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培养现状和能力构成要素,希望厘清概念,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內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30-02
一、关键词界定
(一)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指与工作或绩效或其他生活中重要成功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巧、特质或动机、自我概念。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进行各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特殊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绘画能力、动能力、数学能力等。
(二)创新能力
创新即“创造新事物”,是近几年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对创新的概念,学者的观点不一,但一般比较认同熊彼得的观点,即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创新下的定义。作者认为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更新、改变和创造。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即凡是创新需要的能力再加上所有创业需要的能力。
(三)创业能力
创业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讲创业是一种经济范畴,指个人或团体依法创办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的商业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狭义的创业,是学生毕业之后不经过按部就班的就业渠道寻求自己的工作,而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自筹资金或者以入股的方式自己或者和他人一起创办企业的过程。创业能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在众多的说法中,主要体现出两层含义。一是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拥有拓展创新事业的能力。二是能够自己创办企业,并有能力去管理和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
(四)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二者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作者认为,“创新创业”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在“创新”的后面加上了“创业”二字,其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在“创业”的前面加上了“创新”二字,其实质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是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如果“创新创业”作为一个概念,并在外延上析取创新和创业,那么“创新创业”的内涵就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创新的创业”;反之,如果“创新创业”在外延上合取创新和创业的外延,则“创新创业”的内涵就小得多,其外延就非常大,那么创新创业能力就可以认为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相统一的概念。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
很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当成潮流,缺乏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学生进校后,职业规划课程、创新课程等分布零星,各级各主题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培训、指导也交织在一起,学生显得被动和无所适从,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解为企业家速成教育,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二)创新创业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够
创新创业是一个整体,但在实践中,存在重创业轻创新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割裂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新和创业的概念和边界没有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不够,无法将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全面、充分地覆盖到各专业、各年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中。
(三)与人才培养“两张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多而杂,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或某个院系等管理、组织、实施,还有的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机构,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重视差异性很大。由于管理不明确,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层面和覆盖范围都各有不同。
(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的实践形式为竞赛或项目训练等,虽然这几种形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表面化、非持续性的,所以后续创新创业行为的后劲不足。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相关研究回顾
学者对个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姜彦福提出创新创业能力是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运营管理能力。De Noble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风险和不确定管理技能、创新和产品开发技能、人际关系和网络管理技能、机会识别技能、处理和配置关键资源的技能和发展并保持创新环境的技能。马林提出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发展能力、社会关系能力、心理控制能力。高耀丽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经营管理及理财能力等。在这里,团队合作能力、捕捉市场信息及市场分析、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专业运用能力是构成创业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基础。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对创新能力的研究。有一部分研究者将创新能力包含于创业能力中,认为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构成部分,没有具体论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2)研究过程缺乏科学性。对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过程忽略研究对象是否有过创新创业经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3)研究的对象多为本科院校,只针对高职学生这一固定群体的研究比较少,对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参考意义不大。 (二)本文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及特征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其知识的讲授是“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如果把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进行分析的话,大致应该有这样几个阶段:创意萌发阶段、创新训练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转化阶段、产业化推广阶段。高职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实践精神较强,所学专业与产业对接更为密切,其更擅长的应是项目的实施化阶段,也就是更喜欢创业方面的体验。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要素
本文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类成门槛能力和差异能力。门槛能力是一项任务所必需的最低限度能力,门槛能力与优秀绩效关系不大,而差异能力可以有效区分绩效。如对销售员业绩影响的差异能力是成就动机,门槛能力是产品和销售业务流程知识。创新创业知识是看得见的表面能力,相当容易发展。创新性的人格特质、兴趣、动机等能力是差异能力。
1.创新创业门槛能力
创新创业门槛能力是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以下四种能力:(1)学习能力。指观察和参与新的体验、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从而改变已有知识结构的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是为了创新和创造。复旦大学生原校长杨家福教授曾说,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大学的那天里,他在这四年里所学的知识有50%已经过时。一个人若想创新创业,必须及时更新旧知识,汲取新知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知识真正的源泉。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2)应用知识能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在创新创业这个鲜活的过程中,则是人们在创新创业中是否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发挥知识的能量,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效率或效益,让其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作用。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的转化能力,那么所学的知识则只是徒劳罢了。(3)良好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进行交往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还能助人走向成功。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后必将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身份的人,而接触的人大多都是跟自己的利益攸关的。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团队之间的协调、面对各种困难的克服、活动的正常开展等方面都需要良好的社交能力来协调团队内队员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团队能够得到其他群体的支持。(4)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创新创业之路是充满艰险与曲折的,这需要创业者具有非常强的心理调控能力,在挫折面前能够顶住内心的压力,持续保持一种积极、沉稳的心态。
2.创新创业差异能力
创新创业差异能力是创新创业者成功的关键能力,它具体分为以下五种能力:(1)独立创新的能力。需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辨能力,能主动地提出建议、计划并加以实施。(2)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创新创业者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状况时能够理智、客观地选择相信什么,知道通过什么方法做什么,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相应地制定创新创业计划的能力。(3)变通能力。变通能力是指思维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换到另一类对象的能力。它要求创新创业者从一种思想转换到另外一种思想,或者多角度思考问题,能用不同分类或不同方面研究问题。(4)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者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他本人必须在某个专业有多优秀,而是必须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优秀的创新创业者必须根据团队里每个队员的特点来分配不同的岗位,充分发挥出团队的最佳力量。(5)信息處理的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且信息量大,信息处理能力就要求创新创业者从众多信息中分辨出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对信息的敏感度、利用率、时效性有充分的把握,拿到有效信息后要及时分级、处理、简化。
参考文献:
[1]汤锐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徐晓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內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30-02
