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972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渠。上世纪60年代,为结束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0万林县人民苦战10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林州人的生命渠”“幸福渠”。

  “买江,就是去把长江买回来。”在河南省林州市,60岁以上的人当中,有不少名字里含有水、江、海等字眼,72岁的张买江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5月末的一天,刚刚在北京参加完珍贵历史影像纪录电影《岁月在这儿》首映礼活动的张买江返回林州,一下火车就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的专访。
  张买江兄弟三人的名字分别叫“买江”“锁江”和“立江”。这蕴含了世代林县(1994年撤县改市为林州市)人对水的期盼。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林县四面环山、西高东低,特殊的地质构造无形中为这里埋下了缺水的隱患,严重缺水给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民国《重修林县志》记载:“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1995年版的《红旗渠志》记载,红旗渠修建以前,在林县的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饮水困难,有100多个村的村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
  上世纪60年代,为结束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0万林县人民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打通211条隧道,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三代接力,守护“生命渠”“幸福渠”


  林州人习惯于把红旗渠称为“生命渠”“幸福渠”,他们骄傲地说,若是把林州人往上数两代,几乎每个人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过红旗渠的修建。
  那是当时整个林县的一件大事,也是林县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
  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正式宣告“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一个月后,引漳入林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
  “2月11日黎明,从全县15个公社的数百个村庄里不约而同地涌出了一队队精壮人马,旌旗向北朝着浊漳河畔进发。所有人自带干粮,背着行李,赶着马车,拉着平车,推着小推车,载着粮食、炊具和劳动工具,冒着刺骨的春寒,踏着冻得硬邦邦的道路,雄赳赳、气昂昂,带着灿烂的笑容向着幸福出发。”这是林州人杨震林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书中,对那个火红年代的社会画面、建设场景的还原与描摹。
  杨震林生长在太行山下,小时候也常到红旗渠边玩耍,可以说是被红旗渠水滋润长大。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毫无障碍地认识一个真实的红旗渠,更清晰地理解红旗渠是如何建成的,更有效地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他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三个问题为主线,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中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过程。杨震林记述道:沿途的墙壁上、崖壁上赫然书写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等巨幅标语,时刻提醒着人们肩负的使命。所有人都明白,即将面对的一切并非敲锣打鼓那般简单,而是要真正改变旧山河、创造新生活,为此甘愿流血流汗、燃烧青春,甚至献出生命。


特等劳模。1961年春节刚过,张买江继承父亲遗志,成为红旗渠工地年龄最小的建设者。左图为他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动情回忆当年的修渠往事;右图为1966年4月他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劳动模范获得的奖状。

  那年的2月11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成为全县第一批进入工地的民工。
  61年后的2021年4月5日,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团队、研学团队走进红旗渠风景区,开展党性教育和红色精神教育。这一天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6周年纪念日,张买江出现在红旗渠纪念馆,引来大家的关注。
  张买江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红旗渠纪念馆了,但每一次沿着馆内陡坡缓缓而上时,他都会在一处刻有81位献身者名单的山碑前驻足凝视——这里有他父亲的名字。
  进入工地后,张运仁担任南山村施工排长,不仅做工,还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1960年5月13日晚,即将收工,有一炮却迟迟未响,张运仁招呼着大家躲炮,工友们刚刚疏散开,炮就响了,一块飞石击中了张运仁的头部,他当场遇难,年仅38岁。
  噩耗传来,张买江的母亲赵翠英悲痛欲绝,但不久后,她就顶着丧夫之痛,毅然把才十岁出头的张买江送到了红旗渠建设工地。“孩子,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别回家见我这个娘!”时至今日,张买江仍清晰地记得母亲当年说过的话。
  1961年春节刚过,张运仁的长子张买江就继承父亲遗志,成为红旗渠工地年龄最小的建设者。4年后的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数万名干部、群众齐聚分水岭,举行红旗渠通水庆祝典礼。《岁月在这儿》中记录了这一场景:红旗渠沿线人山人海,有的人抱着孩子,有的人推着车,有的人手里提着绳子和水缸,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看一眼“通了水的家乡”,尝一口“家乡的水”。这一天,张买江成为修建红旗渠的劳动模范,并且是年龄最小的“劳模”。1966年4月,红旗渠三条干渠全面竣工,在红旗渠建设劳模大会上,张买江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劳动模范。   红旗渠修建10年,张买江在工地干了9年。现在,已经退休的他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从事红旗渠的宣讲工作。他把护渠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张学义。
  从小听着父亲讲述红旗渠故事長大的张学义现在已是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合涧渠管所副所长,他和所内20多名“护渠人”一起负责管理所辖50多公里的红旗渠。
  对于林州人而言,守护红旗渠,不仅是工作,更是传承的责任。

