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1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教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奶奶的剪纸》时,奶奶可以不看手,只听到咔咔的剪纸声,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人物鸟兽就呈现在眼前。奶奶为什么不用眼就能剪出这些东西呢?学生兴趣极浓,积极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再次,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60周年时在电视里看到的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分组讨论,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2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保留在心中的情感信息细细品味,总体上进行把握,寻找“弦外之音”“象下之意”,以达到心胸开阔,情感升华,达到顿悟。在此,使用“人物置换”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即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做去说去想,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是比较容易教得“复杂”的课文,而有一位教师却处理得格外“简洁”。他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月光曲》,继而阅读课文,将音乐形象转化为文字,再看图画。然后讨论3个问题: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在旋律上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盲姑娘兄妹为什么陶醉在乐曲中?把音乐、文字、图画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讨论,对课文内容便有了深切的感悟和体验。一首乐曲、一幅画、3个问题,多么简洁,多么清晰,学生从从容容而不是手忙脚乱地读懂课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升华情感是阅读教学中短时间完成的渐进过程,教师只有恰当地使用激情与诱导,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师生之间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使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学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完美地完成学习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3 以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扩大阅读量
阅读应以课文为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阅读的最初内容,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是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有的是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课文语句优美、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课文情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文扩展开去,扩大课外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周恩来总理光辉事迹的书籍,加深体会作者和首都人民对总理无比崇敬、怀念、爱戴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狱中联欢》时,笔者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这样课内外结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笔者还注意把握时机,适时向学生推荐好书。例如在教学《太阳》时,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提出“太阳上的燃料是什么”“太阳会熄灭吗”等问题,这时笔者适时向学生推荐《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查找答案。
阅读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是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本”是学生积极参与读书并获得发展成长,其“实”便是教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所有这一切,又必然要落实于学生自己“读”的过程之中,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标尺。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北金小学)
1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教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奶奶的剪纸》时,奶奶可以不看手,只听到咔咔的剪纸声,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人物鸟兽就呈现在眼前。奶奶为什么不用眼就能剪出这些东西呢?学生兴趣极浓,积极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再次,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60周年时在电视里看到的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分组讨论,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2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课文时代感强,文质兼美,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朗读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不强,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对保留在心中的情感信息细细品味,总体上进行把握,寻找“弦外之音”“象下之意”,以达到心胸开阔,情感升华,达到顿悟。在此,使用“人物置换”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即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做去说去想,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是比较容易教得“复杂”的课文,而有一位教师却处理得格外“简洁”。他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月光曲》,继而阅读课文,将音乐形象转化为文字,再看图画。然后讨论3个问题: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在旋律上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盲姑娘兄妹为什么陶醉在乐曲中?把音乐、文字、图画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讨论,对课文内容便有了深切的感悟和体验。一首乐曲、一幅画、3个问题,多么简洁,多么清晰,学生从从容容而不是手忙脚乱地读懂课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升华情感是阅读教学中短时间完成的渐进过程,教师只有恰当地使用激情与诱导,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师生之间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使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学习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完美地完成学习目标,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3 以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扩大阅读量
阅读应以课文为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阅读的最初内容,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是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有的是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课文语句优美、选材新颖、构思独特,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课文情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文扩展开去,扩大课外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周恩来总理光辉事迹的书籍,加深体会作者和首都人民对总理无比崇敬、怀念、爱戴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狱中联欢》时,笔者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这样课内外结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笔者还注意把握时机,适时向学生推荐好书。例如在教学《太阳》时,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提出“太阳上的燃料是什么”“太阳会熄灭吗”等问题,这时笔者适时向学生推荐《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查找答案。
阅读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是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本”是学生积极参与读书并获得发展成长,其“实”便是教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所有这一切,又必然要落实于学生自己“读”的过程之中,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标尺。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北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