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普遍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走进今天的课堂看课,flash动画、三维模型、背景视频等常以多媒体大屏幕形式展现出来。毋庸置疑,这种图、文、声并茂调动视、听、触多种感官的手段在模拟反应原理,解决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和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笔者通过长时间的亲临课堂看课,发现由于自身理念或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多媒体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谈一下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应注意的4个问题。
1 引用动画不能忽视学生亲历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设计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探究内容,探究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部分教师出于短时高效的应试目的,把一些本该动手探究的实验仅仅用播放flash动画来代替,甚至连 “氧气的制法”“用酚酞试剂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等也不让学生动手操作。诚然有些实验,比如带有危险性、破坏性实验,失败引起的不良现象和一些微观方面的内容用动画形式播放出来,能起到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效果,但对于那些本该动手操作的实验,其设计本身就有让学生亲历过程的目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用语言描述自己发现的实验现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动手实验还可有机会发现意外的惊喜。既使同一个实验,因操作方法不同也可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比如因浓度或药品用量不同,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等。如果一概用动画代替操作,就会使学生失去这种意外的发现。“经历过才会明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是每个人都知晓的道理。重复次数再多的演示也只能是把别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跟填鸭式教学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有些实验在难度上是大了一些,成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还有的受地域及时空的限制或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但在教学改革浪潮中不能知难而退。正是基于以上客观条件,才需要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觉行为,克服困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准备,为学生的动手探究创设条件。同时辅以媒体技术,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显示出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2 屏幕展示不能忽视课堂的生成性
新课程强调课程本身的动态生成性,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打破教师原来的预设,有预设之外的惊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可有些教师的课堂上黑板空空,屏幕内容却目不暇接,似乎想把这节课所有内容严格地按顺序展示出来,屏幕完全取替了黑板,甚至学生即将回答的分析类、举例类、简答类问题的答案内容也提前输入到PPT中。这种严格规范答案内容的做法虽在中考中有可能减少失分几率,但千篇一律的答案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如此,当教师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不可能完全与教师预设的顺序相吻合。而传统的用粉笔构筑的板书教学能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它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不仅由左及右、由上至下,还可以由右及左、由下及上,穿插交替地自如书写,从而完全打破预设,更符合课堂的生成性,也使学生感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网络的构筑。况且有些内容需要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各种仪器的画法等。传统的精华之处不应一概抛弃,而应扬弃和继承。通过屏幕展示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增大课容量,但教师要对其精选和巧妙设计,当用则用。文本太多会喧宾夺主,一节课从头到尾总在播放屏幕,也会使学生的视觉疲劳。只有当传统板书手段达不到预期目的或使效果大打折扣时,恰当引用媒体手段,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用课件不能忽视运行环境和操作技巧
网络环境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给自制课件较困难的教师带来极大的方便。引用现有资源可以集他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达到省时高效之目的。教师在引用的时候除了对内容进行精选之外,还要注意运行环境。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课上到紧要关头需要展示课件内容时,却出现播放受阻或文件打不开的现象,有时也会有一些格式的文本不能正常显示,影响教师情绪和教学效果。其原因除硬件因素外,还与教师的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有关。网上下载的avi、max、gif、mpeg等格式的文件,需要不同的运行环境才能正常播放,比如swf文件需要falsh播放器,max文件需要3D环境。有可能教师办公室里自己备课用的计算机安装的程序齐全,为课件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当上课地点改变或更换主机时,由于安装的应用程序不同,就会影响课件的运行效果。目前,大多数教师都使用PowerPoint作主程序,要使各种文件运行正常,教师最好具备一些程序间调用的技能或熟悉常用的播放器,比如flash播放器等。还有的教师不能在PPT中正常输入分数,比如写成2/3等等,在操作技巧上极需提高。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在word没有安装公式编辑器的情况下,可通过插入域来实现;PowerPoint插入菜单没有“域”这一项,但可以通过“调用”word程序来实现。如果需要其他程序,也可以在PowerPoint中进行调用,以达到相应的目的。
4 展示内容做到适时、适宜
若让媒体技术发挥最佳效果,还涉及到展示内容适时、适度的问题,如果演示时机把握不好,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如果仅仅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在实验前就播放操作过程和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就剥夺了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机会。此类实验适合边操作边探究,在实验中总结应注意的事项。如果教学内容是物质的性质时,学生已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了探究,得出了正确结论,教师还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重复实验现象,就会浪费时间。类似内容用大屏幕播放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可以在课堂小结或复习时使用,以起到加深印象、巩固提高的效果。
