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儒者朱舜水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9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易代之际,坚守气节的晚明士人对清军入侵采取了不同策略:或抱持抗战决心,舍生取义;或逃遁山野湖海,隐居避世。浙江余姚人朱舜水先是积极抗清,当复明无望后,他又流亡日本,对日本近现代的儒家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晚明著名儒者,因他曾三次被明末和南明皇帝特征而未就,故人又称之为“征君”。舜水本是朱之瑜的号,他东渡日本后,日人多以此号称之,故此名在日本较为知名。
  朱舜水轻视功名,却积极从事抗清斗争。甲申巨变(即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而亡)后,朱舜水数次蹈海远赴扶桑(今日本)筹措军饷,更曾流落安南(今越南)遭受牢狱之苦,却始终不坠全节之志。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氏皇族遗孤在南方建立的南明流亡政权相继被清军消灭,朱舜水知晓复明无望,便东渡日本,以求誓死不食清粟。
  朱舜水避居日本二十余年,柳川藩儒安东守约、水户藩主德川光圀钦慕其在乱世中不事二主的节操及熟谙儒学的丰富学识,或执弟子之礼,或尊崇其为国师,邀请其在水户(今日本东京)等地讲学授徒,传播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儒家文化在异域传播
  明末思想界以理学与心学的分庭抗礼为特色,且阳明心学对士人立身处世的影响越来越大,生长于这种思想环境中的朱舜水对儒学多有独到见解,如批判理学空疏学风,推尊“仲尼之道”,提倡“学务适用”及“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等。为了践履仲尼之道,朱舜水力主“实理实学”,强调学问力避空谈,应发挥其治国理政的功能,即突显经世致用、安邦富民的重要性。
  在具体举措上,朱舜水推崇以《礼运》描绘的讲信修睦、四民平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会为蓝本,倡导治国者应敬教劝学、重视民生、施行仁政,民众则应忠孝节悌、习善立德、本诚主敬。作为儒家文化的阐释者、践履者,流寓日本的朱舜水通过不同方式推动着儒学在异域的传播。
  在日本居住期间,朱舜水主要通过开坛讲学、书信问答、以身践行三种方式传播儒学。其一,朱舜水在旅日期间广收门徒和讲学,将儒家礼乐典章制度、经史道义意旨传授给日本弟子,促进了儒学在日本的繁盛。其二,旅日二十余年间,朱舜水存世信件多达数百封,如写给安东守约的书信便有63封、笔语72条,这些信件对安东守约及其朱子学派产生了不小影响。其三,明伦堂是中国古代府县学校春秋二时祭祀先圣先师的重要礼仪场所,朱舜水下笔绘制图表并演习释奠之仪,使得在儒家思想中颇为重要的礼仪制度得以在日本推行。
  朱舜水大力推动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行为,得到了中日学者的一致好评。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赞誉道:“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日本近代政治家后藤新平对朱舜水给予高度评价:“乃至翼成维新之大业,以致国运今日之蔚兴,我之所以得于之瑜也,固大矣。”梁启超、后藤新平两人论述皆聚焦于朱舜水传播儒家文化与明治维新两者间的关系,可见朱舜水在日本近代化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朱舜水的著名日本弟子
  在旅居日本期间,以朱舜水为师的弟子颇多,其中尤以安东守约、德川光圀、山鹿素行最为闻名,三人分别是日本朱子学派、水户学派、古学派的代表人物。朱舜水把儒家思想传授给这些日本弟子,他们又从不同角度去学习、践行朱舜水的思想,并开创出不同的学派。
  安东守约是德川初期柳州藩著名儒臣,在日本学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安东守约对朱舜水颇为尊崇,为朱舜水驻留长崎多方奔走,并从微薄俸禄中分出一半资助恩师,师生间情谊深厚。安东守约本习朱子学,在恩师影响下,能够博取众家之长,不拘泥于门户之见,以更为理性的精神去分析朱子学的利弊。朱舜水对安东守约也颇为器重,勉力将一生所学传授给这位日本弟子,为朱子学派在日本的兴盛贡献良多。
  德川光圀是江户时代水户藩主,虽身份尊贵,却能礼贤下士,对儒礼尤为推重。德川光圀将朱舜水视为儒家礼仪的化身,征召其为宾师入驻江户(当时日本的政治中心)。因受到朱舜水“尊王一统”“大义名分”思想的影响,德川光圀主持编纂了《大日本史》,以修史的方式树立正统观、名分观。从德川光圀开创的水户学派也可见到朱舜水思想的影子。如水户学派提倡的尊王一统、文武合道、崇史尚经等思想,以及注重学务适用、力避空谈的特质,与朱舜水的实理实学思想如出一辙。昭和时期著名历史学者黑板胜美对水户学派与朱舜水的关系论述颇为允当:“水户学派学问的根本,多借力于朱舜水,其功绩也很显著。”
