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后,减轻了负担的农民种地积极性大幅提高。市场经济价格杠杆的作用,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很快。由此,也产生了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药,种子质量优劣带来的纠纷。农药,种子优劣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一方面减少了产量,是社会物资供应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农民颗粒无收或减产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农民陷入贫困,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农民丰收后,由于盲目种植,即使丰收了,也为卖不出去伤心,大有多收了三五斗的感觉。笔者工作在工商管理基层,直接和农资经营户以及农民打交道,经过认真的调研和思考,在所在的工商所辖区,小范围的试点农资合同式销售,订单农业增加农民实际经济效益。受到买卖双方的共同欢迎。
一、合同式农资销售,有利于稳产增收
丰收了的老百姓有钱,钱村存入了银行,刚承包种地的农户,手头一般比较紧。这样,算用算买就成了他们农资消费的模式。没有商品鉴定知识,对科学使用肥药不熟悉的农民,靠问,听,看成了他们决定买什么药,种什么种的主要途径。结果,一是容易受到不法商户的侵害,二是种植陷入了盲目性,到底是选择抗虫,还是选择衣分呢?盼了一年的农民,到丰收季节可能没有一个好收成。同样,那些,了解市场行情,熟悉市场规律,经营农资多年的农资经营大户,手头同样受到资金的瓶颈限制。金融系统的款不好贷,即使贷下来,高额利息,同样增加了农资的经营成本,到头来,还是转嫁到农民身上。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买卖困境呢?
有的商户已经摸索出了合同式销售农资的初步模式,虽然,还不是很全面,有的地方还有漏洞,但是大的方向性明确,结果效果明显。例如,农民不在将钱存入银行,而是将明年必须购买农资的钱提前一段时间交到农资经营户手中,让他们在农资价格低谷时,买进农资,农民享受到了低价,商家商品有了去向,赚取了利润。关键是,这样合同式买进的农资质量有保证,纠纷解决的方式有章可循,索赔,赔偿都容易解决。农资经营户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指导农民哪种农药性价比好,根据地块,年景选择哪种种子好等等。有的商家还聘有农业高级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问题。
合同式农资销售,不是不正当竞争,他是建立的双方互惠互利,双方买卖自由,买卖自愿的前提下。好处是建立了稳定了供销关系,密切了销售商和农民的关系。正如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企业和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督促,指导农民和卖家建立这种农资销售合同式关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机构设置深入乡村,有着人员优势;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市场准入和流通领域监管,有法律授权的执法优势;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设的合同机构具有对合同的鉴定,指导等能力和权力,国家也有对大额购销合同鉴定的规定。只是在数额较小的农资购销合同没有规定。四,挂靠工商的个协组织,为分布在农村的个体户和农民建立这种关系提供了亲情式的一面。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谁都想得到大点的蛋糕。关键是政府部门的引导,关键职能部门的服务大局的意识,关键是每个干部职工工作能动性的提高,以及政绩与提拔的挂钩。
二、订单式农业为市场经济下的农民增收带来保障
有一种比较普遍而为不少人接受的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突破现有的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的家庭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集中形成规模经营,主张由加工企业直接进行生产,看不到或否认农民家庭经营的意义。
应该看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确立,是对过去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否定,成为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户小规模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可能有根本的改观。因此,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
建立在农户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克服了传统观念上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由于产业链或产业体系的集聚效应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手段在农业领域有了大有作为的空间,提升了农户以及产业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由此可见,龙头企业盲目地追求集中土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取消农户家庭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做法是欠妥的。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要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核心问题是要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于龙头企业与农产各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如果利益关系不直接、不规范、不顺畅,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没有形成,必将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不管;求大于供时,纷纷抢购,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农产分散生产,企业独立经营所导致的随意性,不仅使企业与农民两败俱伤,将会从根本上动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基从而损害国家、企业和农民利益。在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强农业的组织化建设,科学地选择产业化经营模式
