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能说,王石这个太上皇能当这么久,已经是一个奇迹。
就个人倾向而言,我是认同王石的战略选择和安排的。万科走到今天,王石是创立者、塑造者、经营者,也是监管者。他放弃“万科第一大股东”,选择“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我个人认为,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晰,甚至十分高尚:奠定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由于资本力量太过强大,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整体上是资本方手中的橡皮泥,可以任由他们蹂躏。也许王石想以自己个人对万科的强大影响力,走出一条让职业经理人更有尊严、更具话语权的新路来。
我个人始终认为,职业经理人比资本方更有条件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而且,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是经理阶层而非资本方做出了更大贡献。考虑到这个现实,王石的努力,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和高瞻远瞩。
观察中国企业家,我一直以柳传志、宗庆后、任正非和王石为研究对象。个人认为他们四个具有相对广泛的代表性。而在四人当中,我尤其看重王石的作为。
柳传志中规中矩,平和落幕,属于“当年更勇”;
宗庆后因其行业属性,属于“营销达人”;
任正非虽然始终属于“任性的资本方”,但塑造出了急流勇进的“企业家群体”;
王石也塑造出了站在潮头的“企业家群体”,但与大权在握的任正非相比,显然他还在路上。这大概也能够说明任正非很现实,王石很理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高估了个人威望
把个人威望凌驾于资本方之上,忽略了个人威望的持续建设。王石集万科创立者、塑造者、经营者于一身,的确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甚至超越企业、超越行业的个人威望。但这种威望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影响力必然“效用递减”,除非形成决议,让王石成为万科的“终身领袖”(另类的个人崇拜),否则,要么权威受到挑战,要么威望不再。
万科与王石如日中天之时,资本方为了利益,自然甘愿仅仅成为“财务投资者”,奉行“积极不干预”公司经营的政策。说穿了,就是奉行利益至上,权力第二的政策。但资本的属性不仅仅在于利益,还包括控制欲。当利益不再是问题或者成为问题时,控制欲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比如从暧昧到撕破脸皮的华润,从潜伏到浮出水面的宝能系。
面对以市场规则和法律为依托的资本方的步步紧逼,个人威望能够起多大作用,实在是一个不难破解的谜。
实际上,声称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万科管理层,本身就暗含着与大股东博弈,甚至分庭抗礼的意味。这听起来是那么回事,运作起来就远不是那么回事了。
王石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监管者。监管谁呢?管理层和大股东。这是个什么角色?大概属于太上皇吧。
我只能说,王石这个“太上皇”能够当这么久,已经是一个奇迹。
王石先生的登山爱好、全球游历、田朴珺之恋,虽然都属人之常情,但也让社会,当然也包括股东各有观感和评价。
王石其实拥有很深的国有情结
拥抱华润如此,力邀深圳地铁也是如此,坚拒宝能系更是如此。甚至自己不当第一大股东,背后的原因也是如此——可能民营身份是王石先生所不能接受的。
做企业可以有价值追求,但不能有超越市场和资本规则之外的情结。超越市场和资本规则的追求是不可取的。这就如慈善,你可以把利润最大限度地用于慈善,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裸捐,但你不可以用慈善代替经营,那只能是乌托邦。
在中国,国有企业从社会认识上,尤其是对人才吸引、稳定和资源争取上,有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一面,王石希望借助这一面(国有资本)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同时在用人、管理和政策上更市场化。如果可以,当然很理想,但在资本市场上,王石缔造的万科其实就是一只群狼环视的猎物,放弃了第一大股东,所谓的话语权已经被市场化了,不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在近期举行的股东大会上,王石提醒大股东们要学会与狼共舞,而事实可能是,王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与狼共舞,而且自己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与狼共舞。进而可能对资本方、管理层在特殊情况下谁更具狼性,缺乏认识。
权力需要制约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资本的权力,也包括管理层的权力。在过去很长时间,王石成功地制约了资本的权力,那么换言之,万科的管理层拥有了更多、更大的权力。
毫无疑问,王石作为企业的创立者、塑造者、经营者和监管者,一定认为,这是十分正常的。但就企业治理而言,它是有缺陷的。很难说今天的龌龊不是其必然。
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和应对危机的说辞也侧面证明了这些判断。
首先,事业合伙人制度曾经引起社会热议。如果这是管理层和资本方的共识,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制度。但据资本方披露,这是管理层的决定。这问题就来了,如果所有项目都实行了事业合伙人制度,那么管理层就有可能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即资本方所说的“内部人控制”。其实,万科的管理层也很难自证事业合伙人制度不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变相修正。
