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收,对农民而言,意味着一年的辛勤劳作有了结果,对市场而言,则预示着新一轮价格走势的开始。无论是现货企业还是期货投资者,市场各方对产量、购销情况都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大豆主产区的收成情况,笔者近日实地踏访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四个主产区的数十个县市,对整个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量以及购销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
近年来,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推行了临储政策,以市场为主的定价机制逐步被破坏,玉米期货也难以更好地发挥其市场功能。
收储使得国内玉米价格波幅进一步缩小,而未来的价格走势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市场供需,而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导向,以致玉米期货的活跃度开始下滑。
随着玉米现货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产、供、销格局的变化,玉米期货合约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合约不活跃。这些原因,让玉米期货更利于东北地区的贸易企业进行卖出套保,而不利于下游企业做买入套保。
一波三折后增产成定局
根据笔者日前实地考察了解到的情况,东北地区玉米今年总体上是一个丰收年。其中,黑龙江地区玉米增产较为明显,吉林、辽宁多数地区玉米产量也比去年有所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今年灾害(风灾、虫灾等)较少。根据调研数据,东北三省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单产都超过了10吨/公顷,一些土壤、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单产可达到12—13吨/公顷。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黑龙江产区玉米可谓一波三折。“今年春播时,严重的春涝导致整个玉米播种时间向后推迟了10-15天,由于玉米生长期的制约,部分地区农民不得不改种大豆;播种后,天气情况持续良好,玉米得到了绝佳的生长条件;随后的秋收时节,黑龙江、嫩江河段发生特大洪水,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绝收。”信达期货农产品研究员邢诚告诉笔者,农家有句谚语叫“水淹一条线,干旱一大片”,虽然涝灾时有发生,但受灾地区多为地势较低的洼地,而大片的高岗地玉米并未受损。“洪水过后,天气再次转好,秋收得以顺利进行,此前担心的‘早霜’威胁也并未出现。”
与黑龙江地区相比,吉林产区今年玉米产量相对稳定。根据当地农民的介绍,由于去年灾害较多,玉米减产严重,今年比去年增产不少,但和往年相比也只算是个“平年”。而辽宁及内蒙古东部一些地区由于沙土地、盐碱地较多,玉米单产及质量均不及其他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区。
除少数洼地、沙土地、盐碱地等生长条件较差的田地外,大部分地区今年玉米的质量都较高,籽粒饱满,竖排粒数多在14粒以上,不少地区能达到16粒以上。
买方市场成主导
根据走访,东北地区大部分农户仍延续以往的售粮习惯,无明显变化。预计集中卖粮阶段还在元旦前后,售粮价格预期则与去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吉林、辽宁一些地区,有不少农户选择在春节之后售粮,有的计划留粮到明年4—5月份,有的甚至要留到6月份。据了解,这些农户曾把2012年的玉米留至今年春节后,结果受禽流感等影响,玉米价格下滑,他们并未等到合适的价位。受此影响,不少农户反映如果今年价格较去年变化不大,将考虑在春节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售粮。
总体而言,与往年相比,今年东北地区很少有农民对新玉米价格有较高预期,基本上都表示“价格差不多就卖”。许多农户更愿意在春节之前出售,有的甚至表示粮食收获之后立即出售。
比起农民的售粮心态,贸易商的收购心态则更为复杂。由于国家收储价格已经确定,但放量收储还未展开,东北地区多数粮食贸易商并不急于收购,纷纷采取观望态度。由于一些中小型贸易商更多是赚取购销差价,所以新粮价格对其影响不大。而一些大型粮食企业,其购销行为则对当地价格具有主导作用,如吉林云天化等贸易企业以及开原益海嘉里等深加工企业。
在收购价方面,吉林云天化玉米有限公司相关人员预计,今年玉米收购价在2200元/吨左右,基本接近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据了解,益海嘉里等深加工企业已经开始收购新玉米,收购价格为0.88元/斤,30个水分,收购对象为优质玉米,但主流收购价格尚未形成。上述较大的企业均表示,玉米定价方面他们会盯住国家收储价,在收储价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收储扭曲了市场机制
