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店大堂的古筝琵琶欢快地弹奏着《乡恋》,端坐在水吧沙发上的梁晓声嘴中却满是“乡愿”。他高扬的调门甚至让一旁的服务员们有些手足无措。两会期间的一个傍晚,这位中国作家、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先痛陈了一番之前接受某记者电话采访的愤懑,
“他是我的小校友,来采访我,结果我发脾气了。我想他跟你们一样,对文化挺满意,对现状很满意,并且不能理解别人对这个时代不好的感觉……当我面对一个这样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记者,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的特征,我好了,一了百了。如果说就个人而言在今天不郁闷的话,我比你们更有资格不郁闷”。他点燃了根苏烟,使劲吸了一口。
“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心灵之扁平状态呈现于脸,而满脸写的只不过是一种表情——失我之郁闷。人们郁闷于这个时代,可又不得不郁闷地适应本时代各种五花八门的规则。”在新书《郁闷的中国人》第一章的扉页,梁晓声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他坦诚自己是郁闷的,作为政协委员、作家、教师的梁晓声在他的写作和思考中多了一份忧虑和谨慎。
BQ=《北京青年》周刊L=梁晓声
BQ:郁闷,这个语汇,似乎成了中国社会人与人间相互表达心情的一种口头禅,你是何时注意到这个问题的?
L=我把郁闷定为书名的时候一定没有感觉到它会引起关注,也没有让我冥思苦想,几乎就是漫不经心的脱口而出!郁闷这个词在中国人的日常语汇中出现五六年了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郁闷的事,我来接受你们采访前,接到一个小朋友的短信,写的是“累死了、困死了……即使这样劳作,攒下的钱也没法买房,也不够养老。”一个很年轻的姑娘竟然发愁自己老了该怎么办?她把我当成先生来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难道不令人郁闷吗?
BQ:你早期作品《今夜有暴风雪》、《一位红卫兵的自白》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令人窒息的时代,在那种情形下人们为何不郁闷?
L=我这代就是在贫穷中长大的,经历了上山下乡,就觉得生活就该那样,那些急于返城的人甚至说回城当个掏粪工人也心甘情愿。那时收入很低,都是三十多块钱,但你放眼看去全中国也就是那个水平。
BQ: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是如今产生郁闷的原因?
L:不是“患”,那时没有“患”的意识。当你在一个群体中,其他人都这样,你作为个体的不幸失落与苦难并不会让你特别感到压抑,这是符合基本人性的。没有可比性,就导致没有特别的幸福感,也没有特别的不幸福感,人们就那样活着。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心性,接近非洲大草原上最大群的食草性动物群落。所以不能说那个时代没有郁闷,都是一片阳光灿烂,其实那是一种更深的悲哀。我特别反感现在有些人总是怀念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没有腐败吗?就没有道德的堕落吗?有的。我就知道那时上海有的姑娘甚至为了一条丝袜就和外宾上床。
BQ:你怎么看我们这代人,80后一代人和你们这代有何不同?
L=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那代是多子女,不能独好其身。我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就获奖了。如果我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可以有一系列择偶标准,就像于连似的。但当时我哥哥有精神病,弟弟妹妹下乡刚返城,我的重心得放在家里,我得考虑什么样的伴侣能接受我的家庭。而你们不这样,80后年轻人自己挣钱自己花,只有一部分人有孝敬父母的愿望。
BQ:继前一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后,时隔十五年你再次推出一部关注国民性状态的作品。在个人在小说的虚拟写作之外,你持续性地社会关注似乎让你在今天的畅销书作家群落中有些形单影只。
L=我不是于丹,这书不是心灵鸡汤,不是让人读了释然,像喝了什么高汤。最初也不是为此目的而写的,我在一次次谈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些问题,这些文章相当一部分是在会议上作为参政建言的,語气不是和大众在说这个事情。其实,这本书原本不应该是我这个老头写的,我当着教授,又当着政协委员,小有名气,通过写作有了一点儿存款。对我而言,外力强加的郁闷会少一些。这本书应该由感同身受的年轻人来写,但年轻人忙着在网上写穿越剧、写青春小说。不管现在的文坛出多少郭敬明,但一定不能缺少写这样书的年轻作者。
BQ:作为政协委员、作家、教师,你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何评价?
L:世界范围的社会稳定可分“相当稳定”、“较为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四个级别,中国大体上应处于“较为稳定”的级别。我认为,目前中国是一个社会较为稳定的国家,社会现状基本上是安定的,潜在的深层矛盾使这种安定似乎显示为表面性,但即使是表面的,肯定也为国家逐步解决深层矛盾争取到了可能的保贵的前提。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问题多多的社会,不过尚且有救。但是80年代以前,是绝不能找出任何一种救中国的方法和依据。
BQ:你怎么看待这次“方韩之争”?
