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刘承华先生所著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一书。书中以大量史料阐释为依据,以历史梳理为发展脉络,结合现代音乐美学理论,提出作者的相关见解,可谓是客观、严谨、新颖。笔者被书中独特的写作范式以及独到的学术观点所吸引。
关键词:刘承华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书评
一、“史”“论”兼具的写作范式
在韩锺恩教授为本书写的序言中提到关于本书命题究竟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还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的问题,韩教授认为这取决于“写作范式”。在本书一开始,作者便写了关于“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的代前言,分别指出中国音乐美学理论具有“意义阐释性”“内涵逻辑性”“互文性”以及“导向实践性”的特点,书中的八个专题性章节则是在这一理论特点下进行论证。因此,本书的写作范式从一开始便已不是单纯的“思想史”,而是“史论结合”的写作范式了。纵观本书,作者不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历史梳理与阐释,还对相关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证。因此,“史”“论”兼具的写作范式成为本书的一大特点。
例如本书的第一章:《修身张力下的用乐模式——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在笔者看来,这既是一个标题也是一个论题。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修身”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呢?第一章共有六节,在笔者看来,在一、二、三节为“史论结合式论证”,首先,作者立足于历史文献资料,从我国古代文化历史与儒家思想的起源开始论述“修身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为儒家“修身”思想的来源提供严密的逻辑论述,进而引入“修身”与音乐的关联性问题。在这部分,作者从《尚书》《论语》《乐论》到《性自命出》《乐记》引经据典进行佐证,对原有文献进行“互文”式解读,也使读者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性提供了一条隐性线索,之后再从“修身”的特定内涵与特点提出“中和之美”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论证了“礼乐修身”的必要性。而四、五节则更偏重于“论”,作者通过对文献阐述与论证提出了许多个人的相关观点,来论述儒家的音乐本体论与追求艺术人生的儒家最高审美追求。第六节“形成与拓展的渐进过程”则运用了思想史写作最常用的历时性描述,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又很明显地偏重“史”。各章节“史论结合”又各具侧重点,形成了本书独特的写作范式。
二、与现代音乐美学视角的融合
本书关于中国古代许多音乐美学问题,不仅注重文献的阐释,追溯历史注重史料的“互文”,更是结合现当代音乐美学的相关理论与其他科学理论,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第四章《声无哀乐的学理呈现——嵇康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的第四节,作者通过前三节对“声无哀乐论”的历史背景、“音心关系”等做出论证后,对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区分与学理进行了相关描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自律与他律的区分中,作者引用了现代音乐美学家费利克斯·玛利亚·伽茨提出的四条标准,并进行划分,以黑尔格的哲学论点为支撑,把自律论美学家代表汉斯力克的著作《论音乐的美》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相对比,指出二者都是紧紧围绕着“音乐是否表现思想情感内容”这一问题展开,并认为二者在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观点一致,从而论证了嵇康《声无哀乐论》属于自律论美学。对学界关于《声无哀乐论》中“自然本体论”与“心本体论”自相矛盾的观点进行反驳,并澄清了对自律论和他律论的理解上常见的几个误区。后又运用了现代哲学观以及美国音乐美学家伦纳德·迈尔音乐美学中的心理学观点,对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学理依据进行梳理,运用了现代音乐美学的视角,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的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除了运用现代音乐美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的相关理论外,在第三章第五节“感应”的全系理论一节中,还运用了现代生物学、物理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修养,更为我们提供了許多新的视角与学术观点。
三、结语
读完刘承华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留给笔者最为深刻的感触就是中国音乐美学的融会贯通与源远流长,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像一条汇集了千条溪流的大河,融汇了儒、道、禅,从春秋战国的《乐论》与“大音希声”,到汉魏的《乐记》与“声无哀乐”,再到明清的《乐府传声》与“二十四况”,都是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此书的八个章节看似是八个独立的专题,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脉络上的传承性。前三章主要讲儒家与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直接影响到后面第四章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而在第五章论述禅宗音乐美学思想后,中国音乐美学的三大源头便已确立。至于六、七、八章文人音乐美学思想、古琴音乐美学以及声乐演唱美学都在以上几章的基础上进行阐释论证,同时也为读者呈现出清晰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发展脉络。无论是在写作范式上,还是学术视角上,本书都不失为一本高质量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还要仔细研读,力求获得新的学术观点与感悟。
