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典型。2014年6月29日,省委决定,授予唐宏、刘先伟、丁湘、赵文峤、林建国、曾云忠、廖克全、李勇蔺、李永平、赵波、张根生、蔡刚、何飚、杜德清、赵勇等15名同志“四川省优秀县(市、区)委书记”荣誉称号。
这次表彰的优秀县(市、区)委书记,是全省党员干部的楷模,充分展示了我省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风貌。本刊特此采访了三位优秀县委书记,走近他们,分享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唐宏:是荣誉,更是责任
“优秀县委书记是省委对这个群体的一种关心和重视,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县域兴则全川兴。县委书记职务不高却至关重要,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我把这个荣誉看成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在这个岗位上更安心、静心、用心地工作。”这是富顺县委书记唐宏获奖后的感言。
这位在区县埋头工作20多年的书记,虽是学农出身,但他研究生时转攻区域经济学,从谋一区经济发展的掌舵者到自贡市经信委的当家人,他对经济和全局发展谙熟于胸。2011年9月唐宏受命出任富顺县委书记,3年时间,他和富顺人上下一心,朝着构建“富裕富顺、秀美富顺、幸福富顺”的目标跨步前行。
富顺过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远远落后于全市工业化的速度。县域要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因此,履新县委书记后,唐宏从统一全县人民思想着手,增加各级干部的工业意识。“举办专题讲座,加强他们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然后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省内外的先进经验。”
在工业发展新蓝图中,富顺始终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高起点规划建设晨光科技园区、纺织服装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酒业集中区。2013年,晨光科技园区完成投资15.8亿元,成为全省唯一的有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其他园区建设基本完成投资并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2013年富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6亿元,与2011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53.5:27.5。“新型工业化的框架和思路基本形成,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富顺的五年目标会基本实现。”唐宏信心满满。
“民生是除了抓经济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发展成果一定要让老百姓都分享。”两年来富顺县委投资 10多亿元,实施了文体中心、人民医院、职业教育中心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18个,是近十年富顺社会事业投资建设最好最快的时期。
唐宏认为,优化交通环境是改善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路况差,每到过年时,那些在外打拼的人都不敢开车回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富顺县委投资了20多亿元实施S305绕城改线、县内骨干道路改造升级等重大交通项目,完成道路改造408公路,县域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过去富顺县城脏、乱、差。”说起这个问题,唐宏的表情很无奈,所以他下定决心大力整治县城环境。县委对城区的主街大道进行了风貌改造,加大了城市执法管理力度,“要求清洁工12小时在岗,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6月富顺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
这两年,富顺累计投资民生资金40.4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4.5万人,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78.4万人……一组组数据说明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他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唐宏把“如何想”“怎么抓”的总揽思路落到实处,他认为作风建设要注重从长效机制上着手,这样既治标又治本。“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才能服务持久。”
今年2月,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富顺狮市镇派出所“母子同岁”户籍纠错难问题后,全县开展了“四个对照”案例警示教育,震撼了干部思想,促进了作风转变。“查摆事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领导带头改,立查立改,群众监督改,整改成效让群众评判。” 唐宏深有感触。
在调研中,唐宏注重与群众的交流,根据他们反映强烈的村(组)财务不公开问题,创新机制,全县319个行政村、56个社区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在富世镇开展了村级财务管理“12345”账前预审试点,现已在全县广泛推行。唐宏说,这解决了作风建设的最大问题。
另外,富顺县委还建立了县级综合服务平台,只要打开电脑,红灯不停闪,说明有未办事宜,督促工作人员尽快办理,“这是我们转作风的创新尝试,让服务群众的每一步都处于公开透明中。”
张根生:群众期盼就是努力方向
人民群众期盼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他带领团队推进了城镇建设、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发展起现代工业;人民群众期盼改善生存环境,他带领团队推动了300公里老油路改建、启动了“三溪”避洪搬迁……在平昌县委书记张根生的心里,108万平昌人民的期盼,就是他工作努力方向。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片区连片特困县的平昌,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是2011年接任县委书记后张根生首先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和民主决策,张根生带领县委一班人确立了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两个强县”、强化“两个推进”的发展思路,下决心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全域扶贫攻坚的路子。
按照“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要求,启动建设驷马——元山等10个乡镇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片,建成25个示范新村、293个聚居点;依托温氏、翼展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猪、蔬菜、茶果、水产四大特色产业,成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林业产业强县。
着力构建四级城镇体系,推进新区、园区、社区“三区同建”,把金宝新区建设作为平昌城乡统筹的动力源,抽调300多名最能吃苦、最能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攻坚团队,两年时间基本形成了18平方公里的新区框架。 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合作之路,以园区为载体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白酒工业和清洁能源“三大产业”。2013年全县招商到位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278%。
