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价值研究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wy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采用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案,而观察组则运用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且手术和住院时间均较短,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良性结节进行治疗,具有切口短、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良性结节;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在人体器官结构中,甲状腺是比较重要的一個内分泌腺体,不仅可以对机体相关能量和功能性蛋白质的生成进行控制,还能对机体的相关激素敏感度进行调节。甲状腺结节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疾病,大部分为良性,在临床上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增生等,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1]。当前在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时,手术是首选的一种方法,但是不同术式的疗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对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运用在甲状腺良性结节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5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病程1-6年,平均(3.4±1.2)年,年龄33-72岁,平均(52.3±10.6)岁,其中19例为女性、10例为男性;观察组病程1-7年,平均(3.5±1.3)年,年龄34-74岁,平均(52.5±10.7)岁,其中20例为女性、9例为男性。两组的病程、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传统甲状腺手术,即协助患者合理摆放体位,一般为仰卧位,充分暴露甲状腺,常规消毒术区后,铺无菌方巾,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选择胸骨切迹上6cm处为手术切口,对颈白线进行纵切,将颈阔肌和颈深筋膜分开,对甲状腺和带状肌进行分离,上提拉钩,操作期间,集中注意力,避免损害周围组织。同时,运用高频电刀切掉甲状腺结节,注意保护正常甲状腺组织和周围血管,切除结节后,缝合剩余甲状腺,结束手术。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行低位小切口手术,操作如下:对患者进行颈从神经麻醉后,选择颈前正中锁骨位置为手术入路,顺着皮肤纹理方向作一个小切口,长度为3cm,逐层打开和分离皮肤下结构,对甲状腺下极位进行处理,并且确定喉返神经位置,充分暴露病灶后,按照从上至下的原则分离甲状腺结节,将下极位血管扎断,对气管表层进行分离,确定甲状腺峡位置并扎断,对喉返神经进行游离。操作期间,要密切观察甲状腺,如果出现松动情况,则要对上下极进行处理,全部或部分切除甲状腺。切除结节后,缝合残端,彻底止血,最后将瘤体窝关闭,放入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出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并且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声音嘶哑以及切口粘连等。
  1.4统计学分析
  由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和X2检验计量与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切口长度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当前在治疗甲状腺结节时,手术切除结节是最有效、最快速、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根治率。但是既往甲状腺手术方案,具有较长的手术切口,不仅创伤较大,还会对皮肤的美观度和完整性产生直接破坏,尤其是一些瘢痕体质者,可产生焦虑、自卑心理,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2]。小切口手术作为新型的一种术式,在切除病灶时,仅作一个长度为2-3cm的小切口,不容易损伤病灶周围组织,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3]。同时,在低位小切口手术中,不需要将颈前肌群切断,能够经过颈白线直接到达甲状腺,不会影响颈前浅静脉区域,并且术中能够利用手术刀将病变组织切除,彻底止血,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
  综上所述,在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运用低位小切口手术,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使术中出血量减少,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发生,徐先栋.对比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智慧健康,2021,7(16):61-63+66.
  [2]徐赵伟,臧建峰.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9):3137-3139.
  [3]金艳林.探析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差异[J].智慧健康,2020,6(23):43-45.
  [4]王林.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分析[J].名医,2019(12):9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尿微量白蛋白(mALB)对临床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糖尿病无肾病组32例、糖尿病早期肾病组40例、糖尿病肾病组28例,采集尿液并且检测尿β2-MG、尿RBP、尿mALB水平,并分析单一与联合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各项指标检测结
摘要:现如今,氟喹诺酮类药物,通过近些年来不断的研发开发,已经研究发展到了第四代,这其中主要以加替沙星,莫西沙星这两类药物的应用广泛为主。这两种药物的基本结构与氟喹诺酮的化学结构是完全一致的,在临床层面上,将这类药物统一的命名为,氟喹诺酮类药物。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针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药理特征、应用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自身的抗菌作用以及耐药机制等,以此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探讨基层医院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选择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将期间在基层医院治疗的54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展开分组,对比组共2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共2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收治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K达峰值时间以及冠脉再通情况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经静脉
摘要:目的: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2018年1 月-2019年8 月山东蓬莱同步骨科医院骨科初次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9例。方法:通过搜集山东蓬莱同步骨科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的病例资料,根据WHO推荐骨质疏松诊断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骨密度将患者分为非骨质疏松A组,骨质疏松B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骨质疏松对于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的影响。结论:通过临床
摘要:目的:分析多西他赛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方法:此次入选对象是60例乳腺癌患者,笔者根据给予治疗药物不同分成参照组(单独多西他赛治疗,30例)与实验组(多西他赛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30例),比较两组药物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疗效、肿瘤标志物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疾病,实施多西他赛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来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改善患者机
摘要:目的 探究ESD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应用中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我院消化科及普外科收治66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研究起止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采用双色球分组方式,传统组33例实施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实验组33例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出血、感染、食管反流等并发症发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淋巴结转移数量和淋巴结转移度是影响食管癌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1].通信作者:应敏刚,Email:[email protected]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12月在本院收治疑似多发性脑梗死的60例老年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进行综合性诊断,同时采取CT影像检查所有入选者,分析检查结果。结果:CT检查出脑梗死56例,总检出率为93.33%(56/60),CT检出的病灶大小为(8.53±1.16)mm,病灶数量为(2.36±0.56)个,脑梗死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18~2021年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易感人群的感染发生率为39.32%,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下呼吸道感染占41%,口腔感染占23%以上。结论:白细胞减少症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因素,使用激素和细胞毒素后应加强治疗。  关键词:血液系统疾病;医院内感染;感染率;易感因素;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1.6+2 【文
摘要:目的:研究纤支镜灌洗对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在2020年1月份-2021年4月份之间所收治的60例重症支原体肺炎儿童患者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患者都为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纤支镜灌洗给予治疗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组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