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由于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表、声音、图像集成一体,使传递信息更丰富、更形象,因此,它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特殊教育课堂,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最优化,为学生创建更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能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变复杂为简单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还易使智障学生产生疲劳感、厌烦情绪。而通过信息技术则能活化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信息技术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讲读课文时利用信息技术“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而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变抽象为具体
文本的叙述往往是抽象的,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课文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教材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信息技术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学《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一幅美丽的图画: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波涛滚滚地向东流去。落日、霞光、高山、大河,一远一近,有静有动,这种画面既有利于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中,又有利于引起学生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蕴,同时使智障学生能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变静态为动态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的特点,编制辅助教学课件,能够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北京》一课时,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从未到过北京,对北京的景观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北京风景的图片,或者通过视频短片向学生介绍北京。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首都北京,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四、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教学中,单凭老师一味空洞的说教,学生学得没有积极性,教师教得乏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变化教学模式,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视频,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进学习者的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培智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培智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图文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内化为一种心理需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和形成可贵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用之人。■
下面结合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变复杂为简单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还易使智障学生产生疲劳感、厌烦情绪。而通过信息技术则能活化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信息技术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讲读课文时利用信息技术“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而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变抽象为具体
文本的叙述往往是抽象的,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课文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教材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信息技术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学《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一幅美丽的图画: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波涛滚滚地向东流去。落日、霞光、高山、大河,一远一近,有静有动,这种画面既有利于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中,又有利于引起学生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蕴,同时使智障学生能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变静态为动态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的特点,编制辅助教学课件,能够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北京》一课时,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从未到过北京,对北京的景观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北京风景的图片,或者通过视频短片向学生介绍北京。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首都北京,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四、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教学中,单凭老师一味空洞的说教,学生学得没有积极性,教师教得乏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变化教学模式,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视频,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增进学习者的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培智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培智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图文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内化为一种心理需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和形成可贵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