其次,在股东大会上,王石讲到猎头公司对他的“围猎”,讲到了自己的成功在于企业对他不再依赖,并且声称自己“很不成功”;郁亮讲到了王石和他的去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和普通员工是否“心散了”。如果资本方不妥协,万科管理层和员工撒手了,会说明什么?如果资本方妥协了,“取胜”的万科管理层能否避免遍体鳞伤?事实上,王石、郁亮言辞的背后,已经含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味道了。而且即便王石胜出,也不再是神话,更大的可能反而是沦为笑谈。
万科之争最终是资本方说了算,还是创始人和管理层说了算?我希望是后者。如果最终是资本方说了算,那既不算是什么新闻,对中国企业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中国各行各业基本上形成稳定格局之后,我写了几篇关于行业龙头企业的文章。我认为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还没有适应自己的角色,有些甚至不配做龙头老大。一是因为它们创新能力不强,不足以带领行业持续创新,不足以给追随者以新的可能和空间;二是因为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资本方与管理层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目前面临似乎无解的难题,但我仍然认同王石的初衷。这不仅仅是万科单个企业的命题,而是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命题。王石放弃了所有企业创始人都不会放弃的命根子,选择了探索独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艰难道路,这是可敬的,是值得认同的。我祝福王石,相信如果他能够不忘“初心”,一定能够取得“善终”。
想“善终”的王石仅仅依靠一个道歉是远远不够的。想以自己淡出换取郁亮上位维护原有体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郁亮虽然优秀,但尚不具备这个能量。事情没有简单到换个人就风平浪静的地步。
硬汉王石必须让自己的身段更柔软,以换取各方的妥协。在此基础上,王石要有能力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决策机制来。再想让资本方只掏腰包不管事,肯定是不行了。资本方想仅凭出资就掌握决策权,恐怕也不现实。王石要么代表所有股东的权益,要么允许大股东维护自己的权益。无论是哪一种选择,王石及管理层都不可能再维持变相的一言堂了。
顺便说一下,可能有两个人也在密切关注这场控制权争夺战:一是外星人马云,他作为排名第三的大股东,比王石还张扬;二是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她也是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超级经理人。
再顺便说一下,此次争夺的普遍意义在于:1.中国企业的管理层与资本方的关系一方面远远没有理顺,另一方面双方甚至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对方。2.中国企业的创始人或者投资者,有的在决策和管理上有角色,比如董事、监事、高管,有的没有角色,那么有角色的如何善待没有角色的,始终是一个问题,这大概也是内讧不断的原因。万科之争如果能够完美落幕,将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编辑:
王玉 [email protected]
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是经理阶层而非资本方做出了更大贡献。
就个人倾向而言,我是认同王石的战略选择和安排的。万科走到今天,王石是创立者、塑造者、经营者,也是监管者。他放弃“万科第一大股东”,选择“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我个人认为,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晰,甚至十分高尚:奠定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由于资本力量太过强大,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整体上是资本方手中的橡皮泥,可以任由他们蹂躏。也许王石想以自己个人对万科的强大影响力,走出一条让职业经理人更有尊严、更具话语权的新路来。
我个人始终认为,职业经理人比资本方更有条件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而且,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是经理阶层而非资本方做出了更大贡献。考虑到这个现实,王石的努力,就更显得难能可贵和高瞻远瞩。
观察中国企业家,我一直以柳传志、宗庆后、任正非和王石为研究对象。个人认为他们四个具有相对广泛的代表性。而在四人当中,我尤其看重王石的作为。
柳传志中规中矩,平和落幕,属于“当年更勇”;
宗庆后因其行业属性,属于“营销达人”;
任正非虽然始终属于“任性的资本方”,但塑造出了急流勇进的“企业家群体”;
王石也塑造出了站在潮头的“企业家群体”,但与大权在握的任正非相比,显然他还在路上。这大概也能够说明任正非很现实,王石很理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高估了个人威望
把个人威望凌驾于资本方之上,忽略了个人威望的持续建设。王石集万科创立者、塑造者、经营者于一身,的确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甚至超越企业、超越行业的个人威望。但这种威望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影响力必然“效用递减”,除非形成决议,让王石成为万科的“终身领袖”(另类的个人崇拜),否则,要么权威受到挑战,要么威望不再。
万科与王石如日中天之时,资本方为了利益,自然甘愿仅仅成为“财务投资者”,奉行“积极不干预”公司经营的政策。说穿了,就是奉行利益至上,权力第二的政策。但资本的属性不仅仅在于利益,还包括控制欲。当利益不再是问题或者成为问题时,控制欲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比如从暧昧到撕破脸皮的华润,从潜伏到浮出水面的宝能系。
面对以市场规则和法律为依托的资本方的步步紧逼,个人威望能够起多大作用,实在是一个不难破解的谜。
实际上,声称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万科管理层,本身就暗含着与大股东博弈,甚至分庭抗礼的意味。这听起来是那么回事,运作起来就远不是那么回事了。
王石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监管者。监管谁呢?管理层和大股东。这是个什么角色?大概属于太上皇吧。