L:我很奇怪,关于“代笔”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广泛的讨论?最初的时候,我是比较欣赏韩寒的,说这个话的时候,是韩寒刚出现在文坛。我觉得在80后中有这么一个青年,他开始体现出不只局限于个人经历,而是对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关注和意见表达,这是我欣赏他的一个前提。第二,这样的一个青年一旦产生,那么他作为一个青年个体也要生存,将来也要结婚、养育子女,需要有房、有车。那么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有一些商业性的色彩介入到他的各种意见表达中来。这就使我们非常困惑了,不能理清他的哪一种意见是较为纯粹的社会意见表达,而哪一种意见是要形成一个商业概念,或者形成一个商业的热身。
“他是我的小校友,来采访我,结果我发脾气了。我想他跟你们一样,对文化挺满意,对现状很满意,并且不能理解别人对这个时代不好的感觉……当我面对一个这样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记者,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的特征,我好了,一了百了。如果说就个人而言在今天不郁闷的话,我比你们更有资格不郁闷”。他点燃了根苏烟,使劲吸了一口。
“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心灵之扁平状态呈现于脸,而满脸写的只不过是一种表情——失我之郁闷。人们郁闷于这个时代,可又不得不郁闷地适应本时代各种五花八门的规则。”在新书《郁闷的中国人》第一章的扉页,梁晓声写下了这么一段话。他坦诚自己是郁闷的,作为政协委员、作家、教师的梁晓声在他的写作和思考中多了一份忧虑和谨慎。
BQ=《北京青年》周刊L=梁晓声
BQ:郁闷,这个语汇,似乎成了中国社会人与人间相互表达心情的一种口头禅,你是何时注意到这个问题的?
L=我把郁闷定为书名的时候一定没有感觉到它会引起关注,也没有让我冥思苦想,几乎就是漫不经心的脱口而出!郁闷这个词在中国人的日常语汇中出现五六年了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郁闷的事,我来接受你们采访前,接到一个小朋友的短信,写的是“累死了、困死了……即使这样劳作,攒下的钱也没法买房,也不够养老。”一个很年轻的姑娘竟然发愁自己老了该怎么办?她把我当成先生来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难道不令人郁闷吗?
BQ:你早期作品《今夜有暴风雪》、《一位红卫兵的自白》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令人窒息的时代,在那种情形下人们为何不郁闷?
L=我这代就是在贫穷中长大的,经历了上山下乡,就觉得生活就该那样,那些急于返城的人甚至说回城当个掏粪工人也心甘情愿。那时收入很低,都是三十多块钱,但你放眼看去全中国也就是那个水平。
BQ: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是如今产生郁闷的原因?
L:不是“患”,那时没有“患”的意识。当你在一个群体中,其他人都这样,你作为个体的不幸失落与苦难并不会让你特别感到压抑,这是符合基本人性的。没有可比性,就导致没有特别的幸福感,也没有特别的不幸福感,人们就那样活着。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心性,接近非洲大草原上最大群的食草性动物群落。所以不能说那个时代没有郁闷,都是一片阳光灿烂,其实那是一种更深的悲哀。我特别反感现在有些人总是怀念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没有腐败吗?就没有道德的堕落吗?有的。我就知道那时上海有的姑娘甚至为了一条丝袜就和外宾上床。
BQ:你怎么看我们这代人,80后一代人和你们这代有何不同?
L=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那代是多子女,不能独好其身。我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就获奖了。如果我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可以有一系列择偶标准,就像于连似的。但当时我哥哥有精神病,弟弟妹妹下乡刚返城,我的重心得放在家里,我得考虑什么样的伴侣能接受我的家庭。而你们不这样,80后年轻人自己挣钱自己花,只有一部分人有孝敬父母的愿望。
BQ:继前一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后,时隔十五年你再次推出一部关注国民性状态的作品。在个人在小说的虚拟写作之外,你持续性地社会关注似乎让你在今天的畅销书作家群落中有些形单影只。
L=我不是于丹,这书不是心灵鸡汤,不是让人读了释然,像喝了什么高汤。最初也不是为此目的而写的,我在一次次谈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些问题,这些文章相当一部分是在会议上作为参政建言的,語气不是和大众在说这个事情。其实,这本书原本不应该是我这个老头写的,我当着教授,又当着政协委员,小有名气,通过写作有了一点儿存款。对我而言,外力强加的郁闷会少一些。这本书应该由感同身受的年轻人来写,但年轻人忙着在网上写穿越剧、写青春小说。不管现在的文坛出多少郭敬明,但一定不能缺少写这样书的年轻作者。
BQ:作为政协委员、作家、教师,你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何评价?
L:世界范围的社会稳定可分“相当稳定”、“较为稳定”、“不稳定”、“极不稳定”四个级别,中国大体上应处于“较为稳定”的级别。我认为,目前中国是一个社会较为稳定的国家,社会现状基本上是安定的,潜在的深层矛盾使这种安定似乎显示为表面性,但即使是表面的,肯定也为国家逐步解决深层矛盾争取到了可能的保贵的前提。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问题多多的社会,不过尚且有救。但是80年代以前,是绝不能找出任何一种救中国的方法和依据。
BQ:你怎么看待这次“方韩之争”?
L:我很奇怪,关于“代笔”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广泛的讨论?最初的时候,我是比较欣赏韩寒的,说这个话的时候,是韩寒刚出现在文坛。我觉得在80后中有这么一个青年,他开始体现出不只局限于个人经历,而是对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关注和意见表达,这是我欣赏他的一个前提。第二,这样的一个青年一旦产生,那么他作为一个青年个体也要生存,将来也要结婚、养育子女,需要有房、有车。那么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有一些商业性的色彩介入到他的各种意见表达中来。这就使我们非常困惑了,不能理清他的哪一种意见是较为纯粹的社会意见表达,而哪一种意见是要形成一个商业概念,或者形成一个商业的热身。