一、关键词界定
(一)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指与工作或绩效或其他生活中重要成功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巧、特质或动机、自我概念。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进行各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特殊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绘画能力、动能力、数学能力等。
(二)创新能力
创新即“创造新事物”,是近几年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对创新的概念,学者的观点不一,但一般比较认同熊彼得的观点,即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创新下的定义。作者认为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更新、改变和创造。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即凡是创新需要的能力再加上所有创业需要的能力。
(三)创业能力
创业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讲创业是一种经济范畴,指个人或团体依法创办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的商业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狭义的创业,是学生毕业之后不经过按部就班的就业渠道寻求自己的工作,而是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自筹资金或者以入股的方式自己或者和他人一起创办企业的过程。创业能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在众多的说法中,主要体现出两层含义。一是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拥有拓展创新事业的能力。二是能够自己创办企业,并有能力去管理和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
(四)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创新与创业是“双生关系”,二者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作者认为,“创新创业”在形式上的表现是在“创新”的后面加上了“创业”二字,其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是指向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在“创业”的前面加上了“创新”二字,其实质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是机会型创业,高增长的创业,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如果“创新创业”作为一个概念,并在外延上析取创新和创业,那么“创新创业”的内涵就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创新的创业”;反之,如果“创新创业”在外延上合取创新和创业的外延,则“创新创业”的内涵就小得多,其外延就非常大,那么创新创业能力就可以认为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相统一的概念。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
很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当成潮流,缺乏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学生进校后,职业规划课程、创新课程等分布零星,各级各主题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培训、指导也交织在一起,学生显得被动和无所适从,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解为企业家速成教育,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二)创新创业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够
创新创业是一个整体,但在实践中,存在重创业轻创新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割裂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新和创业的概念和边界没有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不够,无法将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全面、充分地覆盖到各专业、各年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中。
(三)与人才培养“两张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管理部门多而杂,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或某个院系等管理、组织、实施,还有的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机构,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重视差异性很大。由于管理不明确,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目的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层面和覆盖范围都各有不同。
(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的实践形式为竞赛或项目训练等,虽然这几种形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表面化、非持续性的,所以后续创新创业行为的后劲不足。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相关研究回顾
学者对个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姜彦福提出创新创业能力是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运营管理能力。De Noble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风险和不确定管理技能、创新和产品开发技能、人际关系和网络管理技能、机会识别技能、处理和配置关键资源的技能和发展并保持创新环境的技能。马林提出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发展能力、社会关系能力、心理控制能力。高耀丽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经营管理及理财能力等。在这里,团队合作能力、捕捉市场信息及市场分析、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专业运用能力是构成创业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基础。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对创新能力的研究。有一部分研究者将创新能力包含于创业能力中,认为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构成部分,没有具体论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2)研究过程缺乏科学性。对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过程忽略研究对象是否有过创新创业经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3)研究的对象多为本科院校,只针对高职学生这一固定群体的研究比较少,对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参考意义不大。 (二)本文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及特征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其知识的讲授是“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如果把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进行分析的话,大致应该有这样几个阶段:创意萌发阶段、创新训练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转化阶段、产业化推广阶段。高职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实践精神较强,所学专业与产业对接更为密切,其更擅长的应是项目的实施化阶段,也就是更喜欢创业方面的体验。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要素
本文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类成门槛能力和差异能力。门槛能力是一项任务所必需的最低限度能力,门槛能力与优秀绩效关系不大,而差异能力可以有效区分绩效。如对销售员业绩影响的差异能力是成就动机,门槛能力是产品和销售业务流程知识。创新创业知识是看得见的表面能力,相当容易发展。创新性的人格特质、兴趣、动机等能力是差异能力。
1.创新创业门槛能力
创新创业门槛能力是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以下四种能力:(1)学习能力。指观察和参与新的体验、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从而改变已有知识结构的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是为了创新和创造。复旦大学生原校长杨家福教授曾说,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大学的那天里,他在这四年里所学的知识有50%已经过时。一个人若想创新创业,必须及时更新旧知识,汲取新知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知识真正的源泉。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2)应用知识能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在创新创业这个鲜活的过程中,则是人们在创新创业中是否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发挥知识的能量,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效率或效益,让其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作用。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的转化能力,那么所学的知识则只是徒劳罢了。(3)良好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进行交往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还能助人走向成功。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后必将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身份的人,而接触的人大多都是跟自己的利益攸关的。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团队之间的协调、面对各种困难的克服、活动的正常开展等方面都需要良好的社交能力来协调团队内队员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团队能够得到其他群体的支持。(4)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创新创业之路是充满艰险与曲折的,这需要创业者具有非常强的心理调控能力,在挫折面前能够顶住内心的压力,持续保持一种积极、沉稳的心态。
2.创新创业差异能力
创新创业差异能力是创新创业者成功的关键能力,它具体分为以下五种能力:(1)独立创新的能力。需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辨能力,能主动地提出建议、计划并加以实施。(2)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创新创业者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状况时能够理智、客观地选择相信什么,知道通过什么方法做什么,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相应地制定创新创业计划的能力。(3)变通能力。变通能力是指思维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换到另一类对象的能力。它要求创新创业者从一种思想转换到另外一种思想,或者多角度思考问题,能用不同分类或不同方面研究问题。(4)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者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他本人必须在某个专业有多优秀,而是必须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优秀的创新创业者必须根据团队里每个队员的特点来分配不同的岗位,充分发挥出团队的最佳力量。(5)信息處理的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且信息量大,信息处理能力就要求创新创业者从众多信息中分辨出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对信息的敏感度、利用率、时效性有充分的把握,拿到有效信息后要及时分级、处理、简化。
参考文献:
[1]汤锐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徐晓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