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完全不同两种语言的单语讲话者如汉语和英语,他们的MEG和fMRI data 核磁共振数据都显示出由于测试者语言语音表征机制的不同,所以会激活各自不同的大脑区域:如激活不同神经基质(substrate),神经机制(在脑半球侧化方面), 激活区域和激活密度方面。这部分是由于中国汉字普通话独特的词汇音调和语标表征基质所影响的。然而,熟练双语者在进行二语加工时可能不会产生新激活的语言加工区域,但长期进行二语加工会导致大脑结构(如灰质和白质密度增加)改变,此項脑神经网络成像事实最能证明“裕足假设”的合理性。
[关 键 词] 裕足假设;语言系统信息加工;惰连;专连;脑神经网络机制
[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14-02
是否学习不同种类的语言会涉及激活大脑中不同的神经网络电路/回路(circuits),从而产生大脑语言系统的根本性差异呢?现存的实验研究成果还不能提供出一个清楚明白的答案。很显然,一些语言在音位形式(phonological forms) 和句法结构(syntactical structures) 方面具有相似性,如英语和法语之间。而有些语言又大不相同,如英语和汉语之间。
现如今,关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双语表征机制存在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坚持认为双语机制和单语机制是被共同的机制表征出来的(即存在于同一个脑区/脑结构cortical structure 中,这就意味着双语者试图激活相同的语言系统去加工语言信息当他们讲母语和第二语言时)。许多研究报道称加工双语时会有相互重叠的脑区被激活(Klein et al.,1995;Chee et al., 2000); 而另一类语言学家则认为不同的脑网络机制会支持不同的语言加工(Kim et al., 1997;Perani et al., 1998)。来自Kim和Perani语言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语言会激活不同脑区和神经通络(即双语机制中的两种语言以及单语机制都分别有不同大脑表征机制)。此观点可以恰当证实兰姆教授的“裕足假设”。
对完全不同两种语言的单语讲话者如汉语和英语,他们的MEG和fMRI data 核磁共振数据都显示出由于测试者语言语音表征机制的不同,所以会激活各自不同的大脑区域:如激活不同神经基质(substrate),神经机制(在脑半球侧化方面), 激活区域和激活密度方面(Klein et al., 2001; Tan et al., 2003; Valaki et al.,2004)。这部分是由于中国汉字普通话独特的词汇音调和语标表征基质所影响的。然而,熟练双语者在进行二语加工时可能不会产生新激活的语言加工区域,但长期进行二语加工会导致大脑结构(如灰质和白质密度增加)改变,此项脑神经网络成像事实最能证明“裕足假设”的合理性。
此外,遵循Albert 和Obler 早期观点表明“双语者脑”可能比“单语者脑”存在更大的“脑侧化”特征。双语脑机制比单语脑机制更倾向使用右脑来加工语言信息,此观点能更好地支持“裕足假设”的合理性,它表明双语脑比单语脑更多激活“惰连”(latent nections),同时形成新通络(new pathways)。此事实主要来自于(Damasio et al.,1996)脑功能成像研究(functional imaging studies)的结果。我们不能把脑神经网络的细微结构想象成一个固定不变的 “模块”(modules),因为它们的结构和操作加工过程是随着学习在不断改善缓慢改变和习得的。一位测试者在第二语言“概念”的学习经历以及其相应词汇的学习都会导致微观的神经结构上紧邻的微观通络上“通连”的形成——这是一个大脑神经网络机制随第二语言学习经历经验而改变从而导致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语言系统结构功能改变的事实和认知活动,这一认知活动意味着双语脑在结构和加工激活方式方面不同于单语脑。第二语言的使用会使得语言关系网络中“通连”变成“专连”,同时还会有一些“惰连”在语言系统关系网络模式中被激活以此形成一种语言关系网络模式的过程。
我们应用各实验事实洞察单语者语言信息加工系统:Bolger,Perfetti 和Schneider(2005) fMRI Research 核磁共振图像描述了说汉语单语者语言信息加工机制:当被试者/测试者加工汉字时,阅读网络机制(涉及语义系统semantic system)其中包含脑后部视觉区域(posterior visual region)即枕叶occipital lobe 和左中部流线型脑回区域left mid—fusiform gyrus 被激活。当测试者加工拼音音调任务时,阅读网络机制(涉及音位系统phonological system)其中包含脑前部区域(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sulcus)被激活。当测试者进行汉语语义加工时,阅读网络机制(涉及概念机制conceptual system)其中包含脑后部(流线型区域)和脑前部即额下回区域均被激活。(Bolger et al., 2005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加工区域定位)然而二语习得理解和语言产出及其他各方面语言加工认知活动都又会造成“双语脑”结构和功能调整和改变。 这些变化会涉及大脑灰质、白质以及脑通络结构重组:如会出现新增加的语言加工功能分区,会有更多穿越脑部神经突触(synapses)的电子电荷活动,或会出现动脉血流量的增加(尤其脑部区域)。这些神经生物事实都是兰姆教授语言关系网络模式的生物基础,尤其在论证“裕足假设”方面。