张根生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坚持把人心向背作为施政理念的核心内容,向全县群众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平昌300公里县道老油路已超期服役十多年,苦于无项目支持一直没能改造。“县道老油路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砸锅卖铁也不能让群众再受苦!” 2012年春节一上班,张根生主持召开老油路改造动员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6.5亿元,仅8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改造任务。
县城老街及黄麻溪、渭子溪、龙潭溪由于地势低洼,群众年年深受洪灾之苦,日夜渴盼搬迁,但搬迁是政府只投入无收益的工程。“民生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张根生以此统一了四大班子的意见。2012年,县财政投入2.5亿元并利用市场手段实施了老街及“三溪”的避洪搬迁,让1860多户群众彻底告别了水患。
为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张根生提出要一次性解决农村校舍D级危房,2013年投入2.8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18万平方米。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张根生认真落实“不能落下一户贫困户”的要求,积极主导建立健全政府贴息、企业帮带、干部帮扶“三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近两年帮助3.1万人实现了脱贫。
“职务只能让人口服,水平可能让人心服,人格魅力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这是张根生常讲的一句话,更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作为县委书记,张根生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切实重视县委自身建设,在全县形成了万众一心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张根生自觉落实“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干部一线考察机制,近两年从一线选拔使用优秀干部110余名。在全县开展形势、法纪、道德“三大讲堂”,大力弘扬“开明诚信、大气包容”的人文精神,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了“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导向。
张根生始终坚持自律自省,坚决贯彻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等各项规定,自觉反对和抵制“四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以身示范带动全县形成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赵勇:“红土地”上的不懈追求
7月10日,“凉山快讯”弹出消息:冕宁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这是自2010年10月履新冕宁县委书记,赵勇在这片“红土地”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又一成果。
2010年到2013年,冕宁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净增加11.2亿元,年均增长16.39%;公共财政总收入年均净增加1.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净增加1.38亿元,年均增长27.5%。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粮食生产大县” “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
冕宁,地处安宁河源头的这片“红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厚,素有“攀西龙头”之美誉。然而多年来,坐拥“天势地利”,冕宁却发展粗犷,挺进缓慢。
直面发展瓶颈,赵勇进村入寨,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十二五”初期,在其主导下,冕宁提出“强工富县、稳农固县、科教兴县、旅游名县、生态立县、依法治县,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城镇特色化、旅游品牌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2014年,赵勇又带领县级班子细化施政举措:突出“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城镇化带动”,加快建设红色冕宁、工业冕宁、生态冕宁。
思路清,方向明。发展大旗的精准定位,促进了冕宁“140亿级稀土、20亿级黑色有色、50亿级水能电冶、25亿级建材、5亿级绿色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的形成。
目前,以“国家级稀土高新产业园区、江铜稀土百亿企业、国家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为目标的中国冕宁稀土工业园区已见雏形。园区先后投入资金3.7亿元,面积拓展到27.3平方公里,为冕宁县域经济的发展腾飞插上了翅膀。
“不进则退”的时代,赵勇提出要发展,就要“坚持重点突破,以育人才、抓项目、重招商、兴产业为工作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动力”。
担纲县委书记以来,赵勇在全州率先推行科级领导干部“实绩月考”“月考年评”制度。在实践中,他提出的干部动议提名“五步酝酿法”、多层面推进干部交流和“六条途径”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等做法,为发展培育了新型人才。
发展中,赵勇力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25.4亿元增至2013年44.1亿元的跨越,年均增长17.6%。
已建成县城和泸沽自来水厂、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顺利实施108国道泸漫段和菩马段改造、冕先路、棉锦跨江大桥等一批交通工程;年内将完成总投资近3亿元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
2010-2013年,全县累计协议引资86.2亿元,成功引进香港元升油橄榄、中国化工、江西铜业等20个企业入驻,壮大了骨干产业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锡成滑石成为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凉山首家中小企业。
为破解“二元经济”发展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力度,赵勇针对较为发达的安宁河流域地区,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落实“产村相融”发展理念,建成一批特色新村;针对相对落后的泸宁、里庄、拖乌片区,赵勇坚持和完善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机制,扎实推进八大扶贫工程,完善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几年间,赵勇夯实粮食、烟草、马铃薯、畜牧、蚕桑、林果业“六大增收工程”。先后培育以“凉山·津巴布韦”烟草合作、四川利源养殖场建设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为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拓展惠民产业,赵勇带领各级各部门加快创建灵山5A级旅游景区、安宁湖生态旅游景区、卫星发射基地景区、彝海结盟景区;相继建成小东河商业步行街、县城新水厂、县区域中心医院、体育中心和冕宁中学迁建等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
