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褐背小萤叶甲为寡食性昆虫,嗜食蓼科植物,为蓼科田间杂草的重要天敌。本文首次报道了发生在千屈菜上的褐背小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情况,表明褐背小萤叶甲能在千屈菜上取食为害,完成其生活史,是一种千屈菜害虫。
关键词 褐背小萤叶甲;千屈菜;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Q 969.512.4
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inn.)为多年生挺水宿根草本植物,属于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原产欧洲和亚洲的暖湿地带。在浅水中栽培长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生命力极强,中国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其株丛整齐清秀,花色淡雅,花期长,现各地已开始开发种植用于园林绿化。在园林配置中可丛植于河岸边、水池中或园林道边作花境,可露地栽植,也可盆栽或做切花。近年来,水生植物应用越来越丰富。千屈菜作为一种有着优良性状的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已开始展现其生态景观功能。本文作者于2007年在千屈菜上发现叶甲危害,鉴定其为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Joannis)]。褐背小萤叶甲分布广泛,已知的寄主有蓼属、酸模属、草莓属、珍珠梅属,但至今尚未见报道取食为害千屈菜属植物。本文以千屈菜为寄主植物饲养褐背小萤叶甲,对其形态鉴定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情况进行室内外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室内观察饲养
室内观察饲养是在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昆虫饲养室进行,饲养条件:温度25℃,相对湿度70%,光周期L//D=14h//10h。
将带有新鲜虫卵的小枝采回,放于直径12cm的大号培养皿中,叶片用滤纸保湿,置于昆虫饲养室中。每日定时置于解剖镜下检查,记录卵壳变化和孵化行为。卵孵化后,如叶片变干变枯,用毛笔将幼虫轻轻挑到另一放有新鲜健康千屈菜叶片的培养皿中,用滤纸保湿。每2h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记录幼虫取食为害、蜕皮、化蛹、羽化等行为习性及各虫期体长、体色等形态特征。
羽化后的成虫按雌雄性比1:1移入到内有盆栽千屈菜植株的50cm×50cm×80cm养虫笼内,让其自由交尾、产卵,并每天定点、定时观察成虫取食为害、交配、产卵等行为。
1.2室外观察
地点设在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千屈菜苗圃内,每天定点、定时和随机观察、记载各虫态的变化和行为习性。
2 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
经过室内解剖镜下观察,按照其形态特征鉴定,该叶甲卵(封面图a)、幼虫(封面图b)、蛹(封面图c)、雌雄成虫(封面图d)均符合褐背小萤叶甲分类鉴别特征,确认为本种。
2.2生活史
褐背小萤叶甲在武汉市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虫于10月下旬在枯枝落叶或表土层越冬。第1代出现在3月中旬,第2代出现在4月下旬,第3代出现在6月中旬,第4代出现在7月下旬。8月份室内饲养观察得出,卵期为4~5d,幼虫期为12~15d,蛹期为3~5d。
2.3生物学特性
成虫于夜间及早晨潜伏于叶背或草丛,飞行能力弱,上午09:00开始活动。成虫交配后第2天即可产卵,产卵集中在09:00~12:00。卵多产在千屈菜叶背主脉附近,产卵高峰时也产于叶片正面。卵块产,卵粒较规则排列并向上耸立,每块17~25粒卵。
幼虫孵化前卵壳顶部水渍状,以后水渍状范围逐渐扩大,孵化时幼虫从卵壳一侧爬出,在卵块附近啃食叶肉,进入2龄后分散取食危害,2龄和3龄在千屈菜叶背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叶片透明斑。
化蛹前,老龄幼虫停止爬行、取食,虫体颜色由黄色逐渐加深,变为黑褐色。尾部分泌黏液粘在寄主植物千屈菜叶背,头朝下呈下垂状。20h后开始蜕皮,沿背中线从头部开始形成裂缝。
成虫羽化时,蛹头部表皮先裂开,之后靠着身体的蠕动全部羽化出来,刚羽化的成虫为嫩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成虫直接取食叶片,使叶片呈现缺刻和孔洞。成虫的交配时间多集中在09:30~12:00和15:00~18:00。
2.4危害情况
褐背小萤叶甲主要取食千屈菜的叶片。幼虫取食叶肉,造成透明斑,同时在危害处留下黑色粪便。成虫取食叶片,造成大量的缺刻和孔洞(封面图e)。危害严重时千屈菜叶尖枯萎、卷曲,严重影响园林水生植物千屈菜的观赏效果。
3 讨论
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Joan—nis)]属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属于寡食性昆虫。潘洪玉等在室内采用单管强迫取食法测定褐背小萤叶甲的寄主范围,将11个科36种供试植物的叶片单管喂食刚孵化的幼虫,结果表明褐背小萤叶甲嗜食蓼科植物,强迫取食试验发现,该虫在草莓上虽能完成世代发育,但草莓对成虫刺激产卵等选择性差,产卵量少,幼虫发育慢;而在蓼科杂草上则相反,世代多,繁殖力强,群集发生与为害。林智慧等也得到相同结果。褐背小萤叶甲在福建省三明地区1年发生4代,具有世代重叠现象,本文研究表明该昆虫在新寄主千屈菜上的生活习性与在蓼科植物上的相似。
褐背小萤叶甲作为控制蓼科田间杂草的重要天敌,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千屈菜在国外被当作一种杂草,用两种欧洲叶甲[Galerucella calmariensis(L.)、G.pusilla (Duftschmidt)]进行生物防治。但我国千屈菜已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有生态功能的植物材料应用于湿地公园和园林水景,是一种重要的园林植物。本研究结果表明褐背小萤叶甲能在千屈菜取食为害,完成其生活史,是一种千屈菜害虫。近两年在武汉,作者发现千屈菜遭受其危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为有效防治褐背小萤叶甲对千屈菜的危害,褐背小萤叶甲在千屈菜植物上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褐背小萤叶甲;千屈菜;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Q 969.512.4
