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与生活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化学教学富有生命力。本文旨从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实践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阐述,从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系生活的应用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常识;活动探究
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因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而素质教育是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初中化学课本中包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学内容,对这些内容加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 从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基础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的化学物质,将常见物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当中,充分体现出知识的事实性和应用性。
【例】奇妙的二氧化碳
我们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很低,仅占空气体积的0.03%,但它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参与自然界中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呼吸引入二氧化碳的内容,接着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结合这部分内容介绍了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在第二部分“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中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介绍了人造云雾,人工降雨和二氧化碳灭火。在这一节当中,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社会的观点,综合的观点学习和认识物质及其性质和应用,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 创建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于手中的一张纸、喝的一口水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对象。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 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很多气泡,引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随气压的减小而减小,从菜窖中的二氧化碳引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和呼吸,因此进入菜窖前应做灯火实验;从粉刷墙壁用石灰乳为什么会变硬、变白引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同时让学生认识新粉刷的房屋若急需居住可在室内碳火盆的原因;并在学习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给塑料大棚内种植的蔬菜补充二氧化碳;学生通过探讨后说出以下几种方法:(1) 在大棚内烧碳火盆;(2)在大棚内施加碳酸饮料;(3)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在大棚内制二氧化碳等。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探讨学习选出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自然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兴趣,培养他们以化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周围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参加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1】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活动探究:
〈1〉实验: ①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和两瓶空气。
②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并作记录。
③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并作记录。
④取两块干燥的玻片,对着其中一片哈气观察玻片上水蒸汽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片作比较。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探究,最后总结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教材中没有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具体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现成。
【例2】 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时,现在有的教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比较方便,省时省力,他们已把一些学生该动手完成的实验在白板上取而代之,让学生缺乏了参与实践动手的能力。而我在教学中,课本中每一个学生必做的实验我都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是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让他们在实验活动中获得乐趣,三是训练他们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四是让他们在实验中共享成果。
4. 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释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加强学习化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基本的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该案例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走进化学,让学生走向社会,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又离不开物质,在这些物质中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更多的是用化学方法由人工合成的,它们形形色色,无处不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要以环境保护知识为契据,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常识;活动探究
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因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而素质教育是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初中化学课本中包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学内容,对这些内容加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1. 从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基础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的化学物质,将常见物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当中,充分体现出知识的事实性和应用性。
【例】奇妙的二氧化碳
我们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很低,仅占空气体积的0.03%,但它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参与自然界中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呼吸引入二氧化碳的内容,接着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结合这部分内容介绍了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在第二部分“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中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介绍了人造云雾,人工降雨和二氧化碳灭火。在这一节当中,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社会的观点,综合的观点学习和认识物质及其性质和应用,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 创建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于手中的一张纸、喝的一口水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对象。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 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很多气泡,引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随气压的减小而减小,从菜窖中的二氧化碳引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和呼吸,因此进入菜窖前应做灯火实验;从粉刷墙壁用石灰乳为什么会变硬、变白引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同时让学生认识新粉刷的房屋若急需居住可在室内碳火盆的原因;并在学习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给塑料大棚内种植的蔬菜补充二氧化碳;学生通过探讨后说出以下几种方法:(1) 在大棚内烧碳火盆;(2)在大棚内施加碳酸饮料;(3)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在大棚内制二氧化碳等。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探讨学习选出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自然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兴趣,培养他们以化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周围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参加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1】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活动探究:
〈1〉实验: ①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和两瓶空气。
②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并作记录。
③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并作记录。
④取两块干燥的玻片,对着其中一片哈气观察玻片上水蒸汽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片作比较。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探究,最后总结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教材中没有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具体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现成。
【例2】 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时,现在有的教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比较方便,省时省力,他们已把一些学生该动手完成的实验在白板上取而代之,让学生缺乏了参与实践动手的能力。而我在教学中,课本中每一个学生必做的实验我都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是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让他们在实验活动中获得乐趣,三是训练他们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四是让他们在实验中共享成果。
4. 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释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加强学习化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基本的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该案例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走进化学,让学生走向社会,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又离不开物质,在这些物质中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更多的是用化学方法由人工合成的,它们形形色色,无处不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要以环境保护知识为契据,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