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鲁教版课标教材中“阅读内容”为例,对其价值及其使用进行了探索。认为“阅读内容”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它集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体,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积极而独到的作用。有效利用“阅读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数学世界,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阅读内容”;教学价值;使用策略
鲁教版课标教材在部分章节中安排了相关的“阅读内容”,可谓新教材的一个亮点。阅读内容往往是以“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思想”和“数学史”为题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更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不够重视,不要求学生阅读或是完全视而不见。
如何开发和利用“阅读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怎样才能充分体现这些阅读材料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数学“阅读内容”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阅读内容”的分布
鲁教版课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较为丰富,力求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文化熏陶、兴趣引导、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整套教材中“阅读内容”共有 65篇,具体见下表:
二、“阅读内容”的教学价值
1.提升学生对知識理解的层次
研究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阅读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提升。这些“阅读内容”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迈向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教学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2.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更为清晰
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数学思想往往具体化为方法,方法又具体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但是缺少对思想方法的概括和提炼。教材中的一些阅读材料往往就是在具体内容学习之后,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概括,使得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由朦胧走向明晰。通过这些“阅读内容”,学生对分类、归纳、化归、类比、分析、模型建构等数学思想方法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3.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阅读内容”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数学家们的成长故事,引人入胜的数学典故,耐人寻味的数学趣题……这些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总之,“阅读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添加,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教学“鸡肋”。它的价值是多元的,不一而足,我们对它不可轻视,更不容忽视。
三、“阅读内容”的使用策略
1.将“阅读内容”作为导入情境的“先行组织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单纯的“充填”过程,而是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作为一种主动建构过程的学习活动,首先应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具有较好的知识指向性,还应当是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那些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很多“阅读内容”恰恰就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既有新奇性和趣味性,又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可以作为情境导入使用。
2.将“阅读内容”作为探究性教学素材
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一些“阅读内容”刚好处在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比较适合学生探究,教师可以进行加工,设计适当的问题,编成研究性课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加以探究。
3.将“阅读内容”作为课后提升、催化个体认知结构的“催化剂”
知识、能力和创新三者应水乳交融,交融的基础是过程,反思则是过程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反思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对知识与方法的深层认识。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疑难处”和“困惑点”进行再思考,使材料成为学生认知结构调整或重构的“策源地”和“催化剂”,使学生的认识迈向更高层次。
4.将“阅读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
数学教学应重视文化传承,关注德育教育。鲁教版课标教材力求能够成为反映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面镜子,既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又体现数学科学中蕴含的文化—把数学知识融合到德育知识和德育精神中去,体现数学的德育价值。
5.将“阅读内容”“变身”为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在第三学段 (7 ~ 9 年级),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通过课题学习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中,使学生明白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课题学习一般要有一个主问题,在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根据问题要求去收集资料,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透彻认识。教材中的有些“阅读内容” 就可以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使用。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阅读内容”的充分利用,使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从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尝试和思考,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雷明生.让数学阅读贯穿概念教学的全过程[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
[2]俞凯,郑飞海. 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
作者简介:尹伟涛(1986.12-),男,汉族,籍贯:山东省莱州市,毕业学校:临沂师范学院,单位:莱州市三山岛学校,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
关键词:“阅读内容”;教学价值;使用策略
鲁教版课标教材在部分章节中安排了相关的“阅读内容”,可谓新教材的一个亮点。阅读内容往往是以“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思想”和“数学史”为题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更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不够重视,不要求学生阅读或是完全视而不见。
如何开发和利用“阅读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怎样才能充分体现这些阅读材料的教育内涵和教育功能,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此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数学“阅读内容”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阅读内容”的分布
鲁教版课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较为丰富,力求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文化熏陶、兴趣引导、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整套教材中“阅读内容”共有 65篇,具体见下表:
二、“阅读内容”的教学价值
1.提升学生对知識理解的层次
研究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阅读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提升。这些“阅读内容”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迈向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教学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2.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更为清晰
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数学思想往往具体化为方法,方法又具体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但是缺少对思想方法的概括和提炼。教材中的一些阅读材料往往就是在具体内容学习之后,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概括,使得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由朦胧走向明晰。通过这些“阅读内容”,学生对分类、归纳、化归、类比、分析、模型建构等数学思想方法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3.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阅读内容”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数学家们的成长故事,引人入胜的数学典故,耐人寻味的数学趣题……这些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总之,“阅读内容”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添加,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教学“鸡肋”。它的价值是多元的,不一而足,我们对它不可轻视,更不容忽视。
三、“阅读内容”的使用策略
1.将“阅读内容”作为导入情境的“先行组织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单纯的“充填”过程,而是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作为一种主动建构过程的学习活动,首先应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具有较好的知识指向性,还应当是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那些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很多“阅读内容”恰恰就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既有新奇性和趣味性,又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可以作为情境导入使用。
2.将“阅读内容”作为探究性教学素材
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一些“阅读内容”刚好处在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比较适合学生探究,教师可以进行加工,设计适当的问题,编成研究性课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加以探究。
3.将“阅读内容”作为课后提升、催化个体认知结构的“催化剂”
知识、能力和创新三者应水乳交融,交融的基础是过程,反思则是过程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反思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对知识与方法的深层认识。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疑难处”和“困惑点”进行再思考,使材料成为学生认知结构调整或重构的“策源地”和“催化剂”,使学生的认识迈向更高层次。
4.将“阅读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
数学教学应重视文化传承,关注德育教育。鲁教版课标教材力求能够成为反映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面镜子,既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又体现数学科学中蕴含的文化—把数学知识融合到德育知识和德育精神中去,体现数学的德育价值。
5.将“阅读内容”“变身”为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在第三学段 (7 ~ 9 年级),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通过课题学习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中,使学生明白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课题学习一般要有一个主问题,在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根据问题要求去收集资料,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透彻认识。教材中的有些“阅读内容” 就可以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使用。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阅读内容”的充分利用,使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从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尝试和思考,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雷明生.让数学阅读贯穿概念教学的全过程[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
[2]俞凯,郑飞海. 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
作者简介:尹伟涛(1986.12-),男,汉族,籍贯:山东省莱州市,毕业学校:临沂师范学院,单位:莱州市三山岛学校,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