引来一渠水,带来百业兴


  对于严重缺水的林州而言,红旗渠解决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并改变了这里的城乡面貌。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超过47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亿公斤。
  林州市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副处长赵万斗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红旗渠年平均引水1.4亿立方米,在林州市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林州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4.6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69万公顷,总产7.95万吨,秋粮播种面积3.98万公顷,总产16.63万吨。全年粮食亩产288.59公斤。
  “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它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221.1公斤。受益人口达到116万人。”赵万斗对红旗渠的贡献如数家珍。
  “水,曾是林州人民千年的期盼,今天依然是林州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据林州市水利局主任科员秦金昌介绍,目前林州主要有4座中型水库、79座小型水库、1210座中小型库塘,拥有红旗渠、淇河、天桥渠三个大、中、小灌区,全市配套机电井1565眼、旱井水窖26万眼。正常年份,各项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3.85亿立方米。
  如今,红旗渠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数十年来,林州是如何让红旗渠永葆活力的?赵万斗和秦金昌不约而同地提到了2011年至2013年开展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在这次大会战中,林州进行了红旗渠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完成了青年洞升级改造,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社会效应良好。兴修水利顺应了民意,抓住了民心,激发了民智,凝聚了民力,得到了林州老百姓的热烈拥护。大干水利,传承精神,也已成为林州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成为每一个林州百姓的历史担当。


精神之城。林州是精神之城,红旗渠精神、太行精神、扁担精神、谷文昌精神、孙占元精神、林州人精神,这六大精神支撑起了林州人的精神家园。

  在林州,谈及红旗渠精神,能够打开许多人的话匣子。“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人,我们要承担起、守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光大的过程,就是林州人民构筑起一个又一个进步里程碑的过程。从战太行、出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每一代林州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和赋予了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和内涵价值。”林州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李现军告诉记者,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林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偏远的山区县跨入了全省前十强、全国前百强,之所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因为有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的薪火相传。“这源于‘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的‘红旗渠脾气’,源于‘敢做大事、想做大事、能做大事’的‘林州胆识’,还源于‘相信奇迹、创造奇迹、不断超越、奋斗不息’的‘林州魄力’。”
  在赵万斗看来,红旗渠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带动了林州的全面发展,10年艰苦卓绝的修渠经历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继往开来,不断奋进。
  “红旗渠不仅改变了林州人的生存环境,更解放了林州人的思想,提振了精神,增强了底气,引领林州人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未来还将继续谱写“美太行”的崭新篇章!”王宝玉指出,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
  引来一渠水,带来百业兴。现如今,林州已逐步发展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中国建筑之乡”2.0版:要实现三个“百亿元”目标