一边是增产带来的价格下跌,另一边则是国家收储可能引发的价格提升,玉米价格的波动始终是下游饲料及酒精、淀粉等深加工行业企业最为关注的大事。尤其是目前并不景气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产能过剩的它们来说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价格风险并锁定利润。”在笔者考察过程中,不少同行的期货分析师及现货人士都有着这样的感悟。
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上市已9年有余,观察玉米期货的9年来的行情图表,笔者注意到,该品种交投活跃时,其成交量、持仓量甚至要超越历史悠远CBOT的玉米期货。然而,近年来,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推行了临储政策,以市场为主的定价机制逐步被破坏,玉米期货也难以更好地发挥其市场功能。
“从去年开始,全球玉米逐渐供大于求,而国内玉米也呈现需求疲弱,供应增加的情况。但是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安全,连年提高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去年更是收储了3083万吨的玉米。”中国玉米网副总经理张琪表示,收储使得国内玉米价格波幅进一步缩小,而未来的价格走势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市场供需,而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以致玉米期货的活跃度开始下滑。
玉米合约本身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然,玉米期货活跃度下降不仅仅是国家收储政策单方面原因,随着玉米现货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产、供、销格局的变化,玉米期货合约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自身不活跃。
首先,玉米区域性价格波动和期货走势相关度比较低。张琪介绍说,中国有东北和华北两大玉米主产区,主要消费企业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然而,基于各种原因,玉米期货交割库设置却均在北方港口。“这样的话,玉米期货价格更多是代表了通过港口贸易的东北玉米价格,与华北、西北地区玉米价格关联度不高,同时,由于华北、华中、华南等销售区域缺少交割库,直接限制了除东北产区以外的市场主体参与期货市场。” 其次,目前玉米期货合约标的物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异。据了解,目前,大商所玉米期货合约标的物为国标三等玉米,对于玉米容重的要求是大于等于650(g/L)。而在现货市场中,玉米的消费主体饲料养殖企业对于容重的要求更多集中在685(g/L)以上。“此外,目前期货交割标准中,玉米交割等级中只有贴水,没有升水,也限制了优质粮源参与期货交割,饲料企业买入保值交割粮食风险较大。”张琪说。
玉米期货交割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产业链企业的参与程度。华南地区一位饲料企业采购业务负责人告诉笔者,玉米期货交割库目前只局限在东北的港口区域,导致华北、西北以及华中的玉米产业链企业如果想要进行实物交割,就得支付高额的物流费用。“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这样的物流成本更让我们难以承受。”他表示。
除交割库设置问题,交割标的物的升贴水设置也饱受诟病。上述负责人表示,交割的替代品玉米只在低于标准品玉米质量要求时才有一定的扣价,且扣价与现货玉米的等级差价存在差异。而当交割替代品玉米的价格高于标准品质量时,替代品价格没有相应的升水。“在实际玉米贸易中,完全符合标准品质量要求的玉米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根据每年天气等生产条件的不同,每年的主流贸易玉米的质量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想进行卖出保值的企业,进入交割流程时将承受一定的等级差损失。”
这些问题制约着玉米期货的活跃,同时,也制约着有避险需求的下游企业的参与。“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玉米期货对于产业企业而言,更利于东北地区的贸易企业进行卖出套保,而不利于下游企业做买入套保,所以,目前,包括饲料、深加工等众多玉米下游企业参与期货程度并不高。”张琪坦言。
让玉米期货重获青春
当然,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考察的路上,当笔者向同行的期货分析师及现货人士提出“如何活跃玉米期货,更好发挥其市场功能”这一问题时,大家侃侃而谈,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为交易所建言献策。