  山鹿素行是日本古学派代表人物,初始推尊程朱理学,中年之后,对理气、心性学说多有批判,倡导回归古学及圣人之道。山鹿素行撰有《圣教要录》,其中多可见朱舜水思想古学倾向的影响,如其“行专日用,不事洒落,知之至也”的观点与朱舜水“日用之学”思想颇为相似,再如其“余师周公、孔子,不师汉唐宋明诸儒”的言论与朱舜水推崇孔孟之道的观点也很接近。
  朱舜水或给日本带去了防震物和拉面
  朱舜水在日本几十年,除了在异域传播儒家文化之外,他对日本的影响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装置防震、教授厨艺、建造园林。这些方面可从朱舜水旅日期间的逸闻轶事、去世后的遗迹遗物中窥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朱舜水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深广。
  日本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颇为活跃,地震多发。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朱舜水发明了专用于防震的“平震枋”,即在支撑房屋的柱子中间从左右两方穿入构件。“平震枋,檩下一通,阔一尺五分,厚四寸五分”,很好地发挥了稳定房屋、防止地震破坏的作用。
  据说日本拉面是由朱舜水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朱舜水东渡日本后,相传曾指导过水户制作拉面。虽然此类趣闻不见得是历史事实,尚需足够的文献予以佐证,但将日本拉面的发明附会到朱舜水的头上,可以看出明清之际朱舜水的东渡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园林建造方面,朱舜水也多有实践。德川光圀根据朱舜水的设计理念建造了中国式园林“后乐园”,其名取意于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乐园造园风格充满了中国元素,如西湖长堤、圆月桥、小庐山等景致的布局,是朱舜水园林思想的集中体现。
  流寓日本的二十余年,生前身后,朱舜水都得到日本的极高礼遇。他死后被葬在茨城县太田市瑞龙山,坟茔位于德川家族墓地的中间位置。德川光圀还为其墓碑题写“明征君子朱子墓”碑文,同时撰写了《祭明故征君文恭朱先生文》。其他弟子也多有祭文追忆。
  总之,朱舜水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域外流播,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其传奇人生、殊勋茂绩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彭志,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红学的进步,需要克服惯性思维,跳出想当然的小圈子,借助信息技术,以实证视角重新理解原材料。 考据理念是一种新尝试,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数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猜想层出不穷,以至于相关研究成为一门学科—红学。然而,今天的红学似乎走入了瓶颈。市面上很多有关《红楼梦》研究的书籍,各出奇谈,充满各种主观臆断,而缺少实打实的论证。这些解读文字,实际上是作者个人意识流对文学的再
期刊
晋文公重耳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名列春秋五霸之中,与其十九年颠沛流离之经历密切相关,没有这段经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晋文公……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叙述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之事,不作首尾,别无结构,逐段写出,在《左传》中别为一格。晋文公在外十九年,在狄国十二年,驰骋四方,七年而已。回国为君,已是暮年。楚成王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此篇传文便是详写其备尝艰难、动心忍
期刊
方寸之间,是文字的古拙隽永、中和浑穆;方寸之间,是笔意的铁画银钩、苍劲驰骋;方寸之间,是刀法的天趣节律、曲致流畅。形神、虚实、阴阳、奇正、刚柔、方圆、疏密尽得其间,篆与印之博大精深、千姿百態,蔚为壮观。一字见心,一印华彩,线条纵横下的是传统艺术精粹的集成,更是三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
期刊