“优秀县委书记”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逗点,在冕宁这片“红土地”上,赵勇和他的同伴将继续奋勇前行。(责编:李妍婕)
这次表彰的优秀县(市、区)委书记,是全省党员干部的楷模,充分展示了我省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风貌。本刊特此采访了三位优秀县委书记,走近他们,分享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唐宏:是荣誉,更是责任
“优秀县委书记是省委对这个群体的一种关心和重视,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县域兴则全川兴。县委书记职务不高却至关重要,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我把这个荣誉看成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在这个岗位上更安心、静心、用心地工作。”这是富顺县委书记唐宏获奖后的感言。
这位在区县埋头工作20多年的书记,虽是学农出身,但他研究生时转攻区域经济学,从谋一区经济发展的掌舵者到自贡市经信委的当家人,他对经济和全局发展谙熟于胸。2011年9月唐宏受命出任富顺县委书记,3年时间,他和富顺人上下一心,朝着构建“富裕富顺、秀美富顺、幸福富顺”的目标跨步前行。
富顺过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远远落后于全市工业化的速度。县域要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因此,履新县委书记后,唐宏从统一全县人民思想着手,增加各级干部的工业意识。“举办专题讲座,加强他们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然后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省内外的先进经验。”
在工业发展新蓝图中,富顺始终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高起点规划建设晨光科技园区、纺织服装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酒业集中区。2013年,晨光科技园区完成投资15.8亿元,成为全省唯一的有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其他园区建设基本完成投资并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2013年富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6亿元,与2011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53.5:27.5。“新型工业化的框架和思路基本形成,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富顺的五年目标会基本实现。”唐宏信心满满。
“民生是除了抓经济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发展成果一定要让老百姓都分享。”两年来富顺县委投资 10多亿元,实施了文体中心、人民医院、职业教育中心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18个,是近十年富顺社会事业投资建设最好最快的时期。
唐宏认为,优化交通环境是改善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路况差,每到过年时,那些在外打拼的人都不敢开车回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富顺县委投资了20多亿元实施S305绕城改线、县内骨干道路改造升级等重大交通项目,完成道路改造408公路,县域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过去富顺县城脏、乱、差。”说起这个问题,唐宏的表情很无奈,所以他下定决心大力整治县城环境。县委对城区的主街大道进行了风貌改造,加大了城市执法管理力度,“要求清洁工12小时在岗,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6月富顺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
这两年,富顺累计投资民生资金40.4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4.5万人,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78.4万人……一组组数据说明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他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唐宏把“如何想”“怎么抓”的总揽思路落到实处,他认为作风建设要注重从长效机制上着手,这样既治标又治本。“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才能服务持久。”
今年2月,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富顺狮市镇派出所“母子同岁”户籍纠错难问题后,全县开展了“四个对照”案例警示教育,震撼了干部思想,促进了作风转变。“查摆事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领导带头改,立查立改,群众监督改,整改成效让群众评判。” 唐宏深有感触。
在调研中,唐宏注重与群众的交流,根据他们反映强烈的村(组)财务不公开问题,创新机制,全县319个行政村、56个社区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在富世镇开展了村级财务管理“12345”账前预审试点,现已在全县广泛推行。唐宏说,这解决了作风建设的最大问题。
另外,富顺县委还建立了县级综合服务平台,只要打开电脑,红灯不停闪,说明有未办事宜,督促工作人员尽快办理,“这是我们转作风的创新尝试,让服务群众的每一步都处于公开透明中。”
张根生:群众期盼就是努力方向
人民群众期盼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他带领团队推进了城镇建设、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发展起现代工业;人民群众期盼改善生存环境,他带领团队推动了300公里老油路改建、启动了“三溪”避洪搬迁……在平昌县委书记张根生的心里,108万平昌人民的期盼,就是他工作努力方向。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片区连片特困县的平昌,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是2011年接任县委书记后张根生首先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和民主决策,张根生带领县委一班人确立了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两个强县”、强化“两个推进”的发展思路,下决心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全域扶贫攻坚的路子。
按照“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要求,启动建设驷马——元山等10个乡镇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片,建成25个示范新村、293个聚居点;依托温氏、翼展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猪、蔬菜、茶果、水产四大特色产业,成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林业产业强县。
着力构建四级城镇体系,推进新区、园区、社区“三区同建”,把金宝新区建设作为平昌城乡统筹的动力源,抽调300多名最能吃苦、最能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攻坚团队,两年时间基本形成了18平方公里的新区框架。 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合作之路,以园区为载体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白酒工业和清洁能源“三大产业”。2013年全县招商到位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278%。