  “两足踏遍地北天南,双手盖起高楼大厦,矗起摘星脚手架,建成揽月摩天楼。”这是“中国建筑之乡”林州市20万建筑大军的风姿与气概。
  巍巍太行山,汤汤红旗渠。在林州市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发展史中,建筑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州市坚持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大力实施“总部经济”战略,建筑业实现了飞速发展。
  据林州市建管局副局长常江海介绍,2020年,林州市各类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安产值1500亿元,完成税收(全口径)30亿元,企业总量突破1100家,纳税上千万元企业61家。
  在林州中心商务区的红旗渠大道上,一座有着“总部大厦”字样的高层建筑格外醒目,这就是林州建筑总部大厦。大厦建筑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由政府出资购买,供建筑业企业免费使用。在林州,目前像这样专供建筑业企业集中办公的大厦共有2栋,300余家建筑业企业入驻其中,他们在这里享受着“办公不掏钱,办事不出门”的待遇。对此,林州市委、市政府的理念是:建筑业是林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林州全市农村强壮劳动力的60%从事建筑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建筑业,居民银行存款余额的60%得益于建筑业。因此,林州自上而下,从市四个班子到镇村基层一线,每一级都非常关注建筑业和自己的建筑企业。”王宝玉告诉记者。
  2019年,林州市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加快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2021年)三年规划》,重点就如何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助推林州建筑业实现“二次腾飞”、推动林州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跨越进行了总体规划。当年3月30日,王宝玉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主持召开林州建筑业发展座谈会,倾听15位建筑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
  “那也是林州市机构改革、把主管建筑业部门建管局由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改革为政府组成部门后,召开的首场建筑企业座谈会。会上15家企业对标全国建筑先进,立足林州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支持建筑业的许多举措,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那场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对于这场座谈会,王宝玉记忆犹新。他介绍道,“在汇总企业意见建议基础上,当年8月份,我们就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加大金融服务,二是强化司法保障服务。金融服务方面,当年我们就把建筑金融作为全年金融工作重中之重,政府平台率先加大,带动银行紧跟加强。司法服务方面,会议之后,我们进一步充实了政法队伍力量,高标准成立了建筑业司法保障服务中心,在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的同时,还巡回开展讲座,深入企业进行司法‘体检’。截至目前,共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亿元。”
  令王宝玉感到欣慰的是,其中许多企业在政策支持和正确引导下,已经开始转型布局。王宝玉举了几个实例,比如河南省惠浦建设有限公司联合6家企业成立了林州市的首个联盟企业——红旗渠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真正在强强联合、联盟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天一建设、中润昌弘,都是从外地迁入林州市的,2018年底税收分别是2589万元、2309万元,到2020年已快速增长到6223万元、5984万元,排在全市同行前列。“这些企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王宝玉介绍,林州市对“十四五”建筑发展提出了三个“百亿元”目标:一是打造年产值百亿元大型龙头企业,二是建设年产值百亿元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基地,三是打造年营业额达百亿元的建筑材料区域物流中心。林州市的愿景是,争取到“十四五”末,把林州打造成集建筑施工、建材研发生产、建材物流运转于一体的“中国建筑之乡”2.0版。

“再造一条红旗渠”


  在王宝玉看来,林州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要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而红旗渠精神也是林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有标签。
  如何让红旗渠精神既能傳承下来,又能发扬光大?
  林州市委提出了发展产学研、研学游和干部培训产业的思路。林州是红色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1926年就有共产党人在林州开展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冀鲁豫边区的重要门户、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堡垒、与日伪顽斗争的前哨阵地。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累计培训干部5300余期30余万人;红旗渠景区红色研学旅行已累计接待学生40万人次;中国画谷石板岩镇2020年接待各类人员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现如今,产学研、研学游和干部培训已经成为林州的重要产业之一。


重温历史。红旗渠精神是林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有标签。为了让红旗渠精神既能传承下来,又能发扬光大,林州市委提出了发展产学研、研学游和干部培训产业的思路。七一临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团队、研学团队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开展党性教育和红色精神教育。