一是在合约规则方面,可适时调整玉米期货标的物标准,向市场主流需求标准靠拢。二是在交割制度方面,需设定合理的升贴水,保证套保企业顺利完成制定的套保策略,同时,可考虑增加交割库(东北产区、华北产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三是在参与门槛方面,可继续降低交易手续费,同时,应放宽期货保值企业手续费收取标准,增加产业客户参与优势。四是推进相关期货品种(淀粉、酒精、生猪)的上市工作,增加玉米期货与相关期货品种之间的套利机会。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大豆主产区的收成情况,笔者近日实地踏访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四个主产区的数十个县市,对整个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量以及购销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
近年来,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推行了临储政策,以市场为主的定价机制逐步被破坏,玉米期货也难以更好地发挥其市场功能。
收储使得国内玉米价格波幅进一步缩小,而未来的价格走势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市场供需,而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导向,以致玉米期货的活跃度开始下滑。
随着玉米现货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产、供、销格局的变化,玉米期货合约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合约不活跃。这些原因,让玉米期货更利于东北地区的贸易企业进行卖出套保,而不利于下游企业做买入套保。
一波三折后增产成定局
根据笔者日前实地考察了解到的情况,东北地区玉米今年总体上是一个丰收年。其中,黑龙江地区玉米增产较为明显,吉林、辽宁多数地区玉米产量也比去年有所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今年灾害(风灾、虫灾等)较少。根据调研数据,东北三省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单产都超过了10吨/公顷,一些土壤、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单产可达到12—13吨/公顷。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黑龙江产区玉米可谓一波三折。“今年春播时,严重的春涝导致整个玉米播种时间向后推迟了10-15天,由于玉米生长期的制约,部分地区农民不得不改种大豆;播种后,天气情况持续良好,玉米得到了绝佳的生长条件;随后的秋收时节,黑龙江、嫩江河段发生特大洪水,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绝收。”信达期货农产品研究员邢诚告诉笔者,农家有句谚语叫“水淹一条线,干旱一大片”,虽然涝灾时有发生,但受灾地区多为地势较低的洼地,而大片的高岗地玉米并未受损。“洪水过后,天气再次转好,秋收得以顺利进行,此前担心的‘早霜’威胁也并未出现。”
与黑龙江地区相比,吉林产区今年玉米产量相对稳定。根据当地农民的介绍,由于去年灾害较多,玉米减产严重,今年比去年增产不少,但和往年相比也只算是个“平年”。而辽宁及内蒙古东部一些地区由于沙土地、盐碱地较多,玉米单产及质量均不及其他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区。
除少数洼地、沙土地、盐碱地等生长条件较差的田地外,大部分地区今年玉米的质量都较高,籽粒饱满,竖排粒数多在14粒以上,不少地区能达到16粒以上。
买方市场成主导
根据走访,东北地区大部分农户仍延续以往的售粮习惯,无明显变化。预计集中卖粮阶段还在元旦前后,售粮价格预期则与去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吉林、辽宁一些地区,有不少农户选择在春节之后售粮,有的计划留粮到明年4—5月份,有的甚至要留到6月份。据了解,这些农户曾把2012年的玉米留至今年春节后,结果受禽流感等影响,玉米价格下滑,他们并未等到合适的价位。受此影响,不少农户反映如果今年价格较去年变化不大,将考虑在春节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售粮。
总体而言,与往年相比,今年东北地区很少有农民对新玉米价格有较高预期,基本上都表示“价格差不多就卖”。许多农户更愿意在春节之前出售,有的甚至表示粮食收获之后立即出售。
比起农民的售粮心态,贸易商的收购心态则更为复杂。由于国家收储价格已经确定,但放量收储还未展开,东北地区多数粮食贸易商并不急于收购,纷纷采取观望态度。由于一些中小型贸易商更多是赚取购销差价,所以新粮价格对其影响不大。而一些大型粮食企业,其购销行为则对当地价格具有主导作用,如吉林云天化等贸易企业以及开原益海嘉里等深加工企业。
在收购价方面,吉林云天化玉米有限公司相关人员预计,今年玉米收购价在2200元/吨左右,基本接近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据了解,益海嘉里等深加工企业已经开始收购新玉米,收购价格为0.88元/斤,30个水分,收购对象为优质玉米,但主流收购价格尚未形成。上述较大的企业均表示,玉米定价方面他们会盯住国家收储价,在收储价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收储扭曲了市场机制
