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材料绘画之材料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材料绘画是美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表达艺术美感的可能性,扩宽绘画艺术的表达形式。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材料本身给绘画带来的美感,并探索材料相互融合后的形式美感。综合材料绘画的美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本身自带的美感;二是通过创作者对画面总体美感的把控,通过对材料的分解、重构、组合等一系列创作手法的运用,组合成新的画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综合材料绘画概述
  综合材料绘画是针對传统画种而言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打破传统画种固定的材料及表现手法,采用多种媒介材料及创作手法进行绘画创作。综合材料绘画已超越传统架上绘画的表现性。它不仅涵盖油和水性材料,而且涉及各种拼贴及物品组合的运用。很多人将20世纪初毕加索《有藤椅的静物》称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开山之作。从美术史而言,古代已有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形式,但为何绘画界要以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家的探索作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发端呢?其原因有三:艺术界出现一种反对传统、探索新绘画形式的思潮;这种新的绘画形式促使很大一批艺术家参与其中,影响较大;它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拓宽了绘画艺术表现的维度。通过塔皮埃斯、劳申伯格、基弗等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西方将综合材料绘画推向新的高度,他们也被称为现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绘画艺术新思潮的影响,综合材料绘画逐渐成为我国艺术家表现绘画艺术的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材料绘画在近二十年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修复艺委会得以在2010年成立。之后,一系列围绕综合材料的画展相继举办,如2011年“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2015年“首届全国综合材料双年展”等。
  自此,综合材料绘画从借鉴学习西方,演变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的绘画艺术。这是创作者自身对本土文化不断深化认知的必然结果,也是创作者对材料本身的科学认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综合材料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材料的丰富性和不拘一格的创作法则。故而,创作者对材料本身的特性、质地和美感的认识是提升综合材料绘画整体视觉美感的重要基础。
  二、材料美的类型
  综合材料绘画的材料及表现形式趋于多元化,其材料之美是丰富的。但总体而言,综合材料绘画的材料之美应有以下特征。一是从常用的绘制手法而言,综合材料绘画通过对材料的叠加、拼贴会形成材料的肌理之美。二是综合材料绘画对传统绘画材料进行突破,大胆运用一些成品或半成品,使得材料带有一定的质感,故其具有质感之美。另外,无论是运用哪种手法、哪种材料,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大多数是具备一定色彩倾向的形象,而色彩给人的心理作用通过质感及氛围的烘托直接作用于人的审美体验。
  (一)材料肌理之美
  肌理是指选用一定的材料,结合相应的手法,塑造的组织结构、形体或纹理等触觉或视觉上的材料效果。根据这一特征,综合材料绘画的肌理可分为自然形成或人为制作两类。自然的材料肌理是指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肌理特征,如树皮、花生壳等。人为制作的肌理则是通过人为加工制成的,通常运用一定的工艺手段,如木刻、石雕泥塑等。综合材料绘画中,材料肌理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自身肌理的形式美感,亦可称为材料肌理的固有美感,二是在绘画创作中材料重新组合形成的形式之美。具体而论,综合材料绘画中材料的运用会形成如下几种肌理的美感。
  一是“数”的形态之美。不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形成,材料肌理之美的营造都离不开绘画中渐变、对比、连续、对称等艺术手法,其以一定“数”的形式组织、重构为可视性的形状,最终形成表达艺术家审美取向和思想的艺术作品。其间,画面“数”能重构的可视性形状便是美感所在。
  二是材料肌理之美体现在光影的空间层次。在白乳胶等融合剂的作用下,通过叠加、拼贴、遮挡等技法,材料在光的照射下形成一定空间效果的画面。在光影的作用下,叠加、拼贴或遮挡后的视觉美感可以丰富画面效果,增强画面的精神内涵。
  再者,材料肌理之美还在于其立体的触觉感。触觉是人在生活中触摸物体时作用于大脑所产生的感受,人们将不同感受划分为粗糙、光滑、柔软、干湿等,以区分物体对人的触觉体验。相应的体验会结合人的经历给予不同人不同的心理作用,如兴奋、恐惧、安宁或心情愉悦等。在欣赏具有一定触觉效果的综合材料绘画时,人们会产生相同的心理体验,这便是材料肌理之美感所在。
  (二)材料色彩之美
  色彩之美是绘画美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绘画艺术中,色彩需要依附一定的形式,才能起到体现质感或是烘托氛围的效果,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色彩之美也不外乎如此。色彩作用于人的大脑不外乎冷暖之别,但细分之下又有所区别。光明之色给人温暖,故黄色色系为暖色。黑暗、浑浊之色予以人恐惧、敬畏之感,故深蓝色系为冷色。此外,有寓意生机、生命之意的绿色色系,还有寓意喜悦、喜庆之意的红色色系等。人对于色彩的心理作用实则是在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不同心境下对外界色彩的心理反应,久而久之便在基因编码中留下烙印。综合材料绘画的色彩之美,则是艺术家遵循人对色彩感受的总体规律,以不同材料组合重构后的色彩效果,表达一定的情感。比如,丁方在《上升的灵魂》中运用黄色色系表现初升的太阳照射山川,蓝紫色系表现山川暗部及晨晓昏暗的天空,以此凸显破晓的夺人光彩。色彩依附气势磅礴的山川之上,山川蓬勃向上的走势和色彩的氛围相呼应,将山川上升的气势推至山尖。上升的灵魂背后正是色彩本身及依附形式所折射出的追求光明、积极向上的生命体验。
  (三)材料质地之美
  综合材料绘画中,材料的质地之美是指材料本身的结构和材质所折射出的美感,主要体现在材质天然或通过人工加工后所体现出来的软硬、粗细、纹理、柔韧等。比如,钢铁材料给人冰冷、坚硬的心理感受,玉石、核桃通过雕刻把玩后,材质变得滋润、有光泽。材料加工流程和方法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制作提供了有效借鉴,进而在画面中赋予不同材料质地之美。
  三、结语