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inn.)为多年生挺水宿根草本植物,属于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原产欧洲和亚洲的暖湿地带。在浅水中栽培长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生命力极强,中国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其株丛整齐清秀,花色淡雅,花期长,现各地已开始开发种植用于园林绿化。在园林配置中可丛植于河岸边、水池中或园林道边作花境,可露地栽植,也可盆栽或做切花。近年来,水生植物应用越来越丰富。千屈菜作为一种有着优良性状的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已开始展现其生态景观功能。本文作者于2007年在千屈菜上发现叶甲危害,鉴定其为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Joannis)]。褐背小萤叶甲分布广泛,已知的寄主有蓼属、酸模属、草莓属、珍珠梅属,但至今尚未见报道取食为害千屈菜属植物。本文以千屈菜为寄主植物饲养褐背小萤叶甲,对其形态鉴定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情况进行室内外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室内观察饲养
室内观察饲养是在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昆虫饲养室进行,饲养条件:温度25℃,相对湿度70%,光周期L//D=14h//10h。
将带有新鲜虫卵的小枝采回,放于直径12cm的大号培养皿中,叶片用滤纸保湿,置于昆虫饲养室中。每日定时置于解剖镜下检查,记录卵壳变化和孵化行为。卵孵化后,如叶片变干变枯,用毛笔将幼虫轻轻挑到另一放有新鲜健康千屈菜叶片的培养皿中,用滤纸保湿。每2h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记录幼虫取食为害、蜕皮、化蛹、羽化等行为习性及各虫期体长、体色等形态特征。
羽化后的成虫按雌雄性比1:1移入到内有盆栽千屈菜植株的50cm×50cm×80cm养虫笼内,让其自由交尾、产卵,并每天定点、定时观察成虫取食为害、交配、产卵等行为。
1.2室外观察
地点设在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千屈菜苗圃内,每天定点、定时和随机观察、记载各虫态的变化和行为习性。
2 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
经过室内解剖镜下观察,按照其形态特征鉴定,该叶甲卵(封面图a)、幼虫(封面图b)、蛹(封面图c)、雌雄成虫(封面图d)均符合褐背小萤叶甲分类鉴别特征,确认为本种。
2.2生活史
褐背小萤叶甲在武汉市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虫于10月下旬在枯枝落叶或表土层越冬。第1代出现在3月中旬,第2代出现在4月下旬,第3代出现在6月中旬,第4代出现在7月下旬。8月份室内饲养观察得出,卵期为4~5d,幼虫期为12~15d,蛹期为3~5d。
2.3生物学特性
成虫于夜间及早晨潜伏于叶背或草丛,飞行能力弱,上午09:00开始活动。成虫交配后第2天即可产卵,产卵集中在09:00~12:00。卵多产在千屈菜叶背主脉附近,产卵高峰时也产于叶片正面。卵块产,卵粒较规则排列并向上耸立,每块17~25粒卵。
幼虫孵化前卵壳顶部水渍状,以后水渍状范围逐渐扩大,孵化时幼虫从卵壳一侧爬出,在卵块附近啃食叶肉,进入2龄后分散取食危害,2龄和3龄在千屈菜叶背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叶片透明斑。
化蛹前,老龄幼虫停止爬行、取食,虫体颜色由黄色逐渐加深,变为黑褐色。尾部分泌黏液粘在寄主植物千屈菜叶背,头朝下呈下垂状。20h后开始蜕皮,沿背中线从头部开始形成裂缝。
成虫羽化时,蛹头部表皮先裂开,之后靠着身体的蠕动全部羽化出来,刚羽化的成虫为嫩黄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成虫直接取食叶片,使叶片呈现缺刻和孔洞。成虫的交配时间多集中在09:30~12:00和15:00~18:00。
2.4危害情况
褐背小萤叶甲主要取食千屈菜的叶片。幼虫取食叶肉,造成透明斑,同时在危害处留下黑色粪便。成虫取食叶片,造成大量的缺刻和孔洞(封面图e)。危害严重时千屈菜叶尖枯萎、卷曲,严重影响园林水生植物千屈菜的观赏效果。
3 讨论
褐背小萤叶甲[Galerucella grisescens(Joan—nis)]属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属于寡食性昆虫。潘洪玉等在室内采用单管强迫取食法测定褐背小萤叶甲的寄主范围,将11个科36种供试植物的叶片单管喂食刚孵化的幼虫,结果表明褐背小萤叶甲嗜食蓼科植物,强迫取食试验发现,该虫在草莓上虽能完成世代发育,但草莓对成虫刺激产卵等选择性差,产卵量少,幼虫发育慢;而在蓼科杂草上则相反,世代多,繁殖力强,群集发生与为害。林智慧等也得到相同结果。褐背小萤叶甲在福建省三明地区1年发生4代,具有世代重叠现象,本文研究表明该昆虫在新寄主千屈菜上的生活习性与在蓼科植物上的相似。
褐背小萤叶甲作为控制蓼科田间杂草的重要天敌,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千屈菜在国外被当作一种杂草,用两种欧洲叶甲[Galerucella calmariensis(L.)、G.pusilla (Duftschmidt)]进行生物防治。但我国千屈菜已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有生态功能的植物材料应用于湿地公园和园林水景,是一种重要的园林植物。本研究结果表明褐背小萤叶甲能在千屈菜取食为害,完成其生活史,是一种千屈菜害虫。近两年在武汉,作者发现千屈菜遭受其危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为有效防治褐背小萤叶甲对千屈菜的危害,褐背小萤叶甲在千屈菜植物上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