一边是增产带来的价格下跌,另一边则是国家收储可能引发的价格提升,玉米价格的波动始终是下游饲料及酒精、淀粉等深加工行业企业最为关注的大事。尤其是目前并不景气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产能过剩的它们来说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价格风险并锁定利润。”在笔者考察过程中,不少同行的期货分析师及现货人士都有着这样的感悟。
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上市已9年有余,观察玉米期货的9年来的行情图表,笔者注意到,该品种交投活跃时,其成交量、持仓量甚至要超越历史悠远CBOT的玉米期货。然而,近年来,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推行了临储政策,以市场为主的定价机制逐步被破坏,玉米期货也难以更好地发挥其市场功能。
“从去年开始,全球玉米逐渐供大于求,而国内玉米也呈现需求疲弱,供应增加的情况。但是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安全,连年提高玉米的临储收购价格,去年更是收储了3083万吨的玉米。”中国玉米网副总经理张琪表示,收储使得国内玉米价格波幅进一步缩小,而未来的价格走势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市场供需,而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以致玉米期货的活跃度开始下滑。
玉米合约本身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然,玉米期货活跃度下降不仅仅是国家收储政策单方面原因,随着玉米现货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产、供、销格局的变化,玉米期货合约本身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自身不活跃。
首先,玉米区域性价格波动和期货走势相关度比较低。张琪介绍说,中国有东北和华北两大玉米主产区,主要消费企业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然而,基于各种原因,玉米期货交割库设置却均在北方港口。“这样的话,玉米期货价格更多是代表了通过港口贸易的东北玉米价格,与华北、西北地区玉米价格关联度不高,同时,由于华北、华中、华南等销售区域缺少交割库,直接限制了除东北产区以外的市场主体参与期货市场。” 其次,目前玉米期货合约标的物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异。据了解,目前,大商所玉米期货合约标的物为国标三等玉米,对于玉米容重的要求是大于等于650(g/L)。而在现货市场中,玉米的消费主体饲料养殖企业对于容重的要求更多集中在685(g/L)以上。“此外,目前期货交割标准中,玉米交割等级中只有贴水,没有升水,也限制了优质粮源参与期货交割,饲料企业买入保值交割粮食风险较大。”张琪说。
玉米期货交割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产业链企业的参与程度。华南地区一位饲料企业采购业务负责人告诉笔者,玉米期货交割库目前只局限在东北的港口区域,导致华北、西北以及华中的玉米产业链企业如果想要进行实物交割,就得支付高额的物流费用。“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这样的物流成本更让我们难以承受。”他表示。
除交割库设置问题,交割标的物的升贴水设置也饱受诟病。上述负责人表示,交割的替代品玉米只在低于标准品玉米质量要求时才有一定的扣价,且扣价与现货玉米的等级差价存在差异。而当交割替代品玉米的价格高于标准品质量时,替代品价格没有相应的升水。“在实际玉米贸易中,完全符合标准品质量要求的玉米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根据每年天气等生产条件的不同,每年的主流贸易玉米的质量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想进行卖出保值的企业,进入交割流程时将承受一定的等级差损失。”
这些问题制约着玉米期货的活跃,同时,也制约着有避险需求的下游企业的参与。“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玉米期货对于产业企业而言,更利于东北地区的贸易企业进行卖出套保,而不利于下游企业做买入套保,所以,目前,包括饲料、深加工等众多玉米下游企业参与期货程度并不高。”张琪坦言。
让玉米期货重获青春
当然,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考察的路上,当笔者向同行的期货分析师及现货人士提出“如何活跃玉米期货,更好发挥其市场功能”这一问题时,大家侃侃而谈,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为交易所建言献策。
一是在合约规则方面,可适时调整玉米期货标的物标准,向市场主流需求标准靠拢。二是在交割制度方面,需设定合理的升贴水,保证套保企业顺利完成制定的套保策略,同时,可考虑增加交割库(东北产区、华北产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三是在参与门槛方面,可继续降低交易手续费,同时,应放宽期货保值企业手续费收取标准,增加产业客户参与优势。四是推进相关期货品种(淀粉、酒精、生猪)的上市工作,增加玉米期货与相关期货品种之间的套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