较长时期以来,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多处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状态,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市场导向能力弱,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卖难”现象时常困扰着农户,从而加大了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约束。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分散的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难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三是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四是市场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差。
科学地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公司+基地”,即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起生产基地,直接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管理;二是“公司+农户”,即公司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与初级产品生产的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公司的负责加工及销售,农户负责生产;三是“公司+专业协会+农户”,即公司与协会签订合同,由协会与各农产签合同,其生产技术、服务由协会组织,公司只负责加工、产品销售;农户负责生产。这几种模式各有特点,要根据不同地方、不同资源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形式,在起步阶段,要鼓励农户自愿或依托。
全面推广种养合同示范文本。如:“农副产品买卖合同”从标的物的品种、数量、价格及检验标准,以及期限、结算方式、担保方式、合同解除的条件等都有详细约定条款,同时指导交易双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对该范本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当事人双方对权利义务的特殊约定。规范合同的 签订,大大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
加强合同备案管理。对由涉农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订单”,工商部门积极参与和引导企业对合同文本的制订与修改,明确“订单”条款内容、权利义务关系以及违约责任等,并纳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合同备案管理,切实加强对各类订单的监督管理。同时,要求在农业订单中必须明确规定最低保护价和违约责任条款,以此约束当事人依法履约。
运用商标战略,树立品牌意识。结合本地特点,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产制定商标品牌发展战略,使种、养殖的农产品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品牌,统一生产加工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逐步形成了“挪亚”食品、“黄河口”大米、“玉峰”水产等农产品品牌,其中“挪亚”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从而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完善打假护农举措。积极配合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打假维权机构,完善维权措施,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订单农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垦利县工商局紧紧抓住农业订单的订立和履行两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合同监管职能,主动深入订单农业领域,为农民和农村经纪人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加强订单农业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全县订单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和农村经纪人的法律意识。主动邀请合同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农业部门高级农艺师和种、养殖技术能手为涉农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殖大户及农村经纪人进行授课,认真讲解农业种养、农产品浅加工、储藏等技术以及如何开拓市场、避免市场风险。同时,有针对性地宣传《合同法》、《山东省合同监督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培训人员300余人。二是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村政务公开栏的作用,积极宣传工商部门在“订单农业”监管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农民、投资者和农村经纪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订单的履约率,垦利县工商局还重点抓了对涉农龙头企业农业订单的服务与监管。全面推广种养合同示范文本。如:“农副产品买卖合同”从标的物的品种、数量、价格及检验标准,以及期限、结算方式、担保方式、合同解除的条件等都有详细约定条款,同时指导交易双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对该范本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当事人双方对权利义务的特殊约定。规范合同的签订,大大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们买到不合格的衣服,或换、或扔。农民种了劣质种子,等到发现时,可能就是丰收时。丰而不收,当做何感想。那些法律授权了管理职责,吃着皇粮的公务员们当做何感想,为了社会,为了农民,为了自己的菜篮子,米袋子,吃的,穿的,大盖帽们不应仅仅是罚字当头,树立服务意识,更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订单农业,解决种难、卖难,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为我国的广大老百姓的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尽到我们的职责。
一、合同式农资销售,有利于稳产增收
丰收了的老百姓有钱,钱村存入了银行,刚承包种地的农户,手头一般比较紧。这样,算用算买就成了他们农资消费的模式。没有商品鉴定知识,对科学使用肥药不熟悉的农民,靠问,听,看成了他们决定买什么药,种什么种的主要途径。结果,一是容易受到不法商户的侵害,二是种植陷入了盲目性,到底是选择抗虫,还是选择衣分呢?盼了一年的农民,到丰收季节可能没有一个好收成。同样,那些,了解市场行情,熟悉市场规律,经营农资多年的农资经营大户,手头同样受到资金的瓶颈限制。金融系统的款不好贷,即使贷下来,高额利息,同样增加了农资的经营成本,到头来,还是转嫁到农民身上。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买卖困境呢?
