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加重的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的可持续控制对策。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原因分析 控制对策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属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引起的一种小麦根部病害,既可种传又能土传,小麦从幼苗到灌浆期均可受害,为河南省补充检疫对象。1999年在我市首次发现,由于对该病认识不够,防治技术不成熟,近年来呈扩散加快、危害加重趋势,已成为制约我市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亟须采取综合控防措施,实施持续控制。
一、危害加重的原因分析
1.栽培措施的改变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小麦的栽培管理措施有了较大的改变,播期提早,播量加大,中耕减少,忽视土壤处理,不重视有机肥,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2.秸秆还田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残留在小麦根部及茎基部15cm以下,而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小麦的机收面积逐年扩大,小麦留茬高,致使未经处理的病残体全部直接施入田中,导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迅速增加,分布更加均匀,利于全蚀病的传播蔓延,造成由点到片,由零星发生到重发生。
3.多年连作
小麦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耕作方式大多数为小麦—玉米—小麦,多年的连作导致全蚀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使小麦根部处在一个易感病的环境中,增加了发病的机会。
4.检疫防疫措施难到位
一是部分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个人)植物检疫法制意识淡薄,不申报而擅自在小麦全蚀病的疫区繁育小麦种子或从疫区调运未经检疫的种子;二是植物检疫的宣传培训与执法监督,在有的地方未同步发展,有的农户随意购买未经检疫的种子;三是全市植物检疫力量薄弱,设备简陋,手段落后,加之当地小麦种子繁育面积大,涉及的单位多,难以做到全面检疫。
5.农民防治意识差
农民在麦播期间,只重视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而忽视小麦病害的防治,播种时只用杀虫剂拌种而不用杀菌剂,或使用低劣的杀菌剂,甚至白籽下种,导致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越来越重。
二、可持续控制对策
1.加强植物检疫
一要加强植物检疫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植物检疫法规的社会知名度,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和防疫意识;二要加强小麦全蚀病的宣传培训,一方面使农民对小麦全蚀病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的特点、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适时搞好预防和防治工作;三要严格检疫,对违反《河南省植物检疫条例》,擅自繁育和调运小麦种子的单位(个人)依法严肃处理,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小麦全蚀病的传播与危害。
2.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搭配。在小麦全蚀病发生区可种植豫麦18、豫麦49、新麦11、周麦18等抗病品种,以减轻此病的发生。
(2)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可明显降低此病害的发生。
(3)精细整地,合理施肥。深翻改土,精耕细耙,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态拮抗作用。
(4)加强管理。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合理密植,小麦返青拔节期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灌浆期及时灌水降温,减轻干热风危害,小麦收获后,要就地焚烧麦茬和麦杆,消灭病残体,以免疫情扩展。
3.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犁后耙前,每亩用15%粉锈宁WP或多菌灵WP1kg或70%甲基托布津WP2~3kg对细土20kg施于大田里,进行土壤处理。
(2)种子处理。用12.5%全蚀净或2.5% 适乐时每30~40ml拌10kg 麦种,或3%敌委丹40~60ml拌10kg麦种。
(3)药剂灌根。小麦播种后20~30d,每亩使用15%粉锈宁WP150~200g或20%粉锈宁EC100~150ml,或用12.5%志信星WP40g,加水50~75kg顺垄灌根,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按同样方法再灌根一次。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原因分析 控制对策
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属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引起的一种小麦根部病害,既可种传又能土传,小麦从幼苗到灌浆期均可受害,为河南省补充检疫对象。1999年在我市首次发现,由于对该病认识不够,防治技术不成熟,近年来呈扩散加快、危害加重趋势,已成为制约我市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亟须采取综合控防措施,实施持续控制。
一、危害加重的原因分析
1.栽培措施的改变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小麦的栽培管理措施有了较大的改变,播期提早,播量加大,中耕减少,忽视土壤处理,不重视有机肥,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2.秸秆还田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残留在小麦根部及茎基部15cm以下,而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小麦的机收面积逐年扩大,小麦留茬高,致使未经处理的病残体全部直接施入田中,导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迅速增加,分布更加均匀,利于全蚀病的传播蔓延,造成由点到片,由零星发生到重发生。
3.多年连作
小麦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耕作方式大多数为小麦—玉米—小麦,多年的连作导致全蚀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使小麦根部处在一个易感病的环境中,增加了发病的机会。
4.检疫防疫措施难到位
一是部分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个人)植物检疫法制意识淡薄,不申报而擅自在小麦全蚀病的疫区繁育小麦种子或从疫区调运未经检疫的种子;二是植物检疫的宣传培训与执法监督,在有的地方未同步发展,有的农户随意购买未经检疫的种子;三是全市植物检疫力量薄弱,设备简陋,手段落后,加之当地小麦种子繁育面积大,涉及的单位多,难以做到全面检疫。
5.农民防治意识差
农民在麦播期间,只重视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而忽视小麦病害的防治,播种时只用杀虫剂拌种而不用杀菌剂,或使用低劣的杀菌剂,甚至白籽下种,导致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越来越重。
二、可持续控制对策
1.加强植物检疫
一要加强植物检疫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植物检疫法规的社会知名度,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和防疫意识;二要加强小麦全蚀病的宣传培训,一方面使农民对小麦全蚀病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的特点、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适时搞好预防和防治工作;三要严格检疫,对违反《河南省植物检疫条例》,擅自繁育和调运小麦种子的单位(个人)依法严肃处理,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小麦全蚀病的传播与危害。
2.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搭配。在小麦全蚀病发生区可种植豫麦18、豫麦49、新麦11、周麦18等抗病品种,以减轻此病的发生。
(2)轮作倒茬。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可明显降低此病害的发生。
(3)精细整地,合理施肥。深翻改土,精耕细耙,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态拮抗作用。
(4)加强管理。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合理密植,小麦返青拔节期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灌浆期及时灌水降温,减轻干热风危害,小麦收获后,要就地焚烧麦茬和麦杆,消灭病残体,以免疫情扩展。
3.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犁后耙前,每亩用15%粉锈宁WP或多菌灵WP1kg或70%甲基托布津WP2~3kg对细土20kg施于大田里,进行土壤处理。
(2)种子处理。用12.5%全蚀净或2.5% 适乐时每30~40ml拌10kg 麦种,或3%敌委丹40~60ml拌10kg麦种。
(3)药剂灌根。小麦播种后20~30d,每亩使用15%粉锈宁WP150~200g或20%粉锈宁EC100~150ml,或用12.5%志信星WP40g,加水50~75kg顺垄灌根,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按同样方法再灌根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