京剧《碧玉簪》是程砚秋大师早期的代表作,在文本、主题、艺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本文重点以『梳妆』『洞房』和『病房』三场戏的核心唱段来导赏这部经典作品,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们高度关注经典剧目的传承。  剧情及创作背景  京剧《碧玉簪》说的是明代礼部尚书张瑞华有女玉贞,许配给了同乡赵启贤。玉贞表兄陆少庄因求婚于她先被拒,买通了媒婆,于婚前托词骗得玉贞的碧玉簪,并伪造了一封情书,乘
期刊
现代考古证明,在中国,商代便使用了印章,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印章,原本的社会功能是“以检奸萌”。通俗一点说就是以“凭信”获取“防伪”的目的。帝王和大臣用它彰显皇权,百姓用它证明身份。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它挂在腰间,此为佩印;百工将印记留在陶器、青铜器上,以表示制作者或作坊地,此为“物勒工名”;在系腰带的带钩上制作印章,谓之带钩印;将印烧烫后,在马的身上烙出印记,标明归属,谓之烙马印。
期刊
印章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之一,歷来为文人所重视。古人关于篆刻的实践和理论层出不穷,不仅出现了很多篆刻大家,也诞生了诸多理论著作和印谱。现代人学习治印,绕不开这些名家和典籍。  印章艺术之发展始终与汉字、书画艺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既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也离不开文人墨客的灵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印章艺术大放异彩,尤其在艺术家的推动下,古人关于篆刻的实践经验不断累积,篆刻理论则不断丰富
期刊
一座塔,一座园。或厚重,或灵动。古塔与园林相辅相成,或因塔成景,或以塔为园,于庄严宁静中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彰显着人文意趣与和谐之美。  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走进某一处园林,多会遇见一座塔。  一座塔,可以是白色的,象征着圣洁与庄严;一座塔,可以是灵动的,承载着历史与传说;一座塔,可以是古雅的,展示着艺术与沧桑。在园林中行走,遇见一座塔,便邂逅了一园风景。  有一种塔是白色的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
期刊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扩建于清光绪年间。何园是我国十大私家园林之一,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何园坐落于古运河东南段北部的扬州市广陵区徐凝门大街,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造园精致,是我国晚清时期园林之精品,为我国十大私家园林之一。  何园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旧址是清乾隆年间的双槐园(吴氏片石山房)。清光绪九年(1883年),卸任官人何维键(1835年生,字汝持
期刊
以刀为笔,金石为笺。方寸之间融天地万物,朱白之际寓阴阳哲学。一枚小小的印章何以传承千年,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艺术符号?几千年来以印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篆刻艺术经历了哪些变化?  篆刻学也被称为“印学”,通俗的理解可以定义为印章制作与应用的艺术学科。古文献中对印章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玺、印、章、宝、钤等不下20种。现在经常把篆刻和印章等同而论,实际上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早期形式也不只印章,还有符节、封
期刊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中,有一件元代雕漆名家张成制作的剔犀云纹盘,漆层多达数百层,光泽莹润,圆盘内外雕饰云纹,刻工精湛。刀口处,四道朱漆夹杂于黑色漆层间,是为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记载的“乌间朱线”技法,既显深沉又不失细腻,风格内蕴却难掩精致。  除剔犀外,漆器的技法风格千文万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并用其制作器物的国家。由于漆具有防潮、防腐、防虫蛀的功用,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