张根生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坚持把人心向背作为施政理念的核心内容,向全县群众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平昌300公里县道老油路已超期服役十多年,苦于无项目支持一直没能改造。“县道老油路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砸锅卖铁也不能让群众再受苦!” 2012年春节一上班,张根生主持召开老油路改造动员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6.5亿元,仅8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改造任务。
县城老街及黄麻溪、渭子溪、龙潭溪由于地势低洼,群众年年深受洪灾之苦,日夜渴盼搬迁,但搬迁是政府只投入无收益的工程。“民生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张根生以此统一了四大班子的意见。2012年,县财政投入2.5亿元并利用市场手段实施了老街及“三溪”的避洪搬迁,让1860多户群众彻底告别了水患。
为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张根生提出要一次性解决农村校舍D级危房,2013年投入2.8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18万平方米。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张根生认真落实“不能落下一户贫困户”的要求,积极主导建立健全政府贴息、企业帮带、干部帮扶“三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近两年帮助3.1万人实现了脱贫。
“职务只能让人口服,水平可能让人心服,人格魅力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这是张根生常讲的一句话,更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作为县委书记,张根生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切实重视县委自身建设,在全县形成了万众一心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张根生自觉落实“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干部一线考察机制,近两年从一线选拔使用优秀干部110余名。在全县开展形势、法纪、道德“三大讲堂”,大力弘扬“开明诚信、大气包容”的人文精神,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了“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导向。
张根生始终坚持自律自省,坚决贯彻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等各项规定,自觉反对和抵制“四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以身示范带动全县形成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赵勇:“红土地”上的不懈追求
7月10日,“凉山快讯”弹出消息:冕宁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这是自2010年10月履新冕宁县委书记,赵勇在这片“红土地”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又一成果。
2010年到2013年,冕宁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净增加11.2亿元,年均增长16.39%;公共财政总收入年均净增加1.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净增加1.38亿元,年均增长27.5%。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粮食生产大县” “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
冕宁,地处安宁河源头的这片“红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厚,素有“攀西龙头”之美誉。然而多年来,坐拥“天势地利”,冕宁却发展粗犷,挺进缓慢。
直面发展瓶颈,赵勇进村入寨,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十二五”初期,在其主导下,冕宁提出“强工富县、稳农固县、科教兴县、旅游名县、生态立县、依法治县,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城镇特色化、旅游品牌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2014年,赵勇又带领县级班子细化施政举措:突出“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城镇化带动”,加快建设红色冕宁、工业冕宁、生态冕宁。
思路清,方向明。发展大旗的精准定位,促进了冕宁“140亿级稀土、20亿级黑色有色、50亿级水能电冶、25亿级建材、5亿级绿色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的形成。
目前,以“国家级稀土高新产业园区、江铜稀土百亿企业、国家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为目标的中国冕宁稀土工业园区已见雏形。园区先后投入资金3.7亿元,面积拓展到27.3平方公里,为冕宁县域经济的发展腾飞插上了翅膀。
“不进则退”的时代,赵勇提出要发展,就要“坚持重点突破,以育人才、抓项目、重招商、兴产业为工作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动力”。
担纲县委书记以来,赵勇在全州率先推行科级领导干部“实绩月考”“月考年评”制度。在实践中,他提出的干部动议提名“五步酝酿法”、多层面推进干部交流和“六条途径”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等做法,为发展培育了新型人才。
发展中,赵勇力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25.4亿元增至2013年44.1亿元的跨越,年均增长17.6%。
已建成县城和泸沽自来水厂、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顺利实施108国道泸漫段和菩马段改造、冕先路、棉锦跨江大桥等一批交通工程;年内将完成总投资近3亿元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
2010-2013年,全县累计协议引资86.2亿元,成功引进香港元升油橄榄、中国化工、江西铜业等20个企业入驻,壮大了骨干产业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锡成滑石成为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凉山首家中小企业。
为破解“二元经济”发展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力度,赵勇针对较为发达的安宁河流域地区,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落实“产村相融”发展理念,建成一批特色新村;针对相对落后的泸宁、里庄、拖乌片区,赵勇坚持和完善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机制,扎实推进八大扶贫工程,完善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几年间,赵勇夯实粮食、烟草、马铃薯、畜牧、蚕桑、林果业“六大增收工程”。先后培育以“凉山·津巴布韦”烟草合作、四川利源养殖场建设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为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拓展惠民产业,赵勇带领各级各部门加快创建灵山5A级旅游景区、安宁湖生态旅游景区、卫星发射基地景区、彝海结盟景区;相继建成小东河商业步行街、县城新水厂、县区域中心医院、体育中心和冕宁中学迁建等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
“优秀县委书记”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逗点,在冕宁这片“红土地”上,赵勇和他的同伴将继续奋勇前行。(责编: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