我只能说,王石这个“太上皇”能够当这么久,已经是一个奇迹。
王石先生的登山爱好、全球游历、田朴珺之恋,虽然都属人之常情,但也让社会,当然也包括股东各有观感和评价。
王石其实拥有很深的国有情结
拥抱华润如此,力邀深圳地铁也是如此,坚拒宝能系更是如此。甚至自己不当第一大股东,背后的原因也是如此——可能民营身份是王石先生所不能接受的。
做企业可以有价值追求,但不能有超越市场和资本规则之外的情结。超越市场和资本规则的追求是不可取的。这就如慈善,你可以把利润最大限度地用于慈善,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裸捐,但你不可以用慈善代替经营,那只能是乌托邦。
在中国,国有企业从社会认识上,尤其是对人才吸引、稳定和资源争取上,有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一面,王石希望借助这一面(国有资本)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同时在用人、管理和政策上更市场化。如果可以,当然很理想,但在资本市场上,王石缔造的万科其实就是一只群狼环视的猎物,放弃了第一大股东,所谓的话语权已经被市场化了,不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在近期举行的股东大会上,王石提醒大股东们要学会与狼共舞,而事实可能是,王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与狼共舞,而且自己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与狼共舞。进而可能对资本方、管理层在特殊情况下谁更具狼性,缺乏认识。
权力需要制约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资本的权力,也包括管理层的权力。在过去很长时间,王石成功地制约了资本的权力,那么换言之,万科的管理层拥有了更多、更大的权力。
毫无疑问,王石作为企业的创立者、塑造者、经营者和监管者,一定认为,这是十分正常的。但就企业治理而言,它是有缺陷的。很难说今天的龌龊不是其必然。
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和应对危机的说辞也侧面证明了这些判断。
首先,事业合伙人制度曾经引起社会热议。如果这是管理层和资本方的共识,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制度。但据资本方披露,这是管理层的决定。这问题就来了,如果所有项目都实行了事业合伙人制度,那么管理层就有可能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即资本方所说的“内部人控制”。其实,万科的管理层也很难自证事业合伙人制度不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变相修正。
其次,在股东大会上,王石讲到猎头公司对他的“围猎”,讲到了自己的成功在于企业对他不再依赖,并且声称自己“很不成功”;郁亮讲到了王石和他的去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和普通员工是否“心散了”。如果资本方不妥协,万科管理层和员工撒手了,会说明什么?如果资本方妥协了,“取胜”的万科管理层能否避免遍体鳞伤?事实上,王石、郁亮言辞的背后,已经含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味道了。而且即便王石胜出,也不再是神话,更大的可能反而是沦为笑谈。
万科之争最终是资本方说了算,还是创始人和管理层说了算?我希望是后者。如果最终是资本方说了算,那既不算是什么新闻,对中国企业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中国各行各业基本上形成稳定格局之后,我写了几篇关于行业龙头企业的文章。我认为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还没有适应自己的角色,有些甚至不配做龙头老大。一是因为它们创新能力不强,不足以带领行业持续创新,不足以给追随者以新的可能和空间;二是因为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资本方与管理层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目前面临似乎无解的难题,但我仍然认同王石的初衷。这不仅仅是万科单个企业的命题,而是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命题。王石放弃了所有企业创始人都不会放弃的命根子,选择了探索独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艰难道路,这是可敬的,是值得认同的。我祝福王石,相信如果他能够不忘“初心”,一定能够取得“善终”。
想“善终”的王石仅仅依靠一个道歉是远远不够的。想以自己淡出换取郁亮上位维护原有体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郁亮虽然优秀,但尚不具备这个能量。事情没有简单到换个人就风平浪静的地步。
硬汉王石必须让自己的身段更柔软,以换取各方的妥协。在此基础上,王石要有能力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决策机制来。再想让资本方只掏腰包不管事,肯定是不行了。资本方想仅凭出资就掌握决策权,恐怕也不现实。王石要么代表所有股东的权益,要么允许大股东维护自己的权益。无论是哪一种选择,王石及管理层都不可能再维持变相的一言堂了。
顺便说一下,可能有两个人也在密切关注这场控制权争夺战:一是外星人马云,他作为排名第三的大股东,比王石还张扬;二是格力掌门人董明珠,她也是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超级经理人。
再顺便说一下,此次争夺的普遍意义在于:1.中国企业的管理层与资本方的关系一方面远远没有理顺,另一方面双方甚至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对方。2.中国企业的创始人或者投资者,有的在决策和管理上有角色,比如董事、监事、高管,有的没有角色,那么有角色的如何善待没有角色的,始终是一个问题,这大概也是内讧不断的原因。万科之争如果能够完美落幕,将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编辑:
王玉 [email protected]
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是经理阶层而非资本方做出了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