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重知识梳理,而轻视学生情感体验等因素,教学活动一元化,引导过多,引导得过细,课堂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及“一言堂”的现象。随着新课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交往的互动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偏面理解,小学数学课堂频频出现了教师放任自流,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课堂处于“完全自由”状态。老师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主动性”,而忽视自身活动“有效性”的倾向。学生固然应该关注,但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对象之一,过于重视学生活动而忽视教师活动又演变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位”的“学生中心论”。因此,重视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身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导,这是一个“并重”的过程,忽视了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现象,造成小学数学课堂不和谐的环境。
因此,理想的和谐数学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有效引导,既体现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更体现在课堂中对一个个细节的处理与把握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决定一堂课的流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浅与价值,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堂课效果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将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生机、灵性、和谐的课堂,会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数学的无限风光。
一、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
“有效”是指有效果、有功用;“引导”是指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地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困难”,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困难”而过。
2、当一项新的研究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当地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怎样的引导是有效的?
首先,体现在时机上不同。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的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
其次,体现在方式上不同。“引导”可以是提问,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教师顺着学生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提示,或顺着学生思路用提问、手势、板书、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手段来启示学生的思维。而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引导的范围比《数学课程标准》中 “引导者”的“引导”范围狭隘。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应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数学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作记者式提问,而学生进行着答记者问。
三、怎样进行有效引导?
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法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
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3、教学引导要讲究灵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刚开始,学生虽然没有表示正确,但“用字母表示数”是值得肯定的,于是有了以下的引导“这两位同学都知道用字母来表示,值得表扬,但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你还有与他们不同的想法吗?”也许一个“但”字给了学生启发,所以就有了“( a )只青蛙,( b )张嘴,( c)只眼睛,( d)条腿”的回答,虽然与教师的预设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教师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成长,一句“你为什么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你现在有改进的意见吗?”又给了学生一次改进创新的机会,在“还能不能再根据青蛙、眼睛和腿的关系再把儿歌改进改进呢?”的呼唤中,终于水到渠成了。
数学的课堂需要开放、和谐的声音,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和谐,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偏面理解,小学数学课堂频频出现了教师放任自流,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课堂处于“完全自由”状态。老师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主动性”,而忽视自身活动“有效性”的倾向。学生固然应该关注,但学生毕竟是教学双边活动对象之一,过于重视学生活动而忽视教师活动又演变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位”的“学生中心论”。因此,重视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身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参与课堂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教学手段的有效引导,这是一个“并重”的过程,忽视了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现象,造成小学数学课堂不和谐的环境。
因此,理想的和谐数学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有效引导,既体现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更体现在课堂中对一个个细节的处理与把握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决定一堂课的流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浅与价值,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堂课效果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将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生机、灵性、和谐的课堂,会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数学的无限风光。
一、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
“有效”是指有效果、有功用;“引导”是指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地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困难”,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困难”而过。
2、当一项新的研究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当地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怎样的引导是有效的?
首先,体现在时机上不同。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的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
其次,体现在方式上不同。“引导”可以是提问,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教师顺着学生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提示,或顺着学生思路用提问、手势、板书、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手段来启示学生的思维。而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引导的范围比《数学课程标准》中 “引导者”的“引导”范围狭隘。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应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数学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作记者式提问,而学生进行着答记者问。
三、怎样进行有效引导?
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法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
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3、教学引导要讲究灵活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刚开始,学生虽然没有表示正确,但“用字母表示数”是值得肯定的,于是有了以下的引导“这两位同学都知道用字母来表示,值得表扬,但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你还有与他们不同的想法吗?”也许一个“但”字给了学生启发,所以就有了“( a )只青蛙,( b )张嘴,( c)只眼睛,( d)条腿”的回答,虽然与教师的预设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教师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成长,一句“你为什么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你现在有改进的意见吗?”又给了学生一次改进创新的机会,在“还能不能再根据青蛙、眼睛和腿的关系再把儿歌改进改进呢?”的呼唤中,终于水到渠成了。
数学的课堂需要开放、和谐的声音,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和谐,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