对于准备播放的内容也要仔细分析,看其是否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当用则用,不当用则用传统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仅仅是为了手段新而不顾及讲课内容会适得其反。
总之,让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完善硬件设施外,还需教师本身具备应有的操作技能,掌握新的课程理念,走出误区。只有理念与技术的有机融合,才会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
1 引用动画不能忽视学生亲历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设计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探究内容,探究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部分教师出于短时高效的应试目的,把一些本该动手探究的实验仅仅用播放flash动画来代替,甚至连 “氧气的制法”“用酚酞试剂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等也不让学生动手操作。诚然有些实验,比如带有危险性、破坏性实验,失败引起的不良现象和一些微观方面的内容用动画形式播放出来,能起到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效果,但对于那些本该动手操作的实验,其设计本身就有让学生亲历过程的目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用语言描述自己发现的实验现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动手实验还可有机会发现意外的惊喜。既使同一个实验,因操作方法不同也可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比如因浓度或药品用量不同,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等。如果一概用动画代替操作,就会使学生失去这种意外的发现。“经历过才会明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是每个人都知晓的道理。重复次数再多的演示也只能是把别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跟填鸭式教学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有些实验在难度上是大了一些,成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还有的受地域及时空的限制或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但在教学改革浪潮中不能知难而退。正是基于以上客观条件,才需要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觉行为,克服困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准备,为学生的动手探究创设条件。同时辅以媒体技术,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显示出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2 屏幕展示不能忽视课堂的生成性
新课程强调课程本身的动态生成性,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打破教师原来的预设,有预设之外的惊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可有些教师的课堂上黑板空空,屏幕内容却目不暇接,似乎想把这节课所有内容严格地按顺序展示出来,屏幕完全取替了黑板,甚至学生即将回答的分析类、举例类、简答类问题的答案内容也提前输入到PPT中。这种严格规范答案内容的做法虽在中考中有可能减少失分几率,但千篇一律的答案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如此,当教师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不可能完全与教师预设的顺序相吻合。而传统的用粉笔构筑的板书教学能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它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不仅由左及右、由上至下,还可以由右及左、由下及上,穿插交替地自如书写,从而完全打破预设,更符合课堂的生成性,也使学生感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网络的构筑。况且有些内容需要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各种仪器的画法等。传统的精华之处不应一概抛弃,而应扬弃和继承。通过屏幕展示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增大课容量,但教师要对其精选和巧妙设计,当用则用。文本太多会喧宾夺主,一节课从头到尾总在播放屏幕,也会使学生的视觉疲劳。只有当传统板书手段达不到预期目的或使效果大打折扣时,恰当引用媒体手段,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用课件不能忽视运行环境和操作技巧
网络环境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给自制课件较困难的教师带来极大的方便。引用现有资源可以集他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达到省时高效之目的。教师在引用的时候除了对内容进行精选之外,还要注意运行环境。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课上到紧要关头需要展示课件内容时,却出现播放受阻或文件打不开的现象,有时也会有一些格式的文本不能正常显示,影响教师情绪和教学效果。其原因除硬件因素外,还与教师的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有关。网上下载的avi、max、gif、mpeg等格式的文件,需要不同的运行环境才能正常播放,比如swf文件需要falsh播放器,max文件需要3D环境。有可能教师办公室里自己备课用的计算机安装的程序齐全,为课件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当上课地点改变或更换主机时,由于安装的应用程序不同,就会影响课件的运行效果。目前,大多数教师都使用PowerPoint作主程序,要使各种文件运行正常,教师最好具备一些程序间调用的技能或熟悉常用的播放器,比如flash播放器等。还有的教师不能在PPT中正常输入分数,比如写成2/3等等,在操作技巧上极需提高。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在word没有安装公式编辑器的情况下,可通过插入域来实现;PowerPoint插入菜单没有“域”这一项,但可以通过“调用”word程序来实现。如果需要其他程序,也可以在PowerPoint中进行调用,以达到相应的目的。
4 展示内容做到适时、适宜
若让媒体技术发挥最佳效果,还涉及到展示内容适时、适度的问题,如果演示时机把握不好,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如果仅仅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在实验前就播放操作过程和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就剥夺了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机会。此类实验适合边操作边探究,在实验中总结应注意的事项。如果教学内容是物质的性质时,学生已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了探究,得出了正确结论,教师还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重复实验现象,就会浪费时间。类似内容用大屏幕播放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可以在课堂小结或复习时使用,以起到加深印象、巩固提高的效果。
对于准备播放的内容也要仔细分析,看其是否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当用则用,不当用则用传统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仅仅是为了手段新而不顾及讲课内容会适得其反。
总之,让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完善硬件设施外,还需教师本身具备应有的操作技能,掌握新的课程理念,走出误区。只有理念与技术的有机融合,才会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