最后,我们还可以应用另一神经成像事实(neural imaging facts)证明单语者大脑与双语者大脑差异(这里我们主要涉及汉语单语者和汉英双语者):Tan, Laird et al.(2005)等几位教授分别测试了6位阅读汉字拼音的汉语单语者和13位阅读英语语音音标的(明确了详细的语音任务)汉英双语者。 他们的研究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类任务进行语言信息网络加工时都使用分享了三个语言加工区域,即(1)前额叶中部区域ventral prefrontal areas 涉及左额下回上层区域superior portion of the 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2)左侧颞叶颅骨后部, 背面包含中颞上回和颅骨下层皮质中央区域 a left dorsal temporal parietal system including mid—superior temporal gyri and the ventral aspect of inferior parietal cortex(supramarginal region)。(3)左侧中央枕骨颞叶区域 left ventral occipito—temporal areas。然而,这两类语言加工任务也出现明显不同的语言加工功能分区:汉英双语者在进行汉语拼音音调阅读时有两个脑功能区域明显比汉语单语者在进行此类任务时脑功能区域激活多了两个语言加工区域,即(1)the left dorsal lateral frontal area at BA9 左侧背前布洛卡区域,(2)a dorsal left inferior parietal area 左侧背后部颅骨区域。 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语言系统中音位系统出现新增激活的通络并使得它们当中部分“惰连”变成“通连”或“专连”(recruit nections, dedicated nections),并且在其語言关系网络模式中形成新通路。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和论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单语者和双语者各自出现语言系统中单独不重叠的分别表征机制the separation representation of linguistic system——此项事实能够恰如其分地证明我们的“裕足假设”理论学说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常宗林.认知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程琪龙.逼近语言系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程琪龙.语义框架和认知操作[J].外语教学,2007(1):1-4.
[5]戴炜栋,陆国强.概念能力与概念表现[J].外国语,2007(3):10-16.
[6]贾冠杰.脑科学研究与右脑外语教学观[J].外语界,2007(4):88-91.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李光泽.双语语义表征及其通达机制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5(1).
[9]刘执玉.新编人体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李振华.英汉人体解剖与组织和胚胎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张积家,刘丽虹.双语脑研究的进展及启示[J].现代外语,2007(3):308-315.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裕足假设;语言系统信息加工;惰连;专连;脑神经网络机制
[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14-02
是否学习不同种类的语言会涉及激活大脑中不同的神经网络电路/回路(circuits),从而产生大脑语言系统的根本性差异呢?现存的实验研究成果还不能提供出一个清楚明白的答案。很显然,一些语言在音位形式(phonological forms) 和句法结构(syntactical structures) 方面具有相似性,如英语和法语之间。而有些语言又大不相同,如英语和汉语之间。
现如今,关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双语表征机制存在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坚持认为双语机制和单语机制是被共同的机制表征出来的(即存在于同一个脑区/脑结构cortical structure 中,这就意味着双语者试图激活相同的语言系统去加工语言信息当他们讲母语和第二语言时)。许多研究报道称加工双语时会有相互重叠的脑区被激活(Klein et al.,1995;Chee et al., 2000); 而另一类语言学家则认为不同的脑网络机制会支持不同的语言加工(Kim et al., 1997;Perani et al., 1998)。来自Kim和Perani语言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语言会激活不同脑区和神经通络(即双语机制中的两种语言以及单语机制都分别有不同大脑表征机制)。此观点可以恰当证实兰姆教授的“裕足假设”。
对完全不同两种语言的单语讲话者如汉语和英语,他们的MEG和fMRI data 核磁共振数据都显示出由于测试者语言语音表征机制的不同,所以会激活各自不同的大脑区域:如激活不同神经基质(substrate),神经机制(在脑半球侧化方面), 激活区域和激活密度方面(Klein et al., 2001; Tan et al., 2003; Valaki et al.,2004)。这部分是由于中国汉字普通话独特的词汇音调和语标表征基质所影响的。然而,熟练双语者在进行二语加工时可能不会产生新激活的语言加工区域,但长期进行二语加工会导致大脑结构(如灰质和白质密度增加)改变,此项脑神经网络成像事实最能证明“裕足假设”的合理性。