  样样当先进,行行争一流,人人都努力,林州更美丽——从林州市党政综合楼一出来,就能看到这醒目的20个字大标语。这是今年林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提出的发展目标,现在林州市的公务员几乎个个张口就能说出这20个字。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林州着重开展了四项活动。一是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二是扎实为民服务办实事,三是精心组织建党100周年党建系列实践活动,四是广泛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文化活动。林州市委、市政府期待,能够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来推动林州经济发展高质量。
  在王宝玉看来,林州是个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的地方。站在新起点,林州要取得更持久、更高质量的发展,就要打破县域思维、跳出林州看林州。“打破县域思维、跳出林州看林州,既是对标对表找差距补短板的过程,也是立足实际提质量快发展的过程。打破县域思维、跳出林州看林州,就要‘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锚定我们产业不强、结构不优、城乡不平衡等问题短板,靶向发力,对症下药,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林州市正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托举“三农”梦想,再造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红旗渠工程”。据林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乾介绍,林州市是太行革命老区,又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近年来,林州市以探索林州乡村振兴的优化模式为出发点,以红旗渠红色传承为引领,以红色文化传承为使命,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林州市自身的社会经济结构及产业优势,提出以红色文化旅游为引领的林州市红旗渠红色传承(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林州市文旅教体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助力加快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虽然红旗渠的修建解决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改变了林县城乡面貌,但王宝玉仍然经常强调一个现实问题:资源型缺水依然是林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制约!
  为改善群众饮水条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优化用水结构,林州市委、市政府以“再造一条红旗渠”的决心,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王宝玉告诉记者,工程建成投运后,可向林州市年供水4000万立方米,日供水11万立方米,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林州城市水源结构,为林州人民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活用水,也将为林州大水系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林州,有山有水有精神,其中蕴含着理想,也彰显着信念。5年前,时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孙思敬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旗渠仍以它独有的冲击力撞击着我们的灵魂。它像一座历史碑刻,铭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它像一座精神堡垒,凝聚了万千人的意志;它更像一堂永远的党课,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民才会满意。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旗渠不是一座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一座凝心聚气的民心工程,一座民族精神的解放工程,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是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路标。
其他文献
北方江南。在这座集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边境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城市,步步皆景,四季皆宜。  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水清澈而平静地流淌着,横亘在江上的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默默伫立,见证着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赴朝参战。同年10月起,这座铁路大桥开始承担志愿军及作战物资的运输任务,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美军将大桥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
期刊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总和也在全球处于领先,然而,手机最核心的两个东西:芯片和操作系统,却被外国“卡脖子”。  6月2日,HarmonyOS 2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如期举行。“联接万物、消除隔阂、无私普惠,这是华为的愿望,万物互联时代,没有人會是一座孤岛。”在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引用了16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代表作《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向全世界宣告 Ha
期刊
作为一种新型业态,休闲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关联,是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中共荥经县委书记李蓉表示,荥经县抢抓四
期刊
“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眾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期刊
刘汉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年大党,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刻客观规律性的历史必然。这种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方式方法上体现得十分突出,具有十分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加强思想建设 开创管党治党的系统性工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共产国际政策。因此,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布尔什维克化”任务之后,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就成为建党后相当长历史
慕名而来。“久在深山人未识”的鹤峰,更能体会“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鹤峰打通了与外界的通道,一个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深山、绿水、险峡,这里是恩施鹤峰深山里的屏山峡谷”“清澈见底的河上,船行上面犹如飘浮空中,简直美呆了”“这是桃花源吧”……每到假期,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鹤峰县屏山旅游风景区,感受“中国仙本
欧洲杯足球小组赛丹麦与芬兰之战出现了令全世界球迷揪心的一幕:比赛第42分钟,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没有任何身体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昏迷。幸运的是,医护人员及时抢救,在现场心肺复苏、AED体外除颤急救约15分钟后,埃里克森暂时摆脱了生命危险,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可能很多人听说过心肺复苏,但却对AED感到陌生。心肺复苏是一种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已经逐渐被各个领域所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企业的管理中,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十分强
新常态下,外贸企业发展极为迅速,如何用好、用活资金已经成为当前外贸企业重点探讨的课题.据此,基于外贸企业资金结构特点分析,以黑龙江省某户外外贸企业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在
美丽新汶川。今年4月,汶川县获评2021年“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正式授牌。  今年5月23日,第四届汶川马拉松在汶川县映秀镇鸣枪起跑。8000余名跑者齐聚樱桃之乡,用脚步丈量汶川巨变,用奔跑的方式庆祝建党100周年。  13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方,地震最大烈度11度,影响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