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文教学化整为零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a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中见缝插针地进行写作训练,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规范的语言,巩固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练习,轻松、愉快地写作。如果把作文的教学化整为零,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化整为零 渗透
  在安排作文教学课时,我们常常利用完整的教学时间,针对单元的作文要求展开教学。这种为写作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常让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写作兴趣。其实作文应是有感而发,要有写作冲动,才能写出好文章。如何让学生从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呢?我觉得我们教师可以做些尝试,把作文的教学化整为零,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任何文章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教师在教学生字、组词等这些基础知识时,应注意提醒学生不写错别字,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在学字时可以经常让学生多做组词、造句的练习。“以字扩词,连词成句。”例如出示“鱼、水”两个字,让学生组成“小鱼、水中”教师再要求他们用上这两个词,连成句子“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水中有许多可爱的小鱼。”刚开始时,要求和难度放低,随着训练的加深,给孩子的字越来越多,词语积累也越来越多,句子表达的意思也更具体。通过简单的字词训练,让学生不断积累词语,循序渐进,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只有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学生才能逐步把作文写好。
  二、通过阅读教学渗透写作的方法
  我们教科书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章。所以在分析课文时,我们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结构、用词特点等,让学生自己写作时有本可依,知道如何下笔。
  教学《颐和园》时,可抓住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告诉学生今后你写游记时也可用这种结构。这篇文章在写地点的转换时,过渡句写得很好。教学时,可让学生多读几遍,体会句子中的方位词的运用方法,提醒学生今后在写游记时,地点转换处,也可借鉴作者的写法,使文章更通顺,表达的意思更清楚。
  有些文章的用词很准确、生动,在教学时也可与作文教学相联系。
  《我会变》这一课中有一段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这里的这几个动作词:落、打、飘就用得很好。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雪花的轻盈,所以动词用飘,冰雹是重的,所以用打。引导学生今后写作时,也应像作者这样用词准确。
  三、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多表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说话时常过于简单,结结巴巴,不愿多说。我们教师可利用丰富多彩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本,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从说到写的机会。如教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识字》时,这里所学的都是秋天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一两个词说一说秋天。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许多学生都愿意说一说。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作文。假如明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会发生什么事呢?由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因为文本是学生最熟悉的,因此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在说的时候,可由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说,然后启发调动鼓励不会说不敢说的学生,动员他们说,大胆说。声音小的没关系,大声点再说一遍……不会说的先听别人说,自己也试着说一说……无论内容如何,多鼓励,这样学生一定会慢慢进步。经常做这种练习,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四、习作设计更贴近孩子的生活
  作文的题目除了每单元的训练外,我觉得应贴近孩子的生活。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兴奋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创设写作练习,发挥写作最原始的功能,让孩子在感兴趣的话题中发表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说出来,写下来。让写作给予孩子更多良性的情绪体验。
  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很喜欢养金鱼,常在课间交流自己养金鱼的情况。这时我就设计一堂课堂观察说话,写话课。我端来一个金鱼缸,里面有水草和金鱼,先让孩子观察鱼缸里有什么?金鱼长得什么样?它是怎么游动的?再引导孩子说小金鱼的眼、尾、嘴是什么样的?在水中怎样吃食?怎样游动?怎么玩?想象金鱼会想什么?我又怎么想?因为孩子们很喜欢养金鱼,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孩子们说得很好,也写得很认真。
  有时因时间所限,我们也不必进行完整的文章写作,只要做一些相关的段落练习,对孩子们的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们的课堂习作训练重点应放在段落训练。
  如果我们的习作训练从孩子中来,服务孩子的生活需要,这种亲近儿童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
  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中见缝插针地进行写作训练,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积累规范的语言,巩固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练习,轻松、愉快地写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