此外,遵循Albert 和Obler 早期观点表明“双语者脑”可能比“单语者脑”存在更大的“脑侧化”特征。双语脑机制比单语脑机制更倾向使用右脑来加工语言信息,此观点能更好地支持“裕足假设”的合理性,它表明双语脑比单语脑更多激活“惰连”(latent nections),同时形成新通络(new pathways)。此事实主要来自于(Damasio et al.,1996)脑功能成像研究(functional imaging studies)的结果。我们不能把脑神经网络的细微结构想象成一个固定不变的 “模块”(modules),因为它们的结构和操作加工过程是随着学习在不断改善缓慢改变和习得的。一位测试者在第二语言“概念”的学习经历以及其相应词汇的学习都会导致微观的神经结构上紧邻的微观通络上“通连”的形成——这是一个大脑神经网络机制随第二语言学习经历经验而改变从而导致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语言系统结构功能改变的事实和认知活动,这一认知活动意味着双语脑在结构和加工激活方式方面不同于单语脑。第二语言的使用会使得语言关系网络中“通连”变成“专连”,同时还会有一些“惰连”在语言系统关系网络模式中被激活以此形成一种语言关系网络模式的过程。
我们应用各实验事实洞察单语者语言信息加工系统:Bolger,Perfetti 和Schneider(2005) fMRI Research 核磁共振图像描述了说汉语单语者语言信息加工机制:当被试者/测试者加工汉字时,阅读网络机制(涉及语义系统semantic system)其中包含脑后部视觉区域(posterior visual region)即枕叶occipital lobe 和左中部流线型脑回区域left mid—fusiform gyrus 被激活。当测试者加工拼音音调任务时,阅读网络机制(涉及音位系统phonological system)其中包含脑前部区域(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sulcus)被激活。当测试者进行汉语语义加工时,阅读网络机制(涉及概念机制conceptual system)其中包含脑后部(流线型区域)和脑前部即额下回区域均被激活。(Bolger et al., 2005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加工区域定位)然而二语习得理解和语言产出及其他各方面语言加工认知活动都又会造成“双语脑”结构和功能调整和改变。 这些变化会涉及大脑灰质、白质以及脑通络结构重组:如会出现新增加的语言加工功能分区,会有更多穿越脑部神经突触(synapses)的电子电荷活动,或会出现动脉血流量的增加(尤其脑部区域)。这些神经生物事实都是兰姆教授语言关系网络模式的生物基础,尤其在论证“裕足假设”方面。
最后,我们还可以应用另一神经成像事实(neural imaging facts)证明单语者大脑与双语者大脑差异(这里我们主要涉及汉语单语者和汉英双语者):Tan, Laird et al.(2005)等几位教授分别测试了6位阅读汉字拼音的汉语单语者和13位阅读英语语音音标的(明确了详细的语音任务)汉英双语者。 他们的研究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类任务进行语言信息网络加工时都使用分享了三个语言加工区域,即(1)前额叶中部区域ventral prefrontal areas 涉及左额下回上层区域superior portion of the 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2)左侧颞叶颅骨后部, 背面包含中颞上回和颅骨下层皮质中央区域 a left dorsal temporal parietal system including mid—superior temporal gyri and the ventral aspect of inferior parietal cortex(supramarginal region)。(3)左侧中央枕骨颞叶区域 left ventral occipito—temporal areas。然而,这两类语言加工任务也出现明显不同的语言加工功能分区:汉英双语者在进行汉语拼音音调阅读时有两个脑功能区域明显比汉语单语者在进行此类任务时脑功能区域激活多了两个语言加工区域,即(1)the left dorsal lateral frontal area at BA9 左侧背前布洛卡区域,(2)a dorsal left inferior parietal area 左侧背后部颅骨区域。 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语言系统中音位系统出现新增激活的通络并使得它们当中部分“惰连”变成“通连”或“专连”(recruit nections, dedicated nections),并且在其語言关系网络模式中形成新通路。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和论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单语者和双语者各自出现语言系统中单独不重叠的分别表征机制the separation representation of linguistic system——此项事实能够恰如其分地证明我们的“裕足假设”理论学说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常宗林.认知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程琪龙.逼近语言系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程琪龙.语义框架和认知操作[J].外语教学,2007(1):1-4.
[5]戴炜栋,陆国强.概念能力与概念表现[J].外国语,2007(3):10-16.
[6]贾冠杰.脑科学研究与右脑外语教学观[J].外语界,2007(4):88-91.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李光泽.双语语义表征及其通达机制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5(1).
[9]刘执玉.新编人体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李振华.英汉人体解剖与组织和胚胎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张积家,刘丽虹.双语脑研究的进展及启示[J].现代外语,2007(3):308-315.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