  综合材料绘画的材料美感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本身具备的美感;二是通过创作者本身对画面美感的把控,合理运用材料,采用分解、重构、组合等创作手法,使材料在相互作用下呈现出全新的视觉美感。综合材料绘画中,材料的肌理之美、色彩之美和质地之美是相互掺杂、相互作用的。当然,综合材料绘画的材料之美不止于此,随着材料的不断丰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其材料之美必将会有更为丰富的诠释。综合材料绘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诞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本土材料融合,其渐渐本土化的过程便是材料之美不断丰富的过程。
  (福建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低音提琴是西方弦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弦乐器中,低音提琴音区最低。低音提琴的音域比较宽,需要非常高超的演奏技巧。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科学地运用多种演奏技巧,满足不同音乐作品的音色需求,实现低音提琴演奏形式的多样性变化。所以,本文分析了低音提琴的音色及其实际应用。  一、概述  在西方弦乐器家族中,低音提琴体型最大,造型最独特,所以其音色更加具有特色。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低音提琴的音色和演
期刊
波萨诺瓦(Bossa Nova)音乐风格多为简洁明快,节奏轻快,唱腔舒缓、慵懒,让人心生轻快愉悦,一扫疲惫之感,因此它经常在咖啡厅、高级酒吧等场所演奏。该音乐起源于拉丁音乐,在经过时间的洗刷与演变后,逐渐形成了轻快慵懒、广受大众喜爱的音乐曲风。音乐不分国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泛,波萨诺瓦最早由王若琳等国内知名唱作人借鉴和使用,被融入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中。本文简述了波萨
期刊
1807年,21岁的德国作曲家韦伯遇到了人生中的事业低谷期。或许是为了能尽快走出这种困境,1811年,韦伯到慕尼黑旅行,为当地宫廷乐手写下了著名的大管协奏曲——《F大调大管协奏曲》。其流传至今,在大管音乐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音乐大赛中,《F大调大管协奏曲》是一首必须演奏的曲目,同时也是世界各大音乐学院大管专业的经典曲目,更是世界各大职业交响乐团招聘首席大管演奏员的必考曲目。大管也被称作巴
期刊
低音提琴又叫作低音贝斯,在整个提琴家族中,它是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弓弦乐器,也是乐队中音响的支柱。低音提琴的音色丰富,尤其是特有的低音优势使其可以更好地与很多曲种进行融合。它是所有合奏类基本节奏的基础,尽管低音提琴相比于小提琴、大提琴等其他弦乐来说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奏家、教育家持续不断的努力下,低音提琴的音乐表现力被大大丰富,逐渐以独奏、重奏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深受广大群众的
期刊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无论是从绘画实践层面还是从绘画理论层面来说,笔墨都是重要的范畴。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显现出基本的艺术特征,在后来数千年的发展中,实践与理论相互交融,使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实践极其丰富。其间,笔墨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地位,由最初的造型元素发展为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范畴,古代画家和理论家从实践论的角度确立了笔墨的规范,使得中国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现代发展过程中,改革使中国画具有现
期刊
经过不断的演变,古筝已经形成多元的流派和风格,曲目内容更加丰富,学习古筝的人群逐渐壮大。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斷变化,传统的古筝弹奏技法与人们的需求存在差异。目前,参与筝曲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传承古筝演奏技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古筝音乐表现形式必须与时代发展相符合,以有效促进古筝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古筝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有着辉煌的
期刊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同根同源,其不仅追求外表的形式之美,也十分注重内在的意境之美。意境美既是一种气韵,也是一种境界,难以用语言进行有效表达,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二者不仅具有同类型的审美特征,而且在物质媒介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例如,创作时均需要使用笔、墨、纸、砚等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中国书法中的美学,然后分析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相似之处,最后探究中国书法用笔方式在
期刊
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中,很多音乐家将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作为主要素材,将西方作曲与演奏技法作为主要的实现手段。在民族传统文化、现代音乐风格、西方音乐技法的影响下,我国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理论体系,我国很多钢琴音乐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时代风格,具有成熟的作曲技巧。  一、钢琴作曲主题  在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家与钢琴演奏家将西方优秀音乐作品融入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历
期刊
中国花鸟画作为现代艺术重要代表,对中国花鸟画写实性和现代性展开研究和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现代花鸟画特征、绘画方式和方法等,推动两者在融合创新中实现艺术价值的进一步提高,为我国美术事业稳定持续发展注入崭新活力。基于此,对中国花鸟画现代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美术、绘画艺术整体发展演变角度出发,中国花鸟画具有一定代表性,对中国古代花鸟画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花鸟画现代风格形成提供更加科学和客观
期刊
明清时期,画派甚多,水墨丹青领域人才济济,其中虞山画派领军人物王翚的成就尤为卓越。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吴厉、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家”,其绘画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5岁以前,这一时期,王翚认真摹习宋元大家山水作品,探究山水画技法,笔墨尚未完全成熟,虽有些稚拙却不失清雅从容,作品风格大多清润秀丽、雅洁淳朴。第二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