(作者简介:宋柳燕,女,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刘承华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书评
一、“史”“论”兼具的写作范式
在韩锺恩教授为本书写的序言中提到关于本书命题究竟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还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的问题,韩教授认为这取决于“写作范式”。在本书一开始,作者便写了关于“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的代前言,分别指出中国音乐美学理论具有“意义阐释性”“内涵逻辑性”“互文性”以及“导向实践性”的特点,书中的八个专题性章节则是在这一理论特点下进行论证。因此,本书的写作范式从一开始便已不是单纯的“思想史”,而是“史论结合”的写作范式了。纵观本书,作者不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历史梳理与阐释,还对相关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证。因此,“史”“论”兼具的写作范式成为本书的一大特点。
例如本书的第一章:《修身张力下的用乐模式——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在笔者看来,这既是一个标题也是一个论题。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修身”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呢?第一章共有六节,在笔者看来,在一、二、三节为“史论结合式论证”,首先,作者立足于历史文献资料,从我国古代文化历史与儒家思想的起源开始论述“修身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为儒家“修身”思想的来源提供严密的逻辑论述,进而引入“修身”与音乐的关联性问题。在这部分,作者从《尚书》《论语》《乐论》到《性自命出》《乐记》引经据典进行佐证,对原有文献进行“互文”式解读,也使读者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与传承性提供了一条隐性线索,之后再从“修身”的特定内涵与特点提出“中和之美”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论证了“礼乐修身”的必要性。而四、五节则更偏重于“论”,作者通过对文献阐述与论证提出了许多个人的相关观点,来论述儒家的音乐本体论与追求艺术人生的儒家最高审美追求。第六节“形成与拓展的渐进过程”则运用了思想史写作最常用的历时性描述,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又很明显地偏重“史”。各章节“史论结合”又各具侧重点,形成了本书独特的写作范式。
二、与现代音乐美学视角的融合
本书关于中国古代许多音乐美学问题,不仅注重文献的阐释,追溯历史注重史料的“互文”,更是结合现当代音乐美学的相关理论与其他科学理论,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第四章《声无哀乐的学理呈现——嵇康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的第四节,作者通过前三节对“声无哀乐论”的历史背景、“音心关系”等做出论证后,对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区分与学理进行了相关描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自律与他律的区分中,作者引用了现代音乐美学家费利克斯·玛利亚·伽茨提出的四条标准,并进行划分,以黑尔格的哲学论点为支撑,把自律论美学家代表汉斯力克的著作《论音乐的美》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相对比,指出二者都是紧紧围绕着“音乐是否表现思想情感内容”这一问题展开,并认为二者在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观点一致,从而论证了嵇康《声无哀乐论》属于自律论美学。对学界关于《声无哀乐论》中“自然本体论”与“心本体论”自相矛盾的观点进行反驳,并澄清了对自律论和他律论的理解上常见的几个误区。后又运用了现代哲学观以及美国音乐美学家伦纳德·迈尔音乐美学中的心理学观点,对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学理依据进行梳理,运用了现代音乐美学的视角,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的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除了运用现代音乐美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的相关理论外,在第三章第五节“感应”的全系理论一节中,还运用了现代生物学、物理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修养,更为我们提供了許多新的视角与学术观点。
三、结语
读完刘承华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留给笔者最为深刻的感触就是中国音乐美学的融会贯通与源远流长,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像一条汇集了千条溪流的大河,融汇了儒、道、禅,从春秋战国的《乐论》与“大音希声”,到汉魏的《乐记》与“声无哀乐”,再到明清的《乐府传声》与“二十四况”,都是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精华。此书的八个章节看似是八个独立的专题,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脉络上的传承性。前三章主要讲儒家与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直接影响到后面第四章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而在第五章论述禅宗音乐美学思想后,中国音乐美学的三大源头便已确立。至于六、七、八章文人音乐美学思想、古琴音乐美学以及声乐演唱美学都在以上几章的基础上进行阐释论证,同时也为读者呈现出清晰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发展脉络。无论是在写作范式上,还是学术视角上,本书都不失为一本高质量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还要仔细研读,力求获得新的学术观点与感悟。
(作者简介:宋柳燕,女,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