,仅需尽自己之能,发挥出仪式本身最价值连城的一面,才是不辜负历史与时代的需求。换言之,我们呼唤更真诚的仪式,更真挚的初心,来继承古仁人珍贵的馈赠,为人类社会更久远稳定的繁荣夯实根基。
  婚礼上,尽管早已两情相悦,海誓山盟,但庄严的仪式终究让双方更加明白婚后责任之重;葬礼上,尽管极力渲染哀痛神伤,却在沉痛的哀乐中缅怀死者,更让生者直视生命,催人反省。毫不夸张地说,仪式,其中早已注入人类社会最真诚的道德律令与思维根基。这一点在更注重形式而轻视功利的我国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倘若有朝被烦琐仪式羁绊,勿垂头丧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仪式本身就是抛弃了功利的产物。那何不换着尝试一种剥离功利的态度,一种更豁达从容的步履,来直面生活中良多的仪式,并将其中精髓贮存在你我方寸之地呢?
  读懂了仪式,就是读懂了人类文明,传递了仪式,人类文明才能生生不息!
  文章题目采用反问句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有吸引力。全文主要论述仪式与文明的关系,仪式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先引用余秋雨的话,点明了两者的关系,然后列举了古今中外许多仪式的例子,展开论述,使论证有理有据,同时又辩证地论述了仪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尾再次点题,深化了中心。
其他文献
没有人生来只做一件事。数学家和医学家同时发现一个生物学定律的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跨界原来一直都存在着。如今,影视演员、主持人做歌手登台献唱,是电视台给了他们一个平台去发现全新的自己;作家当上导演,将自己笔下的故事搬上荧幕,是用自己本身的优势更轻易地获得成功;而弃医从文、投笔从戎,是让自己的人生发生180度大转弯,从而得到新的開始。  无论是“顺水推舟式”还是“黑白颠倒式”的跨界,都在一定程度上实
期刊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是伽西莫多受刑以及人们群聚围观的场景。在这里请先容笔者谈谈伽西莫多为什么会受刑,所受的惩处是什么,都有哪些人怎么来围观。  伽西莫多受刑,一是因为他受到自己恩重如山的养父克洛德指使去劫持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这是大部分读者所共知的;二是因为他受到法庭“公正”的审判,而法官弗洛里昂是一个耳朵失聪的庭长大人,结果就出现了超出“法律规定”的
期刊
金庸曾把自己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中,《白马啸西风》是金庸武侠里光环相对较弱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了哈萨克人和汉人之间的情仇,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文秀的汉族姑娘,其父母因带着高昌地图被强盗追迫而死,留下李文秀独自在哈萨克族中,并被旅居大漠的汉人计老人抚养长大,后与一个哈萨克部族青年产生感情的故事。字数不长的这样一部小说,记述了多組复杂的恋情。这部小说的
期刊
风雨雷电,自然之观。看似习以为常,却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  对于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问父母,风是什么?父母可能會回答:我也不知道风是什么,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你问爷爷奶奶,风真的看不见、摸不着吗?爷爷奶奶也许会意味深长地回答:风是看得见的,你看半空中飘起了一片鸡毛,你看门前的稻穗被吹弯了腰。风也是摸得着的,春天的风是暖暖的、柔柔的,而冬天的风是尖尖的,像针一样在我们的脸上
期刊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品 读  《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涼”“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
期刊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这里黛玉睁开眼
期刊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战士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带给我们的是手机永不停歇的提示音,是浏览新闻时一大串的“相关文章”,在这样芜杂的舆论引导下,我们是否还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主流媒体的态度往往具有导向性,人们会先入为主地接受其在信息中流露出的态度。而在我国言论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的现在,在事件刚发酵的初期给其下定义的做法数不胜数。有多少人因为这些主流媒体的擅自提早的定性,而被牵引了思维,不自主地跟随其态度,丢失了自己
期刊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睹园林、万花如绣。  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  問牧童,遥指孤村道:  “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品 读  此词叙写春日出游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词的上片着意描写春景,下片着重抒发游兴。全篇紧紧围绕春游这一主题,既描绘了桃红柳绿、花鸟明丽的春日景色,又有声有
期刊
“作家要有想象力,一句话就能想到一个故事。”曹文轩说,自己的作品《风吹到乌镇时累了》,其实就是受到了散文家刘亮程先生文中的一句话的启发——“风吹累了”。  这句话,让他构思了一個这样的故事:两个小孩玩火,风戏耍火,火把庄稼烧掉了,村民们看到一地焦土,老人抓起土仰面问,风躲到后面不下来了。下雨了,其实是风哭了。风开始做好事,吹到海上,一个小伙子的帆坏了,风吹船上岸。风还有一丝丝力量,最后来到乌镇。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