有的商户已经摸索出了合同式销售农资的初步模式,虽然,还不是很全面,有的地方还有漏洞,但是大的方向性明确,结果效果明显。例如,农民不在将钱存入银行,而是将明年必须购买农资的钱提前一段时间交到农资经营户手中,让他们在农资价格低谷时,买进农资,农民享受到了低价,商家商品有了去向,赚取了利润。关键是,这样合同式买进的农资质量有保证,纠纷解决的方式有章可循,索赔,赔偿都容易解决。农资经营户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指导农民哪种农药性价比好,根据地块,年景选择哪种种子好等等。有的商家还聘有农业高级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问题。
合同式农资销售,不是不正当竞争,他是建立的双方互惠互利,双方买卖自由,买卖自愿的前提下。好处是建立了稳定了供销关系,密切了销售商和农民的关系。正如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企业和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督促,指导农民和卖家建立这种农资销售合同式关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机构设置深入乡村,有着人员优势;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市场准入和流通领域监管,有法律授权的执法优势;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设的合同机构具有对合同的鉴定,指导等能力和权力,国家也有对大额购销合同鉴定的规定。只是在数额较小的农资购销合同没有规定。四,挂靠工商的个协组织,为分布在农村的个体户和农民建立这种关系提供了亲情式的一面。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谁都想得到大点的蛋糕。关键是政府部门的引导,关键职能部门的服务大局的意识,关键是每个干部职工工作能动性的提高,以及政绩与提拔的挂钩。
二、订单式农业为市场经济下的农民增收带来保障
有一种比较普遍而为不少人接受的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突破现有的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的家庭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集中形成规模经营,主张由加工企业直接进行生产,看不到或否认农民家庭经营的意义。
应该看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确立,是对过去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否定,成为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户小规模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可能有根本的改观。因此,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
建立在农户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克服了传统观念上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由于产业链或产业体系的集聚效应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手段在农业领域有了大有作为的空间,提升了农户以及产业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由此可见,龙头企业盲目地追求集中土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取消农户家庭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做法是欠妥的。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要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核心问题是要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利益联结机制。由于龙头企业与农产各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如果利益关系不直接、不规范、不顺畅,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没有形成,必将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不管;求大于供时,纷纷抢购,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农产分散生产,企业独立经营所导致的随意性,不仅使企业与农民两败俱伤,将会从根本上动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基从而损害国家、企业和农民利益。在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强农业的组织化建设,科学地选择产业化经营模式
较长时期以来,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多处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状态,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市场导向能力弱,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卖难”现象时常困扰着农户,从而加大了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约束。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分散的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难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三是市场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性大;四是市场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差。
科学地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公司+基地”,即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起生产基地,直接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管理;二是“公司+农户”,即公司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与初级产品生产的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公司的负责加工及销售,农户负责生产;三是“公司+专业协会+农户”,即公司与协会签订合同,由协会与各农产签合同,其生产技术、服务由协会组织,公司只负责加工、产品销售;农户负责生产。这几种模式各有特点,要根据不同地方、不同资源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形式,在起步阶段,要鼓励农户自愿或依托。
全面推广种养合同示范文本。如:“农副产品买卖合同”从标的物的品种、数量、价格及检验标准,以及期限、结算方式、担保方式、合同解除的条件等都有详细约定条款,同时指导交易双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对该范本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当事人双方对权利义务的特殊约定。规范合同的 签订,大大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
加强合同备案管理。对由涉农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订单”,工商部门积极参与和引导企业对合同文本的制订与修改,明确“订单”条款内容、权利义务关系以及违约责任等,并纳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合同备案管理,切实加强对各类订单的监督管理。同时,要求在农业订单中必须明确规定最低保护价和违约责任条款,以此约束当事人依法履约。
运用商标战略,树立品牌意识。结合本地特点,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产制定商标品牌发展战略,使种、养殖的农产品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品牌,统一生产加工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逐步形成了“挪亚”食品、“黄河口”大米、“玉峰”水产等农产品品牌,其中“挪亚”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从而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完善打假护农举措。积极配合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打假维权机构,完善维权措施,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订单农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垦利县工商局紧紧抓住农业订单的订立和履行两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合同监管职能,主动深入订单农业领域,为农民和农村经纪人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加强订单农业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全县订单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和农村经纪人的法律意识。主动邀请合同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农业部门高级农艺师和种、养殖技术能手为涉农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殖大户及农村经纪人进行授课,认真讲解农业种养、农产品浅加工、储藏等技术以及如何开拓市场、避免市场风险。同时,有针对性地宣传《合同法》、《山东省合同监督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培训人员300余人。二是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村政务公开栏的作用,积极宣传工商部门在“订单农业”监管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农民、投资者和农村经纪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订单的履约率,垦利县工商局还重点抓了对涉农龙头企业农业订单的服务与监管。全面推广种养合同示范文本。如:“农副产品买卖合同”从标的物的品种、数量、价格及检验标准,以及期限、结算方式、担保方式、合同解除的条件等都有详细约定条款,同时指导交易双方在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对该范本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当事人双方对权利义务的特殊约定。规范合同的签订,大大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们买到不合格的衣服,或换、或扔。农民种了劣质种子,等到发现时,可能就是丰收时。丰而不收,当做何感想。那些法律授权了管理职责,吃着皇粮的公务员们当做何感想,为了社会,为了农民,为了自己的菜篮子,米袋子,吃的,穿的,大盖帽们不应仅仅是罚字当头,树立服务意识,更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订单农业,解决种难、卖难,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为我国的广大老百姓的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尽到我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